题名

日據時期地方史研究新嘗試-以埔里地區人口資料為例

并列篇名

New Approaches to Research on Colonial-era Local History a Case Study of Puli's Demographic Sources

DOI

10.29976/BHARC.200910.0005

作者

邱正略(Cheng-Lueh Chiu)

关键词

殖民統治 ; 地方史研究 ; 埔里 ; 臺灣現住人口統計 ; 臨時臺灣戶口調查 ; 戶口調查簿 ; colonial rule ; local history research ; Puli ; Statistical Data on the Population Currently Living in Taiwan ; Statistics from the Provisional Household Censuses on Taiwan ; household registers

期刊名称

中國歷史學會史學集刊

卷期/出版年月

41期(2009 / 10 / 01)

页次

127 - 200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日本殖民統治期間,為了有效控制台灣人民與了解國勢,建立一套頗為完備的戶口調查制度,也先後在臺灣進行七次的臨時臺灣戶口調查工作。這些措施為台灣留下珍貴的人口資料。 本文擬以埔里地區的人口資料為例,說明《臺灣現住人口統計》、《臨時臺灣戶口調查統計》等人口統計資料,與戶政機關所保管的日據時期的《戶口調查簿》,如何運用於地方史的研究。 這些人口資料雖然都不算是新發現的史料,但是過去被運用的廣度與深度都略嫌不足。本文除了嘗試善用這些人口統計資料,整理出日據時期埔里地區的人口變遷與族群結構,也自行建構一套電腦輸入介面,對於日據時期的《戶口調查簿》進行一種新的研究嘗試。

英文摘要

During the early years of the colonial era, the Japanese authorities conducted a series of surveys and household registration efforts in order to enhance their control over Taiwan's population, which resulted in the compilation of valuable demographic sources. This paper uses Puli 埔里 as a case study to show how these works may be used in the study of colonial-era local history, especially the Statistical Data on the Population Currently Living in Taiwan (臺灣現住人口統計), Statistics from the Provisional Household Censuses on Taiwan (臨時臺灣戶口調查統計), Files of the Investigations on the Plains Aborigine Population and its History (熟蕃戶口及沿革調查綴), and the household registers (戶籍資料). Although these are not newly discovered works, they have yet to be fully utilized for the study of communal development. In this paper, I will rely on the above-mentioned demographic sources to study population changes and ethnic structures. I will also show how one can develop computer databases to better analyze the information in these works.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歷史學
参考文献
  1. 邱正略(2008)。日治時期埔里地區人口變遷(1903-1943)-兼論烏牛欄庄人口結構特色。暨南史學,10,11,49-106。
    連結:
  2. Chuang Ying-chang=莊英章,Arthur P. Wolf(1995).Marriage in Taiwan, 1881-1905: An Example of Regional Diversity.Journal of Asian Studies,54(3),781-796.
  3. Katz, Paul R.(2005).Taiwan. Honolulu.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4. Katz, Paul R.,游鑑明(主編)(2003).無聲之聲:近代中國的婦女與社會.南港: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5. Wolf, Arthur P.(1995).Sexual Attraction and Childhood Association. A Chinese Brief for Edward Westermarck.Stanford: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6. 不撰著人。臺灣總督府公文類纂。國史館臺灣文獻館典藏。
  7. 巴克萊(1955)。臺灣人口研究報告。臺北:中國農村復興聯合委員會。
  8. 伊能手稿。30、埔里社支廳管內熟蕃社戶口表。臺北:臺灣大學圖書館特藏組典藏資料影本。
  9. 李棟明(1969)。日治時期臺灣人口社會增加之研究。臺灣文獻,20,1-28。
  10. 孟祥瀚(1991)。日據時期臺灣東部地區人口增加之研究。興大文史學報,21,179-206。
  11. 林聖欽(1995)。日治時期戶籍資料的內容及其史料價值:以玉里、池上爲例。師大地理研究報告,23,27-54。
  12. 武雅士=Arthur P. Wolf(2003)。臺北盆地的婦女與荼業。臺灣史研究,10(2),111-130。
  13. 邱正略(2009)。博士論文(博士論文)。暨南國際大學歷史學系。
  14. 邱正略。臺灣民間收養、婚姻習俗-以古文書爲討論中心。發表於2009年3月14日逢甲大學歷史與文物管理研究所舉辦的「第三屆臺灣古文書與歷史研究」學術研討會
  15. 邱正略(2008)。從古文書看臺灣人的收養、婚姻關係。臺灣古文書學會會訊,2,38-44。
  16. 邱正略(2003)。日治時期戶籍資料的史料特色與利用-以西來庵事件研究爲例。臺灣史料研究,20,94-118。
  17. 邱正略、康豹=Paul Katz(2004)。武裝抗爭與地方社會-以西來庵事件對沙仔田等十五村庄人口結構的影響爲例。臺灣殖民地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
  18. 洪汝茂(2001)。日治時期戶籍登記法律及用語編譯。臺中:臺中縣政府。
  19. 洪慶麟(1967)。臺灣戶政制度之沿革。臺灣文獻,18(2),95-109。
  20. 洪麗完(1999)。檔案利用與平埔研究:以日治時期之戶籍舊簿爲中心。臺灣文獻,50(1),17-59。
  21. 埔里戶政事務所保管。日據時期《戶口調查簿》,共計310冊。
  22. 埔里街役場(1934)。臺中州能高郡埔里街街勢要覽。南投:埔里街役場。
  23. 張素玢(2007)。苗栗鯉魚潭巴宰族史暨古文書彙編。苗栗:苗栗縣文化局。
  24. 陳正祥、段紀憲(1951)。臺灣之人口。臺北:臺灣銀行金融研究室。
  25. 陳紹馨(1979)。臺灣的人口變遷與社會變遷。臺北:聯經。
  26. 富田哲(2003)。1905年臨時臺灣戶口調查が語る臺灣社會-種族、言語、教育を中心に。日本臺灣學會報,5
  27. 溫振華(1986)。二十世紀上半葉宜蘭地區的人口流動。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報,14,239-292。
  28. 溫振華(1986)。日據時期臺北市臺人移入地分析。臺灣風物,36(4),1-46。
  29. 廖正宏(1985)。人口遷移。臺北:三民書局。
  30. 臺灣日日新報
  31. 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統計室編(1969)。臺灣省五十一年來統計提要。台北:進學書局。
  32. 臺灣第七次人口普查結果表
  33. 昭和十三年末《臺灣常住人口統計》
  34. 臺灣總督官房調查課編(1928)。臺灣在籍漢民族鄉貫別調查。臺北:臺灣時報發行所。
  35. 臺灣總督官房臨時戶口調查部(1917)。第二次臨時臺灣戶口調查概覽表。
  36. 臺灣總督府(1944)。明治35年-昭和17年、昭和19年。臺北:臺灣時報發行所。
  37. 明治四十年十二月三十一日《臺灣現住人口統計》
  38. 劉枝萬口述、林美容、丁世傑、林承毅(2008)。學海悠遊?劉枝萬先生訪談錄。臺北:國史館。
  39. 劉榮傑(1997)。日治時期官制與戶籍綜析。臺北:臺北市萬華區第一戶政事務所。
  40. 劉澤民(2005)。石燈照古人-醒靈寺保存的能高神社殘蹟。臺灣文獻,56(3),297-3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