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圖表中的學術史-以兩漢公羊學傳承爭論為中心的探討

并列篇名

Diagrams of Chinese Traditional Historiography-In Search of Rulin and shoujingtu

DOI

10.29976/BHARC.200910.0012

作者

黃聖修(Sheng-Hsiu Huang)

关键词

公羊學 ; 授經圖 ; 傳經表 ; 董仲舒 ; 胡母生 ; 何休 ; Gongyang Studies ; shoujingtu ; chuanjingbiao ; Dong Zhongshu ; Humu Sheng ; He Xiu

期刊名称

中國歷史學會史學集刊

卷期/出版年月

41期(2009 / 10 / 01)

页次

425 - 464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提要歷代以來,關於學術史的撰寫,通常多以文字描述的傳記方式來呈現,正史中的〈儒林傳〉便是一個最好的例子。然而,由於兩漢學術發展重視師法家法的特性,因此在學術史的撰寫上,相當適合使用「圖」或者是「表」來呈現。自宋代以來,以圖解經方式的流行,「授經圖」之類作品的出現,使得學術史撰寫有了全新的方式。此外,隨著授經圖的複雜化,「傳經表」的出現更是將此種方式推展到了極致。本文便是試圖透過兩漢公羊學傳承的兩個爭論為焦點,去探究在圖表中的學術史,是如何去呈現這些爭論,以及有著什麼樣的特性和發展。

英文摘要

For centuries, the history of knowledge was usually represented in biography and verbal composition in Chinese historiography. We may find a scholar's biographies (Rulin(儒林傳) or The Scholars) in every official history. Chinese scholars looked upon the schools of a specific knowledge so heavily just through Rulin, so people could not get a clear picture easily. But if we added some diagrams, we may have a workable solution for the above problem. For this reason, a new history of knowledge emerged in Song dynasty. Scholars began to use diagrams, usually called shoujingtu(授經圖) to study traditional knowledge. As times goes by, this kind of diagrams became more sophisticated and its highest form was chuanjinbiao(傳經表). In this article I am going to discuss there were two main arguments on the systems of Gongyang(公羊) Studies, and how those diagrams represent such arguments and their characters, influences, and developments.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歷史學
参考文献
  1. (1996)。春秋圖說。臺南縣:莊嚴文化。
  2. 元余皐(1969)。春秋集傳釋義大成。臺北:大通書局。
  3. 明朱睦楔(1991)。授經圖。臺北:廣文書局。
  4. 明呂元善纂輯(1990)。聖門志。濟南:山東友誼書社。
  5. 明張歧然(1996)。春秋四家五傳平文。臺南縣:莊嚴文化。
  6. 東漢何休解詁、唐徐彥疏(2001)。春秋公羊傳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
  7. 東漢班固(1977)。漢書。臺北:鼎文書局。
  8. 東漢荀悅(2005)。漢紀。北京:中華書局。
  9. 南宋朱熹(1999)。朱子語類。北京:中華書局。
  10. 南宋晁公武撰、孫猛校證(1990)。郡齋讀書志校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1. 南宋章如愚(1972)。群書考索。臺北:新興書局。
  12. 南宋楊甲纂輯、宋毛邦翰補(1988)。宋板六經圖。臺北:劉燕夫。
  13. 南宋楊甲纂輯、宋毛邦翰補(1998)。六經圖。北京:學苑出版社。
  14. 南朝宋范曄撰、唐李賢注(1977)。後漢書。臺北:鼎文書局。
  15. 唐許敬宗編(1997)。文館詞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6. 唐魏徵撰(1998)。隋書。臺北:鼎文書局。
  17. 清皮錫瑞撰、周予同注(2000)。增註經學歷史。臺北:藝文印書館。
  18. 清汪大鈞(1893)。傳經表補正。北京:中國國家圖書館藏。
  19. 清紀昀撰(1981)。四庫全書總目。臺北縣:漢京文化。
  20. 清康有爲(1969)。春秋董氏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21. 清畢沅(1985)。傳經表。北京:中華書局。
  22. 清萬斯同(1971)。儒林宗派。臺北縣:廣文書局。
  23. 清熊賜履脩編(1990)。學統。濟南:山東友誼書社。
  24. 清趙繼序(1994)。叢書集成續編。上海:上海書店。
  25. 清蔣曰豫(1877)。兩漢傳經表。臺北:中央研究院傅斯年圖書館。
  26. 漢司馬遷(1999)。史記。臺北:鼎文書局。
  27. 北京圖書館金石組編(1989)。北京圖書館藏中國歷代石刻拓本匯編。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
  28. 朱師轍(2009)。清史述聞。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
  29. 吳之英(1920)。漢師傳經表。北京:中國國家圖書館。
  30. 吳長庚(2003)。六經圖碑述考。孔子研究,2,71-79。
  31. 吳長庚。《六經圖》碑本書本之流傳與演變。江西社會科學,64-68。
  32. 吳雁南著(2005)。中國經學史。臺北:五南出版社。
  33. 李威熊(1988)。中國經學發展史論。臺北:文史哲出版社。
  34. 汪前進(1993)。石刻《六經圖》綜考。自然科學史研究,1,83-90。
  35. 周予同(1996)。周予同經學史論著選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36. 金德健(1993)。《公羊傳》述作當在董仲舒辨-徐彥所引《戴宏序》說質疑。管子學刊,2,59-62。
  37. 洪乾祐(1996)。漢代經學史。臺中市:國彰出版社。
  38. 夏傳才(1995)。兩漢經學史。臺北:萬卷樓。
  39. 徐復觀(1982)。中國經學史的基礎。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40. 傅樂成(1977)。漢唐史論集。臺北:聯經出版社。
  41. 黃聖修(2008)。「何休學」-東漢公羊學學術史的一個微觀觀察。第三屆青年經學學術研討會會議論文集,高雄:
  42. 黃彰健(1992)。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專刊之七十九。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43. 趙伯雄(2004)。春秋學史。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
  44. 劉師培(2007)。經學教科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45. 錢穆(2003)。兩漢經學今古文平議。北京:北京商務印書館。
  46. 瀧熊之助(1934)。支那經學史概說。東京:大明堂書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