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顧歡《夷夏論》產生的歷史背景

并列篇名

The Historical Background of Gu Huan's "Yi Xia Lun"

DOI

10.29976/BHARC.201010.0001

作者

孫齊(Qi Sun)

关键词

顧歡 ; 夷夏論 ; 排佛 ; 會稽地區 ; 陸修靜 ; Guhuan ; Yixialun ; Anti-Buddhism ; Kuaiji region ; Luxiujing

期刊名称

中國歷史學會史學集刊

卷期/出版年月

42期(2010 / 10 / 01)

页次

1 - 21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南朝顧歡所撰《夷夏論》是中古思想史與宗教史上的一篇重要文獻。關於其產生的歷史背景,學界以往的研究還有可作補充之處。本文對顧歡所居會稽地區的宗教發展概況及其撰寫《夷夏論》的具體時機進行了考察,認為《夷夏論》體現出強烈的反佛傾向,與五世紀以來會稽地區佛教對道教壓制局面的形成密切相關。而《夷夏論》作於著名道士陸修靜入都之時,其所針對的不僅僅是一時勢弱的佛教,同樣也是對陸修靜等道士容佛態度的回應。

英文摘要

Guhuan (顧歡)'s Yixialun (夷夏論)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documents in the medieval intellectual history, also in the religious history of China. This paper argues that Guhuan’s radical attitude to Buddhism was correlated to the situation that Buddhism was overwhelming Taoism in Kuaiji region since the 5(superscript th) century through the description of the religious development in Kuaiji (會稽) region where Guhuan lived and the particular time when Yixialun was written out. Furthermore Yixialun was written in the same time when Luxiujing (陸修靜) came to Jiankang (建康), the aim of this document is not only to repel Buddhism directly, but also to criticize the taoists who want to tolerate Buddhism.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歷史學
参考文献
  1. 王曉毅(1995)。支道林生平事跡考。中華佛學學報,1995(8),262-263。
    連結:
  2. (1988)。雲笈七籤。濟南:齊魯書社。
  3. (1973)。隋書。北京:中華書局。
  4. (1979)。般若思想研究。臺北:大乘文化出版社。
  5. (1972)。南齊書。北京:中華書局。
  6. (1998)。大正新修大藏經。臺北:新文豐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7. (1998)。大正新修大藏經。臺北:新文豐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8. (1989)。道藏要籍選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9. (1974)。宋書。北京:中華書局。
  10. (1988)。雲笈七籤。濟南:齊魯書社。
  11. (1974)。宋書。北京:中華書局。
  12. (1974)。宋書。北京:中華書局。
  13. (1988)。雲笈七籤。濟南:齊魯書社。
  14. (1974)。晉書。北京:中華書局。
  15. (1988)。雲笈七籤。濟南:齊魯書社。
  16. (1989)。道藏要籍選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7. (1974)。宋書。北京:中華書局。
  18. (1998)。大正新修大藏經。臺北:新文豐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19. (1974)。宋書。北京:中華書局。
  20. (1974)。宋書。北京:中華書局。
  21. 王維誠,<老子化胡說考證>,《國學季刊》第4 卷2 號(1934),頁31-43
  22. 東晉葛洪、王明校釋(1985)。抱樸子內篇校釋。北京:中華書局。
  23. 唐許嵩、張忱石點校(1986)。建康實錄。北京:中華書局。
  24. 梁陶弘景、吉川忠夫編、麥谷邦夫編、朱越利譯(2006)。真誥校注。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25. 梁釋慧皎、湯用彤校注(1992)。高僧傳。北京:中華書局。
  26. 梁釋寶唱、王孺童校注(2006)。比丘尼傳校注。北京:中華書局。
  27. Skinner, Quentin(2002).Visions of Politics Volume I: Reading Method.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8. Strickmann, Michel(1977).The Mao Shan Revelation: Taoism and the Aristocracy.T'oung Pao,63,6-9.
  29. Zürcher, Erik(1980).Buddhist Influence on Early Taoism: A Scriptural Evidence.T'oung Pao,66,89.
  30. 丁煌(2009)。漢末三國道教發展與江南地緣關係初探。漢唐道教論集,北京:
  31. 小林正美、王皓月譯(2010)。中國的道教。濟南:齊魯書社。
  32. 小林正美、李慶譯(2001)。六朝道教史研究。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
  33. 王承文。敦煌古靈寶經與晉唐道教
  34. 王承文(2008)。論中古時期道教「三清」神靈體系的形成。中山大學學報,2008(2),37-41。
  35. 田餘慶(1996)。東晉門閥政治。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36. 石泰安、呂鵬志譯(2002)。二至七世紀的道教與民間宗教。法國漢學,第7輯,39-67。
  37. 任繼愈編(1999)。中國道教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38. 吉川忠夫(1984)。六朝精神史研究。京都:同朋舍。
  39. 吉川忠夫、許洋主譯(1993)。六朝士大夫的精神生活。日本學者研究中國史論著選譯,北京:
  40. 余嘉錫(1993)。世說新語箋疏。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41. 呂澂(1979)。中國佛學源流略講。北京:中華書局。
  42. 呂鵬志(2008)。唐前道教儀式史綱。北京:中華書局。
  43. 李慶譯(1994)。昊天上帝、天皇大帝和元始天尊。道家文化研究,第5輯,355-362。
  44. 李養正(1998)。顧歡《夷夏論》與「夷夏之辨」述論。宗教學研究,1998(3),8-11。
  45. 阮榮春、木田知生(1991)。「早期佛教造像南傳系統」調查資料。東南文化,5,33-45。
  46. 唐長孺(1992)。錢塘杜治與三吳天師道的演變。唐長孺社會文化史論叢,武漢:
  47. 孫翀(2009)。陸修靜傳記資料補釋。世界宗教文化,2009(4),60-61。
  48. 曹道衡、沈玉成(2003)。中古文學史科叢考。北京:中華書局。
  49. 許理和、李四龍譯(2005)。佛教征服中國。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
  50. 陳垣編纂、陳智超校補(1988)。道家金石略。北京:文物出版社。
  51. 陳國符(1963)。道藏源流考。北京:中華書局。
  52. 陳寅恪(2001)。金明館叢稿初編。北京:三聯書店。
  53. 湯用彤(1997)。漢魏兩晉南北朝佛教史。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54. 程樂松(2010)。即神即心—真人之誥與陶弘景的信仰世界。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55. 塚本善隆、許洋主譯(1993)。魏晉佛教的展開。日本學者研究中國史論著選譯,北京:
  56. 趙益(2006)。南朝道經《三天內解經》再探。南京曉莊學院學報,2006(3),43-48。
  57. 劉屹(2001)。中古道教的「三道說」。華林,北京:
  58. 劉屹。試論《化胡經》產生的時代。道家文化研究,第13輯,87-109。
  59. 劉屹(2005)。化佛與化胡:晉宋道教眼中的佛道關系。首都師範大學史學研究,北京:
  60. 鍾國發(2008)。杜子恭與江東天師道。傳統中國研究集刊,上海:
被引用次数
  1. 紀志昌(2022)。《南齊書》敘事中的佛教元素與蕭子顯的佛教受容。臺大中文學報,78,107-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