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
蘇軾的吏治法改革論 |
DOI |
10.29976/BHARC.201110.0001 |
作者 |
姜吉仲 |
关键词 |
蘇軾 ; 吏治法 ; 任人之失 ; 詩賦取士 ; 論策 |
期刊名称 |
中國歷史學會史學集刊 |
卷期/出版年月 |
43期(2011 / 10 / 01) |
页次 |
1 - 25 |
内容语文 |
繁體中文 |
中文摘要 |
唐朝為北朝社會脈絡之下發展過來的,是在學術思想上該屬於佛教發展段階的時期。在這樣思想和文化的背景之下,就使知識階層對經學研究和政治造成無關心的風期。其結果,他們通過科舉制度來官吏進出的機會少,而以蔭補制度爲直接進出官界的特權,且這特權有官界進出後更受優待。然經過唐末的混亂時期,種種弊端續發生引起了農民叛亂等,使唐朝滅亡加速。為了維持王朝和皇權強化,就有政治主體勢力的變化,是重要的原因。尤其是,在唐朝中末期以後,寒士(庶族)階層繼續進出官界,終於造成與世襲貴族的對立。這是使唐朝政治體制變化,且對文化形成和社會結集要因的重要要因之一。作爲唐朝財政根幹的均田制之崩壞,其影響租稅制度,且造成經濟構造和軍事制度的變化等,唐朝政治體制解體的加速化。在唐末期政治社會等諸變化,就使世襲門閥貴族階層沒落,且有寒士階層的登場,是產生的新支配階層(士大夫)。士大夫階層的擡頭,與科擧制度有密切的關係。唐代科舉是以詩賦取士。這就是以學問能力爲官吏進出的關鍵而作用社會結集要因。因此,在唐末期造成了古文復興運動,且在學術思想界興起儒學復興運動,也會成爲社會變動要因。儒學復興運動是到宋代隨著科舉制度定型化,對理學展開和發展有其深刻之影響。其結果,使宋代儒學對政治和學術思想占有主導的地位。且與科擧制度的演變一起塑成宋代特有的文化傳統類型。這也與皇權強化和士大夫在政治舞臺的登場有密切的關係。本文探討在宋代著名的文學家和政治家的蘇軾,對北宋時期的政治經濟和社會文化等諸方面的現實認識,且在科舉制度的定型化過程中,蘇軾對吏治法的特有看法,是以『東坡文集』爲中心加探討。 |
主题分类 |
人文學 >
歷史學 |
参考文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