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台灣產業史的軌跡-以製傘業為例

并列篇名

The Footprints of Taiwan Industrial History-A Case of Umbrella Making Industry

DOI

10.6160/2013.06.04

作者

楊俊煌(Chun-Huang Yang);王美雅(Mei-Ya Wang);徐木蘭(Mu-Lan Hsu)

关键词

產業歷史 ; 製傘業 ; 深度訪談 ; industrial history ; umbrella making industry ; in-depth interview

期刊名称

中山管理評論

卷期/出版年月

21卷2期(2013 / 06 / 01)

页次

369 - 412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製造業對台灣早期經濟發展有重要貢獻,然而目前有關台灣產業史的研究多把關注焦點放在文化及語言主題上,較少有完整的產業歷史分析;另外,國內管理學界對於產業研究也多屬於管理功能導向之橫切面研究,較缺乏宏觀面與貫時性的產業史分析。為彌補此一缺口,本研究透過立意與滾雪球抽樣方式,與多位業者及相關學者進行深度訪談,經由此一途徑獲得初級資料,再與次級資料交互檢驗,研究目的在於探討影響台灣製傘業營運的關鍵事件,並以整合其發展紀事與建構出台灣製傘業歷史軌跡。研究發現,台灣製傘業於1980年代中期發展最為興盛,南北部地區形成分工合作的共生模式博得世界第一的傘業王國美名,但受到經濟轉型影響,如勞資上漲及政府提高關稅限制,加上民間博弈事業和股市熱潮興起等因素,1990年代中期,業者開始規模外移,台灣製傘業開始步入轉型期。

英文摘要

Manufacturing industry has made great contribution to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Taiwan in early years. However, related research about industrial history has only aimed at the perspectives of culture and language. Moreover, a great deal of industrial research has focused only on managerial function with a cross-sectional approach rather than a macro with longitudinal approach.Therefore, this study intended to explore the critical incidents of Taiwan umbrella making industry, by using in-depth interviews based on purposive and snowball sampling schemes with a supplement of secondary data. The data analysis involved an integration of primary and secondary data from inductive as well as deductive mechanism, constructing the historical footprints of Taiwan umbrella making industry.The result showed that the period of mid-1980 was the glorious stage of Taiwan umbrella making industry, because of a division-and-cooperation business model in Northern and Southern Taiwan. Influenced by economic transformation, labor cost raise, higher tax rate of custom, prevalence of gambling and fever of stock market. Taiwan umbrella making industry moved to Mainland China, entering into a transformative stage until now ever since mid-1990 due to labor shortage.

主题分类 社會科學 > 管理學
参考文献
  1. 徐木蘭、陳必碩、李俊賢、許金田(2006)。台灣網際網路加值產業生態演進之探索-開放性組織理論的觀點。資訊管理學報,13(3),101-126。
    連結:
  2. 徐木蘭、陳必碩、許金田、蘇建勳(2003)。台灣資訊軟體產業的生態軌跡-多元開放性組織理論的觀點。人文及社會科學集刊,15(3),431-474。
    連結:
  3. 徐木蘭、陳朝福、劉仲矩、汪美伶(2008)。以多元組織理論觀點探討電腦周邊產業生態發展軌跡。資訊管理學報,15(2),185-208。
    連結:
  4. 諸葛正(2003)。鹿港木工藝產業的歷史變遷過程-以相關史料文獻解析為中心。設計學報,8(1),97-112。
    連結:
  5. 瞿宛文、李佳靜(1999)。成長與產業組織:台灣與南韓自行車業的比較研究。台灣社會研究季刊,35,47-73。
    連結:
  6. 台灣經濟部統計處,2012,「經濟統計資訊網絡查詢系統」,http://www.moeaidb.gov.tw/,accessed on September 12, 2012.
  7. Babbie, E.(2005).The Basic of Social Research.Belmont, CA:Thomson Wadsworth.
  8. Berg, B. L.(2007).Qualitative Research Methods for Social Science.Boston:Pearson Education.
  9. Kalpakjian, S.,Schmid, S.(2005).Manufacturing, Engineering & Technology.Upper Saddle River, NJ:Prentice Hall.
  10. Marshall, C.,Rossman, G. B.(1999).Designing Qualitative Research.Newbury Park, CA:Sage.
  11. Pralahad, C. K.,Hamel, G.(1990).The Core Competence of the Corporation.Harvard Business Review,68(3),79-91.
  12. Wells, L. T.(1968).A Product Life Cycle for International Trade?.Journal of Marketing,32(3),1-6.
  13. 王美雅(2005)。博士論文(博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科技管理研究所。
  14. 朱元鴻(2000)。文化工業:因繁榮而即將作廢的類概念。台灣產業研究,3,11-45。
  15. 何麗玉(1990)。談產業空洞化防範之道。台灣經濟研究月刊,13(8),104-107。
  16. 吳忠吉(1998)。產業政策的回顧與前瞻。台北:中國國民黨政策會。
  17. 吳家駟譯、Marx, K.、Engels, F.(1990)。資本論II。台北:時報文化。
  18. 呂銀益、林士旗、鄒穎(2004)。休閒遊艇消費行為與服務品質滿意度研究-以淡水地區為例。運動知識學報,1,13-30。
  19. 李文斌(1979)。洋傘製造之生產管理。管理技術,9,35-56。
  20. 李芳齡譯、McGahan, Anita M.(2007)。創新的軌跡。台北:天下雜誌。
  21. 沈中天、鄧美華(1996)。台灣近海遊艇活動潛在旅遊市場之研究。觀光教育,14(2),19-26。
  22. 林照雄(1974)。臺灣洋傘工業。工業簡訊,4(11),18-25。
  23. 洪世章(2002)。結構衝突與產業劣勢:台灣硬碟機工業之發展。管理學報,19(8),273-302。
  24. 流中(1977)。大有可為的製傘業。企業世界,59,84-85。
  25. 范燕秋(2011)。2009 年臺灣史研究的回顧與展望。臺灣史研究,18(2),197-236。
  26. 徐木蘭、尚榮安、沈介文、劉仲矩(1999)。以開放性組織觀點探討個人電腦業生態形成的軌跡。中山管理評論,7(4),49-74。
  27. 徐木蘭、陳朝福、汪美伶(2001)。以開放性組織觀點探討電腦零組件產業生態形成的軌跡。科技管理學刊,6(2),1-28。
  28. 張玉枝(1981)。維護製傘王國的美譽。臺北市銀月刊,12(1),58-64。
  29. 張笠雲(2000)。台灣產業研究-文化產業:文化生產的結構分析。台北:遠流出版社。
  30. 張道明(1994)。製傘業。產業經濟,154,108-110。
  31. 梁榮輝、廖振盛(2004)。產業西進與產業空洞化。企銀季刊,27(1),143-153。
  32. 許來發(1981)。洋傘工業之現況。機械月刊,70,190-195。
  33. 許松根(2001)。台灣製糖業的產業結構。台北:中央研究院經濟研究所。
  34. 許松根、廖國峰(1998)。台灣製糖業的產業成長。台北:中央研究院經濟研究所。
  35. 郭吉松(1979)。值得推廣的製傘業。現代管理月刊,33,37-40。
  36. 陳慈玉(2006)。自軍需至民需:近代台灣的碱氯工業。兩岸發展史研究,1,1-19。
  37. 陳慈玉(1999)。臺灣礦業史上的第一家族-基隆顏家研究。基隆:基隆市立文化中心。
  38. 黃宥寧(2008)。57年都做第一的全球傘材王。商業周刊,1069,76-84。
  39. 楊艾俐(1984)。贏家心理。天下雜誌,41,12-16。
  40. 蕭峯雄(1997)。產業政策與產業發展分析。台北:行政院經建會綜合計畫處。
  41. 錢國基(1996)。洋傘工業。產業經濟,174,95-98。
  42. 謝國興(1999)。台南幫:一個台灣本土企業集團的興起。台北:遠流出版社。
  43. 瞿宛文(2008)。重看臺灣棉紡織業早期的發展。新史學,19(1),667-227。
被引用次数
  1. 藍春琪、李靜芳、王詩涵、王欣怡(2018)。文創商品策略與商業模式之建構:傘文創商品的發展觀點。商略學報,10(3),217-238。
  2. (2018)。台灣創客發展現況之探討。樹德科技大學學報,20(2),113-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