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文献
|
-
F. Baltzer, Die Architektur der Kultbauten (Berlin: Ernst & Sohn, 1907)
-
〈總督及民政長官夕新營敷地決定〉,《總督府公文類纂》(台北,1900)明治三十三年,檔案編號:501,文號7
-
<廳舍新築設計審查委員以下賞與>,《總督府公文類纂》,明治 42年(1909年),檔案號 碼:1547,文號21。
-
台灣建築會座談會紀錄,〈改隸以後に於ける建築の変遷〉,《台北建築會誌》(台北:台灣建築會,1944年),第16輯,第2號,頁41。
-
http://www.president.gov.tw/2.special/tour/subject2.html中〈建築風華〉。
-
<台灣總督府廳舍新築設計懸賞募集當選者の發表>, 《建築雜誌》,第269號,(日本建築學會出版:1909年5月),頁18-19
-
<督府廳舍的建築設計>,《台灣時報》,第1號,1909年。
-
圖44: 日治時期大連市役所(市政廳),1915-1919建,今為中國工商銀行大連分行辦法樓,圖片摘自http://taiwantokuso.hp.infoseek.co.jp/manshu/dairen1.htm
-
《總督府公文類纂》,明治39年(1906年),檔案號碼:1329,文號13
-
<總督府廳舍の建築設計>,《台灣時報》,第3號,(東洋協會台灣支部出版,1909年<明治42>5月20日),頁74。
-
Verhandlung des Reichstags, 3.2.1903; 1187; 7636 (Beckh).
-
圖47: 東京國會大廈第二設計藍圖(1888年),Ende & Böckmann, 圖片摘自"Deutsche Bauzeitung", (Berlin: Beelitz, Mitglieder des Architekten-Vereins zu Berlin, eds.) 14.3, 1891, p. 120
-
www.daliandaily.com.cn/gb/daliandaily/2005-02/25/content_651072.htm
-
<總督府預定地內ノ家廟其它二付照會ノ件>,《總督府公文類纂》,明治42年(1909年),檔案編號:5223,文號1
-
W. Mackowsky, Paul Wallot und seine Schüler (Berlin:Wasmuth, 1912), p.14
-
圖1: 台北城內市區計畫圖,《總督府公文類纂》(台北,1900)明治三十三年永久追加第23卷第19門(台北市區計畫二關スル件〉,檔案編號:501,文號7
-
<廳舍建物受入ノ件>,《總督府公文類纂》,大正 13年(1924年),檔案號碼:11268,文號5。
-
Leon Battista Alberti, De re Aedificatoria, (Firenze, 1st ed., 1485) fol.p.III verso
-
http://www.aoc.gov/cc/art/rotunda/apotheosis/Overview.cfm
-
圖37: 東京,「官廳集中計畫柏克曼案(官庁集中計画べツクマニ案)」,德國建築事務所「恩德與伯克曼公司(Firma Ende und Böckmann)」,1886年
-
C. Gurlitt, Die deutsche Kunst des Neunzehnten Jahrhunderts, (Berlin: Georg Bondi, 1899), p.639
-
圖64: 巴黎杜樂麗宮(Palais des Tuileries)花園,1564年起,Philibert de l'Orme,今已焚毀,圖片摘自http://zh.wikipedia.org/wiki/Image:Tuileries.jpg
-
Chlodwig zu Hohenlohe-Schillingsfürst, Denkwürdigkeiten der Reichskanzlerzeit, ed. by K. A. v. Müller, (Stuttgart & Berlin: Deutsche Verlagsanstalt, 1931), p.11.
-
高橋龜吉,《現代台灣經濟論》(東京:千倉書局,1937),統計附表:「日本補充金對台灣及日本歲入所佔比率表(1896-1909)」
-
〈台灣總督府廳舍新築設計懸賞募集規程の配置圖〉,《建築雜誌》(日本建築學會出版:1907年),第246號,〈台灣總督府廳舍新築預定敷地附街圖〉。
-
Nicolai de Cusa, De docta ignorantia, E. Hoffmann and R. Klibansky, eds. (Leipzig:Meiner, 1932), pp.42-43, p.104
-
台灣總督府民政部(1895-1942)編,《台灣總督府民政事務提要》,第10編,M37,頁203;第12編,M38,頁208
-
圖63: 巴黎杜樂麗宮(Palais des Tuileries),1564年起,Philibert de l'Orme,今已焚毀,圖片摘自http://zh.wikipedia.org/wiki/Image:Tuileries2.jpg
-
http://zh.wikipedia.org/wiki
-
H. Wagner, P. Wallot, Parlamentshäuser und Ständehäuser, Handbuch d. Architektur, Teil IV, Bd.7,(Darmstadt, 1887), pp.403-463.
-
圖30: 柏林市政廳(Das Berlinische Rathaus, 1861-1868)第一會樓平面圖,圖片摘自L.A. Meyer, Das neue Rathaus zu Berlin, (Berlin 1886, Taf.I)
-
www.wien.gv.at/buergerdienst/stadinfo/rathausfuehrung/turm.html
-
(1979).Philipp Eulenburgs politische Korrespondenz.Boppard.
-
<台灣總督府廳舍新營工事用物品購入ノ件>,《總督府公文類纂》,大正6年(1917年),檔案號碼:6486,文號 10。
-
圖42: 大阪市政廳舍競圖當選作品(1912年),小川陽吉設計,圖片摘自日本建築學會編,《建築雜誌》,東京,1912年,第26輯,第311號
-
圖54: 西賽里亞諾(Cesare Cesariano)(維特魯威人體圖),1521,摘自C. Cesariano, Di Lucio Vitruvio Pollione de Architectura etc. (Como: Gotardus de ponte, 1521), lib. III, I, fol. XLVIIIV
-
<森山松之助歐米出張>,《總督府公文類纂》,大正元年(1912年),永久進退,第8卷,高等官進退原議九月份一四。
-
明治33年(1900年)8月23日台北縣告示第64號,台北縣報第188號。
-
圖34: 柏林國王廣場(Königs Platz,今共和廣場,Platz der Republik),帝國國會大廈設計預定地,1881年; 圖片摘自W. Mackowky, P. Wallot umd seine Schüler, (Berlin: Wasmuth, 1912),圖11
-
《總督府公文類纂》,明治42年(1909年),檔案號碼:1547,文號21
-
Kunstchronik, Neue Folge IV, 1892/1893, p.394; "Deutsche Bauzeitung", Ausgabe 27, 1893, p.230
-
大藏省編,《明治大正財正史》(大藏省,1900),第19卷「外地財政(下)」,統計附表
-
圖49: 布達佩斯國會大廈(Parliament in Budapest), Imre Steindl, 1885-1904, 圖片摘自http://legifoto.civertan.hu/legifoto/b_legifoto_parlament-04.jpg
-
Battisti, Eugenio(1976).Filippo Brunellschi. Das Gesamtwerk.Stuttgart:Belser Verlag.
-
Bertrand Jestaz,、楊幸蘋譯(2005)。La Renaissance de l'architecture: De Brunelleschi à Palladio。台北:時報文化出版企業股份有限公司。
-
Bredekamp, Horst(2000).Sankt Peter in Rom und das Prinzip der produktiven Zerstörung -Bau und Abbau von Bramante bis Bernini.Berlin:Verlag Klaus Wagenbach.
-
Duus, Peter(1995).The Abacus and the Sword: The Japanese Penetration of Korea, 1895-1910.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
Ewin Heathcote,(1999).Monument Builders.New York:Academy editions.
-
Götze, W.(1960).Universitat Leipzig.
-
Gympel, Jan(1996).Geschichte der Architektur.Köln:Konemann Verlagsgesellschaft mbH.
-
Gympel, Jan(1996).The Story of Architecture, from antiquity to the present.Bonn:Konemann Verlagsgesellschaft mbH.
-
Haltern, Utz(1981).Architektur und Politik. Zur Baugeschichte des Berliner Reichstags.Kunstverwaltung Bau- und Denkmal-Politik im Kaiserreich,Berlin:
-
hitchcock, Henry-Russel(1987).Architecture:nineteenth and twentieth centuries.New Haven:Yale University Press.
-
Hoffmann, Volker(1971).Architectura.
-
Honoun, Hugh,Fleming, John(1999).Weltgeschichte der Kunst.München:Prestel Verlag.
-
Honoun, Hugh、Fleming, John、謝佳娟譯(2001)。世界藝術史。台北縣新店市:木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
Jöckle, Clemens,Kerstjens, Christopher(2001).Baustile der Weltarchitektur.München:Gondrom Verlag GmbH.
-
Kalmár, János(2002).Dodo Kresse, Reise durch Wien.Würzburg:Verlagshaus Wurzburg GmbH Co.KG.
-
Klotz, Heinrich(2000).Geschichte der deutschen kunst (3), Neuzeit und Moderne 1750-2000.München:Verlag C.H.Beck.
-
Mahnke, D.(1966).Unendliche Sphäre und All mittelpunkt. Beiträge zur Genealogie der mathematischen Mystik.Stuttgart:Frommann Verlag.
-
Masuda, Tomoya.Architektur der Welt. Japan.Freiburg:Taschen Verlag.
-
Meid, Mechiko(1977).Europäische und Nordamerikanische Architektur in Japan.Köln:11 Veroffentlichung der Abteilung Architektur des Kunsthistorischen Instituts der Universitat Koln.
-
Meid, Michiko(1977).Köln,Abt. Architektur des Kunsthistorisches Instituts der Universitat Koln.
-
Nuttgens, Patrick、楊惠君譯(1997)。The Story of Architecture。台北縣新店市:木馬文化。
-
Paul, Jürgen(1982).Das Neue Rathaus- eine Bauaufgabe des 19. Jahrhunderts.Das Rathaus im Kaiserreich,Berlin:
-
Pevsner, Nikolaus(1989).Europäische Architektur.München:Prestel.
-
Saalmann, Howard(1993).Filippo Brunelleschi.London:Zwemmer Ltd.
-
Stewart, David B.(1987).The making of a modern Japanese architecture. 1868 to the present.Tokyo:Kodansha international.
-
Tavernor, Robert、蔡毓芬譯(2001)。Palladio and Palladianism。台北:地景企業股份有限公司。
-
Toman, Rolf(ed.)(1994).Die Kunst der italienischen Renaissance.Köln:Konemann Verlagsgesellschaft.
-
Vogt, Adolf Max(1991).Kunst des 19.Jahrhunderts. Malerei Plastik Architektur.Stuttgart:Belser Verlag.
-
Wittkower, Rudolf(1990).Grundlagen der Architektur im Zeitalter des Humanismus.München:Deutscher Taschenbuch Verlag.
-
Yoshida, Tetsuro(1952).Japanische Architektur.Tübingen:Wasmuth.
-
大川三雄、川向正人、初田亨、吉田鋼市(2003)。圖說近代建築の系譜、日本と西歐の空間表現を読む。東京:株式會社彰國社。
-
王文娟、胡珍妮(1996)。總統府導覽。台北:稻田。
-
北原遼三郎(2002)。明治の建築家、妻木賴黃の生涯。東京:現代書館。
-
台灣總督府鐵道編、黃貢譯(1994)。台灣鐵道史摘譯─台北部份。台北文獻,直(107),71。
-
外務省條約局法規課編(1964)。日本統治下五十年の台湾。東京:外務省法規課。
-
末光欣也(2004)。日本統治時代の台湾。台北:致良出板社。
-
田中重光(2005)。近代、中國の都市と建築。東京:相模書房。
-
安原盛彥(1998)。近代日本の建築空間。東京:理工圖書株式會社。
-
寺下つよし收藏、橋爪紳也監修(2005)。日本の博覽會。東京:株式會社平凡社。
-
吳密察(2001)。台灣近代史研究。台北:稻鄉出版社。
-
呂紹理(2005)。展示台灣:權力、空間與殖民統治的形象表述。台北:麥田。
-
李乾朗、俞怡萍(1999)。古蹟入門。台北:遠流。
-
李乾朗(1980)。台灣近代建築。台北:雄獅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
村松貞次郎(2005)。日本建築家山脈。東京:鹿島出版會。
-
砂川幸雄(1995)。歷史物語「建設五社」。東京:相模書房。
-
張炎憲(1996)。台灣文化協會的成立與分裂。台灣史論文精選,台北:
-
張省卿(1993)。文藝復興人文風潮始祖─布魯內列斯基及典藏傑作帕濟禮拜堂。ARTIMA藝術貴族─Taiwan art magazine,44,104-113。
-
陳志華編(2000)。西方建築名作:古代─19世紀。河南:科學技術出版社。
-
傅朝卿(2004)。西洋建築發展史話:從古典到新古典的西洋建築變遷。台南:台灣建築與文化資產出版社。
-
傅朝卿(1999)。日治時期台灣建築─1895至1945。台北:大地地理。
-
黃武達(2003)。日治時代台北之都市近代化(一)─統治初期之都市改造及法制創設─。日治時代(1895-1945)台灣近代都市計劃之研究論文集,台北縣板橋市:
-
黃俊銘(2004)。總督府物語:台灣總督府暨官邸的故事。台北縣新店市:向日葵文化出版。
-
黃俊銘(1993)。日治時期台灣總督府建築技師の年譜(1895-1912)。日本建築學會1993年度大會學術演講梗概集,東京:
-
黃昭堂、黃英哲譯(2002)。台灣總督府。台北:前衛出版社。
-
黃通編、張宗漢編、李昌槿編(1987)。日據時代台灣之財政。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
-
薛琴(2003)。國定古蹟總統府修護調查與研究。台北:內政部。
-
韓永愚、吉田光男譯(2003)。韓国社会の歴史。東京:明石書店。
-
藤岡通夫、渡邊保忠、桐敷真次郎、平井勝(2006)。建築史。東京:市?谷出版社。
-
藤森照信(2005)。日本の近代建築(上)─幕末、明治篇─。東京:株式會社岩波書店。
-
芦原由紀夫(2005)。東京アーカイブスーよみがえる「近代東京」の軌跡。東京:株式?社山海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