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摘要
|
The purpose of this essay is to investigate the system of space knowledge itself and to explore its relationship with political and cultural elements. In addition, I analyze how does the ideal of state, value attitude, or cultural consciousness of the Gazetteer's editor reveal in the map of Gazetteer, which are also called the "Looking Taiwan from the View of Mainland China." The references of this essay are based on maps, notes on user and contents of Taiwan Gazetteer and also other historical documents. The contents of Gazetteer's maps in certain period are changed and rearranged following the power of government, the adjustment of administration areas, and the cultivating of Chinese people. The Gazetteer's standpoint is based on the ruler of Ch'ing court and the Chinese culturalism (the Han nationality). These conceptions reflected on sketching maps show that not only they revealed the information about all natural resources, geography, and human activities, but also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central and the board area, and cultural discrimination. When Ch'ing court assigned officials to Taiwan and extended his influence by expanding and dividing of sketching board on map, he gradually took Taiwan as a part of his empire in mindset. We can suggest that when Ch'ing government edited the Gazetteer's maps of Taiwan, it shows a space consciousness making by the power and a concrete represent which everything is dominated by authority.
|
参考文献
|
-
周婉窈(2007)。山在瑤波碧浪中—總論明人的臺灣認識。臺大歷史學報,40,93-148。
連結:
-
洪健榮(2011)。開啟「典範」的先驅:方豪對清代臺灣方志的研究。輔仁歷史學報,26,139-175。
連結:
-
洪健榮(2014)。國家教化理念的傳承及落實—清代臺灣方志「學校」門類的知識建構。輔仁歷史學報,33,83-140。
連結:
-
夏黎明(1996)。清代臺灣地圖演變史—兼論一個繪圖典範的轉移歷程。臺北:知書房出版社。
連結:
-
(1983)。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
(2000)。中國社會歷史評論。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
-
(1986)。大清聖祖仁皇帝實錄。北京:中華書局。
-
Anderson, Benedict(1991).Imagined Communities: Reflections on the Origin and Spread of Nationalism.London:Verso.
-
Chang, Lung-chih(2008).From Quarantine to Colonization: Qing Debates on Territorialization of Aboriginal Taiwan in the Nineteenth Century.臺灣史研究,15(4),1-30.
-
Foucault, Michel,Gordon, Colin(ed.trans.)(1980).Power/Knowledge: Selected Interviews and Other Writings 1972-1977.Brighton:The Harvester Press.
-
Rubinstein, Murray A.(ed.)(1999).Taiwan: A New History.Armonk, N.Y.:M.E. Sharpe.
-
Teng, Emma Jinhua(2004).Taiwan's Imagined Geography: Chinese Colonial Travel Writing and Pictures (1683-1895)..Cambridge, Mass: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
Wood, Denis(1992).The Power of Maps.New York:The Guilford Press.
-
不著撰人(1963)。臺灣府輿圖纂要。臺北:臺灣銀行。
-
尹章義(1989)。臺灣開發史研究。臺北:聯經出版公司。
-
王必昌(2005)。重修臺灣縣志。臺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
王成祖(1988)。中國地理學史(先秦至明代)。北京:商務印書館。
-
王庸(1998)。中國地理學史。北京:商務印書館。
-
王瑛曾(2006)。重修鳳山縣志。臺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
余文儀(2007)。續修臺灣府志。臺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
余定國、姜道章譯(2006)。中國地圖學史。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
呂理政(1990)。天、人、社會: 試論中國傳統的宇宙認知模型。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
李元春(1958)。臺灣志略。臺北:臺灣銀行。
-
李國祁(1978)。清代臺灣社會的轉型。中華學報,5(2),131-159。
-
李國祁(1975)。清季臺灣的政治近代化—開山撫番與建省,1875-1894。中華文化復興月刊,8(12),4-16。
-
沈茂蔭(2006)。苗栗縣志。臺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
汪前進(1998)。地圖在中國古籍中的分布及其社會功能。中國科技史料,1998(3),1-20。
-
來新夏(1995)。中國地方志。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
周于仁、胡格(2005)。澎湖志略。臺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
周元文(1960)。重修臺灣府志。臺北:臺灣銀行。
-
周璽(2006)。彰化縣志。臺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
林天人(2008)。地圖—權力的視野、想像的空間。故宮文物月刊,304,10-17。
-
林開世(2003)。風景的形成和文明的建立:十九世紀宜蘭的個案。臺灣人類學刊,1(2),1-38。
-
林豪(1998)。澎湖廳志稿。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
林豪(2006)。澎湖廳志。臺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
金鋐纂修、 鄭開極纂修(1988)。福建通志。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
-
姜道章(2004)。歷史地理學。臺北:三民書局。
-
姜道章、劉廷祥(1995)。明代方志地圖的研究。中國文化大學地學研究所研究報告,8,167-197。
-
施添福(1989)。試釋土牛紅線。臺灣風物,39(2),95-98。
-
洪安全編(1998)。清宮廷寄檔臺灣史料。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
-
洪安全編(1999)。清宮洋務始末臺灣史料。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
-
洪安全編(1996)。清宮諭旨檔臺灣史料。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
-
洪安全編(2001)。清宮宮中檔奏摺臺灣史料。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
-
洪安全編(1994)。清宮月摺檔臺灣史料。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
-
洪健榮(2006)。塑造境域「佳城」: 清代臺灣設治築城的風水考量。臺北文獻,直字155,45-113。
-
洪健榮(2011)。清代臺灣方志中的「西學」論述。臺灣文獻,62(2),105-143。
-
洪健榮(2009)。海天新世界的整治藍圖:清修臺灣方志「風俗」門類的知識建構。史學與史識:王爾敏教授八秩嵩壽榮慶學術論文集,臺北:
-
胡欣、江小群(1995)。中國地理學史。臺北:文津出版社。
-
胡建偉(2004)。澎湖紀略。臺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
范咸(2005)。重修臺灣府志。臺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
夏忠平(1996)。碩士論文(碩士論文)。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
-
夏黎明(2004)。國家統治與知識生產:清代臺灣地圖的繪製與區域發展。興大歷史學報,15,39-59。
-
夏獻綸(1959)。臺灣輿圖。臺北:臺灣銀行。
-
夏鑄九編譯、王志弘編譯(1993)。空間的文化形式與社會理論讀本。臺北:明文書局。
-
高志彬(1998)。臺灣方志之纂修及其體例流變述略。臺灣文獻,49(3),187-205。
-
高拱乾(1960)。臺灣府志。臺北:臺灣銀行。
-
國史館校註(1999)。清史稿校註。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
國立中央圖書館臺灣分館特藏資料編纂委員會編(1987)。臺灣文獻書目解 題. 第一種方志類。臺北:國立中央圖書館臺灣分館。
-
國立中央圖書館臺灣分館特藏資料編纂委員會編(1992)。臺灣文獻書目解題. 第二種地圖類。臺北:國立中央圖書館臺灣分館。
-
屠繼善(2007)。恒春縣志。臺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
許雪姬(1993)。滿大人最後的二十年—洋務運動與建省。臺北:自立晚報社文化出版部。
-
許雪姬編、林玉茹編(1999)。五十年來臺灣方志成果評估與未來發展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
-
許博凱(2007)。碩士論文(碩士論文)。新竹,國立清華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
-
陳文達(2005)。臺灣縣志。臺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
陳文達(2005)。鳳山縣志。臺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
陳培桂(2006)。淡水廳志。臺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
陳捷先(1996)。清代臺灣方志研究。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
陳淑均(2006)。噶瑪蘭廳志。臺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
陳夢林(2005)。諸羅縣志。臺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
章學誠、葉瑛註(1986)。文史通義校注。臺北:漢京文化事業公司。
-
黃克武編(2003)。畫中有話:近代中國的視覺表述與文化構圖。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
黃瑞祺編(1996)。歐洲社會理論。臺北:中央研究院歐美研究所。
-
楊文衡(1997)。試論中國古代地學與自然和社會環境的關係。自然科學史研究,16(1),1-9。
-
葛兆光(2000)。古地圖與思想史。二十一世紀,61,154-164。
-
劉廷祥(2005)。我國方志地圖研究: 以明代方志地圖為例。臺北:花木蘭文化工作坊。
-
劉良璧(2005)。重修福建臺灣府志。臺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
潘桂成(2005)。地圖學原理。臺北:三民書局。
-
蔣師轍(1957)。臺游日記。臺北:臺灣銀行。
-
蔣毓英(1993)。臺灣府志。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
盧德嘉(2007)。鳳山縣采訪冊。臺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
賴仕堯(1993)。碩士論文(碩士論文)。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
-
賴進貴、黃清琦、葉高華(2005)。古地圖的空間認知探索—以1878 年《全臺前後山輿圖》為例。地理學報,42,47-68。
-
霍布斯邦、黃煜文譯(2002)。論歷史。臺北:麥田出版公司。
-
謝金鑾(2007)。續修臺灣縣志。臺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
藍鼎元、蔣炳釗點校、王鈿點校(1995)。鹿洲全集。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