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清治時期平鎮八保庄的拓墾

并列篇名

Reclamation of Eight Villages in Pingzhen during the Reign of the Qing Dynasty

作者

莊天賜(Tian-sih Jhuang)

关键词

平鎮 ; 霄裡社 ; 土牛溝 ; 拓墾 ; Pingzhen ; Siau-li-sia ; The Earthen Ox & Ditch ; Reclamation

期刊名称

輔仁歷史學報

卷期/出版年月

35期(2015 / 09 / 01)

页次

207 - 238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平鎮是清代桃園地區唯一同時有兩條官路通過和土牛溝橫貫的區域,在拓墾史上有其特殊意義。清乾隆時期,漢人大量入平鎮地區拓墾。同時隨著土牛溝開鑿,形成西北面土牛溝內的漢墾區、南面土牛溝外的平埔族保留區、東北面土牛溝內的霄裡社社域等3個區域。漢墾區大致包括現今的宋屋、北勢、雙連陂,以及舊安平鎮、南勢的北部,採「閩主客佃」模式,屬於澗子壢、芝芭里庄拓墾的一環。平埔族保留區大致是現今的東勢、山仔頂及南勢、舊安平鎮之南部區域,為所謂山仔頂5小庄拓墾的一環,屬「原主客佃」模式。霄裡社的社域,大致是在今社子及東勢部分地區,地權屬霄裡社。然至遲在乾隆初期,霄裡社已將土地委由客籍業主薛啟隆掌理,屬「原-客-客佃」的模式。整體觀之,清治時期平鎮的拓墾,是從乾隆初期分區各自展開,在地形、官道、土牛溝的交互作用下,無論是開墾模式、路線、年代,都呈現出不同的區域特色。

英文摘要

During the Qianlong era of the Qing Dynasty, A large number of Han emigrated to Pingzhen. With the Earthen Ox & Ditch digging, Pingzhen divided into three areas: Han reclamation area, The Pingpu aborigine reserved area, and Siau-li-sia area. The Han reclamation area including the Sungwu, Peisih, Sualienpi, and The northern AnPingzhen, Nansih. The ownership of this area is Holo, the tenant is Hakka. The Pingpu aborigine reserved area including the Tongsih, Sanzihdin, and The southern AnPingzhen, Nansih. The ownership of this area is PingPu aborigine, the tenant is Hakka. The Siau-li-sia area including the Siazih, and The parts of Tongsih. The ownership of this area is Siau-li-sia aborigine. Siau-li-sia aborigine gave Hakka the land management, the tenant is Hakka.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歷史學
参考文献
  1. 臨時臺灣土地調查局,《臺灣土地慣行一斑》,臺北:編者,1905。
  2. 陳盛增,〈陳氏百九公祭祀公業與中壢平鎮陳家發展〉,http://tw.myblog.yahoo.com/chungliart/article?mid=7&prev=8&l=f&fid=18,2013 年3 月15 日瀏覽。
  3. 王世慶編,《臺灣公私藏古文書影本》,國立臺灣圖書館藏。
  4. 不著撰人,〈財團法人臺灣省桃園縣宋新恩公祭祀公業簡介〉,財團法人宋新恩祭祀公業提供。
  5. 王世慶(1991)。重修臺灣省通志‧政治志建置沿革篇。臺中: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6. 石璋如、郭薰風(1983)。桃園縣志‧人物篇。臺北:成文出版社。
  7. 余文儀(1993)。續修臺灣府志。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8. 吳學明、陳雪娟(2006)。南桃園的義民信仰與地方社會─ 以平鎮褒忠祠為例。2006 年族群歷史與文化亞洲聯合論壇:人物與地域研究研討會論文集,桃園:
  9. 宋瑋婷(2014)。碩士論文(碩士論文)。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客家文化研究所。
  10. 周鍾瑄(1960)。諸羅縣志。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11. 林衡道編(1996)。臺灣史。臺北:眾文出版社。
  12. 邱宜文(2010)。平鎮地區伯公傳說調查研究。北商學報,18,109-129。
  13. 施志汶(2000)。臺灣史研究的史料運用問題: 以清代渡臺禁令為例。回顧老臺灣、展望新故鄉—臺灣社會文化變遷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
  14. 施添福(2001)。清代臺灣的地域社會: 竹塹地區的歷史地理研究。新竹:新竹縣文化局。
  15. 洪敏麟(1980)。臺灣舊地名之沿革。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16. 盛清沂(1980)。新竹、桃園、苗栗三縣地區開闢史( 上)。臺灣文獻,31(4),154-176。
  17. 莊英章(1997)。重修臺灣省通志‧住民志姓氏篇。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18. 陳培桂(1993)。淡水廳志。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19. 陳雪娟(2007)。碩士論文(碩士論文)。桃園,國立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
  20. 曾齡祺(2008)。碩士論文(碩士論文)。新竹,國立交通大學客家社會與文化碩士在職專班。
  21. 楊緒賢(1979)。臺灣區姓氏堂號考。臺中: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22. 臺灣省文獻委員會編(2000)。臺灣省文獻委員會典藏北部地區古文書專輯。南投:編者。
  23. 臺灣銀行(1959)。福建臺灣奏摺。臺北:編者。
  24. 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96)。淡新鳳三縣簡明總括圖冊。臺北:編者。
  25. 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94)。清代臺灣大租調查書。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26. 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97)。淡新檔案選錄行政編初集。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27. 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97)。清高宗實錄。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28. 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94)。臺灣私法物權編。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29. 劉良璧(1977)。重修臺灣府志。臺中: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30. 鄭忠烜(2012)。碩士論文(碩士論文)。桃園,國立中央大學客家政治經濟研究所。
  31. 賴澤涵編、傅寶玉編(2006)。義民信仰與客家社會。桃園:國立中央大學客家研究中心。
  32. 羅烈師(2011)。十九世紀南桃園漳粵認同的消長:平鎮東勢西勢公廟兩立現象的詮釋。客家研究,4(2),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