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略論漢代葬玉的觀念

并列篇名

Introduction of the Concept about Burial Jades in Han Dynasty

DOI

10.29712/THR.200809.0001

作者

黃建淳(Jiann-Chen Huang)

关键词

歛葬 ; 葬玉 ; 玉衣 ; 玉九竅塞 ; 玉琀 ; 玉握 ; 玉覆面 ; 玉棺 ; 王璧 ; Burial ; burial jade ; jade shroud ; set of nine plugs ; mouth piece for the deceased ; the jade hold in hands for the deceased ; the jade pieces for face covering ; jade coffin ; Bi disc

期刊名称

淡江史學

卷期/出版年月

19期(2008 / 09 / 01)

页次

1 - 17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近年隨著考古技術的發達,發掘大量的出土玉器,使玉文化的學術研究益顯重要。玉器在中華文明的演進中,雖歷經各時代的推移變化,然其魅力卻未嘗稍減,反而因具深邃的文化內涵和獨特的氣質,不但奇葩競放,更能歷久彌新。 漢代(公元前206-公元220年)在中國玉器發展史上,係一承先啟後的高峰期,創造了特有的藝術風格,尤以禮儀用玉和喪葬用玉的古典玉器最為可觀。當代中外學人曾對漢玉作不少深度的研究,並取得了相當豐碩的成果,本文擬以喪葬用玉為主要範疇,並依據考古資料和文獻史載相互勘考,進而分析演繹與斯時葬俗的相互關係,冀期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提供若干不同角度的見解以資補充,並賦予洽如其份的評價。

英文摘要

Academic research about Jade culture becomes more and more important as a result of advanced archaeology technology and extensive jade excavation. In the evolution of Chinese civilization, Jade culture has experienced many different dynasties and it is still full of charm and attraction. The profound and unique jade culture is super-temporal and imperishable. Han Dynasty (206B.C.~220A.D.) reached the peak of Chinese jade evolution history. The ritual jades and burial jades at that time created characteristic art style. Contemporary researchers have done many researches on Han jades and already gotten plenteous performance. The article puts emphasis on burial jades. Archaeology literature is used for references for analyzing the burial convenances at that time. Based on the past research effort, some thoughts and appropriate evaluation would be presented.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歷史學
参考文献
  1. (1993)。天津市藝術博物館藏玉。香港:兩木出版社。
  2. (2002)。晉侯古玉。澳門:澳門特別行政區民政總署。
  3. (1993)。中國玉器全集4。石家莊:河北美術出版社。
  4. (1977)。孟子譯注。台北:河洛圖書出版社。
  5. 宋范曄、唐李賢(1972)。後漢書。台北:宏業書局。
  6. 山西省文物工作委員會洪洞縣文化館(1987)。山西洪洞永凝堡西周墓葬。文物,1987(2),3-4+13。
  7.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1987)。殷墟發掘報告1958-1961年。北京:文物出版社。
  8.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1988)。膠縣三里河。北京:文物出版社。
  9.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1980)。滿城漢墓發掘報告。北京:文物出版社。
  10. 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1959)。洛陽中州路(西工段)。北京:科學出版社。
  11. 北京大學考古系(1994)。天馬—曲村遺址北趙晉侯墓地第二次發掘。文物,1994(1),圖33、38。
  12. 江西省文物管理委員會(1965)。江西南昌老福山西漢木槨墓。考古,1965(6),268-272。
  13. 李銀德(1993)。徐州出土西漢玉面罩的復原研究。文物,1993(4),46-49。
  14. 那志良(1990)。中國古玉圖釋。台北:南天書局。
  15. 林業強編(1991)。南越王墓玉器。廣州:西漢南越王墓博物館。
  16.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三門峽市文物工作隊(1999)。三門峽虢國墓。北京:文物出版社。
  17. 南京博物院(1979)。江蘇盱眙東陽漢墓。考古,1979(5),41-43。
  18. 島邦南(1970)。殷墟卜辭綜類。台北:泰順書局。
  19. 徐州博物館(1981)。江蘇徐州子房山西漢墓清理簡報。文物資料叢刊,1981(4),59-69。
  20. 徐州博物館(1993)。徐州後樓山西漢墓發掘報告。文物,1993(4),29-45。
  21.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編(1990)。良渚文化玉器。北京:文物出版社。
  22. 陝西周原考古隊(1979)。陝西扶風齊家十九號西周墓。文物,1979(11),2。
  23. 湖北省博物館(1989)。曾侯乙墓。北京:文物出版社。
  24. 湖北省博物館(1989)。曾侯乙墓。北京:文物出版社。
  25. 黃建淳(2006)。試析西周人與龍鳳合雕的象生玉器。淡江史學,17,1-23。
  26. 楊家駱編(1979)。新校本史記三家注并附編二種三。台北:鼎文書局。
  27. 趙鐵寒(1969)。古史考述。台北:正中書局。
  28. 廣州市文物管理委員會(1991)。西漢南越王「絲縷玉衣」的清理與復原。文物,1991(4),67-68。
  29. 德州行署文化局文物組、濟陽縣圖書館(1985)。山東濟陽劉臺子西周墓第二次發掘。文物,1985(12),15-18。
  30. 鄧聰編(1998)。東亞玉器。香港:香港中文大學。
  31. 盧兆蔭(1981)。試論兩漢的玉衣。考古,1981(1),51-58。
  32. 臨沂縣文物組(1980)。山東臨沂劉疵墓出土的金縷玉面罩等。文物,1980(2),493。
被引用次数
  1. 黃建淳(2009)。析論玉展呈現的玉文化。淡江史學,21,61-83。
  2. 黃建淳(2013)。漢代辟邪神獸的玉文化。淡江史學,25,25-50。
  3. 黃建淳(2014)。一件漢代玉卮的考察。淡江史學,26,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