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論噍吧哖事件的發生與政治、社會、經濟的關係

并列篇名

Discussion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olitical Status, Society, Economy and the Chiao-Pa-Nien Incident

DOI

10.29712/THR.200903.0002

作者

周宗賢(Tsung-Hsien Chou)

关键词

噍吧哖 ; 林野調查 ; 余清芳 ; 西來庵 ; Chiao-Pa-Nien ; field study ; Yu Ching-Fang ; His Lai-An

期刊名称

淡江史學

卷期/出版年月

20期(2009 / 03 / 01)

页次

63 - 89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發生於1915年的噍吧哖事件,是臺灣人最後一次以武力向殖民政府抗爭的革命事件。參與這一事件的人既多且廣,戰鬥的過程非常慘烈,死傷慘重,日方的報復也非常殘忍,這個事件對臺灣的影響非常深遠。到底哪些因素促成這樣大規模的事件呢?本文指出與當時在政治上,臺人累積仇日、抗日的力量有關;在社會上,齋教這種民間宗教信仰盛行,提供一個可供利用的條件;同時,在經濟上,殖民政府推動林野調查的結果帶給貧農的傷害,以上三個理由是事件發生的主要背景和原因。

英文摘要

The Chiao-Pa-Nien incident, which took place in the year 1915, is the last revolution that the Taiwanese put up against the Japanese colonial government with force. The amount of people that attended this incident was considerable, the battle was fierce, countless lives were taken away and the revenge of the Japanese colonial government was cruel. This incident had a profound influence on Taiwan. What are the factors that cause this large-scale incident? In this article, the author points out three main causes as following: First, in the aspect political status, the Taiwanese people had developed the power and emotion of resisting the Japanese colonial government. Second, a religion called Chai-Chiao which was very popular at that time provided a usable condition for this event. Third, in the aspect of economy, the field study lead by the colonial government brought harmful results to the poor peasant. The three factors stated above are believed to be the three main causes and background that lead to this event.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歷史學
参考文献
  1. 本圖表根據玉井、楠西、南化三鄉土地台帳製作而成。
  2. 《臺灣日日新報》日文版明治31年9月13日版次03,漢文部份「迎神瑣說」條。
  3. 〈馬力埔事件判決〉,《臺灣總督府公文類纂》大正3年(1914)15年保存第32卷
  4. 臺灣總督府殖產局,《蔗苗養成所事業報告》(臺北:臺灣總督府殖產局,1923年),頁5
  5. 臺灣銀行金融研究室,〈臺灣之糖業(統計)〉,《臺灣特產叢刊第1種─臺灣之糖》(臺北:臺灣銀行金融研究室,1949年),頁68。
  6. (1975)。余清芳抗日革命案全檔。臺中: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7. 高等林野調查委員會,《林野調查報告書》(臺北:臺灣總督府殖產局),頁98-103
  8. 《臺灣日日新報》日文版大正4年5月19日,漢文部份「落成建醮」條。
  9. 井出季和太、郭輝編譯(2003)。日據下之臺政。臺北:海峽學術出版社。
  10. 王見川(1995)。民間宗教。臺北:南天出版社。
  11. 王見川(1997)。西來庵事件與道教、鸞堂之關係─兼論其周邊問題。臺北文獻,直字第120期,72-81。
  12. 王見川、李世偉(1999)。臺灣的宗教與文化。臺北:博揚文化事業公司。
  13. 向山寬夫、楊鴻儒譯、陳蒼杰譯、沈永嘉譯(1999)。日本統治下的臺灣民族運動史。臺北:福祿壽興業股份有限公司。
  14. 池田敏雄、程大學譯(1981)。柳田國男與臺灣─西來庵事件的插曲。臺灣文獻,32(3),193。
  15. 吳密察(1994)。臺灣近代史研究。臺北:稻鄉出版社。
  16. 周宗賢(2003)。噍吧哖事件大屠殺的真相。淡江人文社會學刊,17,78。
  17. 周宗賢、藤原孝之翻譯(2003)。噍吧哖事件における経済要因について。現代台湾研究,大阪:
  18. 周憲文(1980)。臺灣經濟史。臺北:開明書店。
  19. 林崇仁、楊三和(1997)。臺灣糖業的發展與演變。臺灣文獻,48(2),41-52。
  20. 林漢章(1993)。余清芳在西來庵事件中所使用的善書。臺灣史料研究,2,116-121。
  21. 姜天陸(1997)。鐵骨農者─下營農組與下營事件。臺灣史料研究,9,178。
  22. 姚鶴年編纂(1992)。重修臺灣省通志.卷四。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23. 洪敏麟(1984)。臺灣地名之沿革。臺中: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24. 洪敏麟編、許錫專編譯、吳家憲編譯(1978)。雲林、六甲等抗日事件關係檔案。臺中: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25. 莊金德編譯、賀嗣章編譯(1965)。羅福星抗日革命全檔。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26. 莊英章(1977)。林圮埔─一個臺灣市鎮的社會經濟發展史。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27. 陳澤編、鍾華操(1978)。臺灣先賢先烈專輯。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28. 程大學編譯。臺灣前期武裝抗日運動有關檔案
  29. 程大學譯(1975)。余清芳抗日革命案全檔。臺中: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30. 程大學譯(1974)。余清芳抗日革命案全檔。臺中: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31. 覃怡輝(1981)。羅福星抗日革命事件研究。臺北:中央研究院。
  32. 臺灣省文獻委員會編(1959)。臺灣省宗教調查表。臺中: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33. 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1979)。臺灣經濟史。臺北:古亭書局。
  34. 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1979)。臺灣經濟史。臺北:古亭書局。
  35. 臺灣總督府(1995)。臺灣總督府警察沿革誌。臺北:南天書局。
  36. 劉寧顏總纂(1996)。重修臺灣省通志.卷七。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37. 蔣君章(1975)。臺海風雲人物。臺北:中外圖書出版社。
  38. 戴寶村(1993)。一九一五年武裝抗日事件的新視角。臺灣史料研究,2,20。
  39. 羅秋昭(1974)。羅福星傳。臺北:黎明文化事業公司。
被引用次数
  1. 姚明俐(2018)。博物館中的國族想像-葉石濤文學紀念館的國族文學論述。博物館學季刊,32(3),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