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十九世紀淡水廳、臺北府的糧食市場整合研究

并列篇名

The Grain Market Integration of Northern Taiwan in Nineteenth-Century

DOI

10.29712/THR.201109.0011

作者

謝美娥(Mei-E Hsieh)

关键词

米價 ; 市場整合 ; 臺北 ; 淡水 ; 竹塹 ; Rice Price ; Market Integration ; Taipei ; Tamsui ; Hsinchu

期刊名称

淡江史學

卷期/出版年月

23期(2011 / 09 / 01)

页次

237 - 258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以往討論清代臺灣市場主要從具體的市街鎮港的產生、變遷和建構等級體系切入,並以港口系統指稱為市場圈/交易圈(市場區)。然而將具體的市街鎮港等同於抽象的市場圈/交易圈(市場區)時,卻未能釐清所謂的圈在哪裡。解決之道,應是進行市場整合研究。本文以十九世紀先後稱為淡水廳、臺北府的北部臺灣地區為個案,利用「清代糧價資料庫」中十九世紀未分府前的臺灣府和分府後的臺北府米價資料,以及兩種帳簿-淡水河下游平原的《道光二十二年歲次壬寅吉置廣記總抄簿》、竹塹《敕封粵東義民祀典簿》中的米價資料,透過米價相關分析,證明本區無論是區內之間或本區與全臺之間,從糧食市場來看,十九世紀北臺地區的大部分已統合為一個糧食市場區。

英文摘要

By ”the Tamsui area” people lived during Qing Dynasty meant Tamsui River region and old Hsinchu region. The Tamsui area was known to produce rice and shipped large quantities of surplus rice abroad via Baliben, Tamsui and other ports since the beginning of land development in Qing Dynasty. Some people consider indirectly that there is low/no market integration in Tamsui area because the route of grain transportation mostly depends on westward waterway in this area. Also many scholars claim that the market system was equivalent to port/town system in Tamsui area. But these views are little convincing. I use four different rice price series to analyze the level of market integration in northern Taiwan area. Two rice price series are Taiwan prefecture (before Taiwan being divided to two prefectures) and Taipei prefecture (after Taiwan being divided to two prefectures) in nineteenth-century from the Grain Price Database of Qing Dynasty, and another two are account books from Tamsui River region and old Hsinchu region. In my study the northern Taiwan can be considered as an area of high market integration.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歷史學
参考文献
  1. 姚瑩,〈覆曾方伯商運臺米書〉(道光21年,1841)。
  2. 丁紹儀。東瀛識略。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3.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編。光緒宣統兩朝上諭檔
  4.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編(1995)。光緒朝硃批奏摺。北京:中華書局。
  5.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編(1987)。宮中硃批奏摺‧財政類‧倉儲。北京: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
  6.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編(1987)。宮中硃批奏摺‧財政類‧倉儲。北京: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
  7.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編(1987)。宮中硃批奏摺‧財政類‧倉儲。北京: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
  8.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編(1987)。宮中硃批奏摺‧財政類‧倉儲。北京: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
  9. 尹士俍、李祖基點校(2003)。臺灣志略。北京:九州出版社。
  10. 尹士俍、李祖基點校(2003)。臺灣志略。北京:九州出版社。
  11. 王世慶(1996)。淡水河流域河港水運史。臺北:中央?究院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究所。
  12. 王世慶(2002)。十九世紀中後期臺灣北中部銀錢比價變動續探(1839-1895)。中國海洋發展史論文集,臺北:
  13. 王必昌。重修臺灣縣志。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14. 王業鍵(2003)。十八世紀福建的糧食供需與糧價分析。清代經濟史論文集,臺北:
  15. 周凱。廈門志。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16. 周鍾瑄修陳夢林編纂。諸羅縣志。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17. 林文凱(2011)。再論晚清臺灣開港後的米穀輸出問題。新史學,22(2),235-239。
  18. 林玉茹(2000)。清代竹塹地區的在地商人及其活動網絡。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
  19. 林玉茹(1996)。清代臺灣港口的空間結構。臺北:知書房。
  20. 林桂玲(2007)。家族與寺廟─以竹北林家與枋寮義民廟為例(1749-1895)。新竹:新竹縣文化局。
  21. 姚瑩。中復堂選集。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22. 洪安全編(2001)。清宮宮中檔奏摺臺灣史料。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
  23. 唐次妹(2008)。清代臺灣城鎮研究。北京:九州出版社。
  24. 國立故宮博物院圖書文獻處文獻股(1990)。宮中檔咸豐朝奏摺。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
  25. 國立故宮博物院圖書文獻處文獻股(1995)。宮中檔道光朝奏摺。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
  26. 張本政編(1993)。清實錄臺灣史資料專輯。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
  27. 張炎憲編、李筱峰編、戴寶村編(1996)。臺灣史論文精選。臺北:玉山社出版。
  28. 張偉仁編、王世慶編(1977)。臺灣公私藏古文書影本。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傅斯年圖書館紀念室。
  29. 陳宗仁(1996)。從草地到街市:十八世紀新庄街的硏究。臺北:稻鄉出版社。
  30. 陳培桂(1993)。淡水廳志。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31. 陳培桂。淡水廳志。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32. 陳培桂(1993)。淡水廳志。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33. 陳淑均。噶瑪蘭廳志。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34. 陳朝龍。新竹縣采訪冊。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35. 黃富三編、林滿紅編、翁佳音編(1997)。清末臺灣海關歷年資料。臺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籌備處。
  36. 黃瓊儀(2010)。碩士論文(碩士論文)。臺南,國立成功大學歷史研究所。
  37. 詹雅能編(2002)。明志書院沿革志。新竹:新竹市政府。
  38. 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1979)。臺灣經濟史。臺北:古亭書屋影印出版。
  39. 賴玉玲(2001)。褒忠亭義民爺信仰與地方社會發展─以楊梅聯庄為例。新竹:新竹縣文化局。
  40. 賴玉玲(2001)。帳簿的運用與史料價值─以《粵東義民祀典簿》為例。史匯,5,24。
  41. 謝美娥(2008)。清代臺灣米價研究。臺北:稻鄉出版社。
  42. 謝美娥(2008)。十九世紀後半期臺灣米價的可靠性評估─以「清代糧價資料庫」所輯米價數據為主。紀念梁方仲教授誕辰100周年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國際學術討論會,廣州:
  43. 謝美娥(2009)。餘米運省濟民居,兼及西浙與東吳─十八世紀臺米流通及其與週邊地區糧食市場整合的再觀察。明清時期江南市場經濟的空間、制度與網絡國際研討會,臺北:
  44. 謝美娥(2007)。清代閩臺米穀流通類項與數量的考察。中國史學,17,56。
  45. 鍾仁嫻編(2001)。義民心鄉土情─褒忠義民廟文史專輯。新竹:新竹縣文化局。
被引用次数
  1. 顏亮一(2017)。社會危機與空間重構清代臺北之區域動態。臺灣社會研究季刊,106,89-134。
  2. (2024)。清代嘉道年間淡水砲城興廢與街市發展。臺大歷史學報,73,151-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