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欽若昊天:二十世紀前明清北京古觀象臺探微

并列篇名

The Survey of Beijing Ancient Observatory's Layout and Its Instruments before 1900

DOI

10.29712/THR.201109.0004

作者

周維強(Wei-Qiang Zhou)

关键词

觀象臺 ; 徐光啟 ; 南懷仁 ; 天文學史 ; Beijing ancient Observatory ; Xu Gungqi 1562-1633 ; Ferdinand Verbiest 1623-1688 ; History of Astronomy

期刊名称

淡江史學

卷期/出版年月

23期(2011 / 09 / 01)

页次

71 - 101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北京古觀象臺擁有近五百年的觀測史,並保有豐富的中國天文臺建築和古天文儀器遺產,是舉世罕見的科學史史蹟。本文著重於探究二十世紀前此臺營建之奠基與重要流變,特別是英宗之初建、明末曆局之成立、西曆與回回曆之爭鬥、南懷仁等耶穌會士對於天文儀器之製造,並兼及復原各個歷史時期臺頂天文儀器之可能布局。透過對古觀象臺的歷史考察,可以了解此一特殊的歷史場域中,天文和政治的密切關係,呈現中國與歐洲文明在十七世紀的密切交流,並譜寫出中西文明衝突與交融的史詩。

英文摘要

Beijing Ancient Observatory kept the astronomical observation ceaseless for almost 500 years and is known to the rich heritage of its architecture and instruments. This article demonstrates the founding and changing of it, especially on the founding of Ming Yingzong, the established of calendar bureau, the conflicts between Muslim and Jesuits astronomers, Ferdinand Verbiest and European astronomical instruments and the rebuilt the changing face of observatory's layout. The survey of Beijing Ancient Observatory can describe the complex and tricky situation between China and European political, religious and science.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歷史學
参考文献
  1. 《活計檔》,〈乾隆三十六年十一月鑄爐處〉,Box No. 123,頁544-545。
  2. 張柏春撰,《明清測天儀器之歐化》,頁175。
  3. Times, Dec. 13, 1881, p. 7, col. E. Instruments in the old Observatory, Pekin.
  4. 〈欽天監〉,〈附〉,王鏊撰,〈皇甫仲和事蹟〉,頁839:2。
  5. 薄樹人撰,〈北京古觀象臺介紹〉,頁8。
  6. (1989)。中國天文文物論集。北京:文物出版社。
  7. ﹝清﹞徐揚〈日月合璧五星聯珠圖〉,國立故宮博物院藏,編號:故畫1726。
  8. 常福元撰,《天文儀器志略》,頁33。
  9. 常福元撰,《天文儀器志略》(北平:京華印書館,鉛印本,1921)。
  10. 《熙朝定案》,〈禮部請旨事一疏〉,頁63
  11. Toledo Blade, Jan. 3rd, 1901, 第3版.
  12. 常福元撰,《天文儀器志略》(北平:京華印書館,1932,鉛印本),頁3a-4a。
  13. Pekin Observatory, Smithsonian Report, 1900, p. 185.
  14. 明夏原吉監修、胡廣(1984)。明太祖實錄。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15. 明夏原吉監修、胡廣(1984)。明太祖實錄。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16. 明夏原吉監修、胡廣(1984)。明太祖實錄。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17. 明夏原吉監修、胡廣(1984)。明太祖實錄。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18. 明孫繼宗監修、陳文(1984)。明英宗實錄。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19. 明孫繼宗監修、陳文(1984)。明英宗實錄。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20. 明孫繼宗監修、陳文(1984)。明英宗實錄。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21. 明孫繼宗監修、陳文(1984)。明英宗實錄。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22. 明孫繼宗監修、陳文(1984)。明英宗實錄。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23. 明孫繼宗監修、陳文(1984)。明英宗實錄。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24. 明孫繼宗監修、陳文(1984)。明英宗實錄。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25. 明孫繼宗監修、陳文(1984)。明英宗實錄。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26. 明孫繼宗監修、陳文(1984)。明英宗實錄。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27. 明孫繼宗監修、陳文(1984)。明英宗實錄。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28. 明孫繼宗監修、陳文(1984)。明英宗實錄。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29. 明孫繼宗監修、陳文(1984)。明英宗實錄。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30. 明張溶監修、張居正(1984)。明世宗實錄。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31. 明張溶監修、張居正(1984)。明世宗實錄。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32. 明張懋監修、李東陽(1984)。明孝宗實錄。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33. 明張懋監修、李東陽(1984)。明孝宗實錄。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34. 明張懋監修、李東陽(1984)。明孝宗實錄。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35. 明張懋監修、李東陽(1984)。明孝宗實錄。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36. 明張懋監修、李東陽(1984)。明孝宗實錄。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37. 明張懋監修、劉吉(1984)。明憲宗實錄。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38. 明焦竑輯(1991)。國朝獻徵錄。臺北:明文書局。
  39. 明謝肇淛(2001)。五雜俎。上海:上海書店。
  40. 明顧秉謙(1984)。明神宗實錄。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41. 明顧秉謙(1984)。明神宗實錄。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42. ﹝比﹞南懷仁(1995)。新製靈臺儀象志。鄭州:河南教育出版社。
  43. ﹝清﹞徐珂編(1981)。清稗類鈔。北京:中華書局。
  44. 尹世同(1983)。北京古觀象臺的考察與研究。文物,8,44-51。
  45. 方勵之編(1987)。科學史論集。合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出版社。
  46. 任繼愈編(1995)。中國科學技術典籍通彙‧天文卷。鄭州:河南教育出版社。
  47. 吳嘉麗編、葉鴻灑編(1990)。新編中國科技史。臺北:銀禾文化事業公司。
  48. 林莉娜編(2008)。《京華歲朝》特展圖錄。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
  49. 徐光啟(1963)。徐光啟集。北京:中華書局。
  50. 徐光啟(1963)。徐光啟集。北京:中華書局。
  51. 張柏春(2000)。明清測天儀器的歐化。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
  52. 郭世榮、李迪(1999)。中國歷史上的內觀象臺與欽天監司天臺。尋根,1,29-31。
  53. 陳久金(2008)。北京古觀象臺。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
  54. 陳美東(2003)。中國科學技術史‧天文卷。北京:科學出版社。
  55. 陳遵媯(1989)。中國天文學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56. 潘鼐(2005)。中國古天文儀器史。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
  57. 蔣忠義(1983)。北京觀象臺的考察。考古,6,526-530。
  58. 錢海岳(2006)。南明史。北京:中華書局。
  59. 薄樹人(1962)。北京古觀象臺介紹。文物,3,3+4+5-10。
  60. 韓琦校注、吳旻校注(2006)。正教奉褒。北京:中華書局。
  61. 韓琦校注、吳旻校注(2006)。熙朝定案。北京:中華書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