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試析春秋戰國貴玉賤珉的玉文化

并列篇名

A Study of Jade Virtue Acclaimed from Jade Culture in Eastern Zhou

DOI

10.29712/THR.201209.0001

作者

黃建淳(Jiann-Chen Huang)

关键词

春秋戰國 ; 貴玉賤珉 ; 玉德 ; 以玉比富 ; 玉文化 ; Eastern Zhou period ; Quiyujianmin(貴玉賤珉) ; Jade virtue ; Jade as rich metaphor ; Jade culture

期刊名称

淡江史學

卷期/出版年月

24期(2012 / 09 / 01)

页次

1 - 25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春秋戰國僭禮越制的動盪時代,諸子蠭起,百家爭鳴。儒家學派繼承古人崇玉愛玉的傳統,以玉的特質屬性,注入了崇高的玉德學說,主張「君子比德於玉」,提倡「道之以德,齊之於禮」的政治理想。從而使貴族階層咸以「君子無故,玉不去身」的手段,既可表彰為「以玉比德」的君子,又可炫耀成「以玉比富」的高貴,在中國玉文化的發展過程中影響深遠。本文依據古籍文獻的記載,並結合考古資料與公私立若干收藏,探討斯時儒派玉德之與玉器文化的相關影響。

英文摘要

Eastern Zhou period was a tumultuous era. Based 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jade, Confucianism was concentrated on the high moral doctrine, and raised a moral and ethical philosophy under the ancient tradition of appreciating jades. It hoped to reconstruct a stable and harmonious society. Therefore, wearing elegant jades was built among the nobles to show their compliance with the ethics and pay attention to etiquette, and that had profound implications for developing Chinese jade culture.This article through the historical records, combined with archaeological data, public and private collections of jades, has researched the influence of Confucianism on the jade culture during the period.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歷史學
参考文献
  1. (1959)。史記.太史公序。北京:中華書局。
  2. (1954)。金文叢考。北京:人民出版社。
  3. (1972)。禮記.聘義。臺北:文史哲出版社。
  4. 翦伯贊,《中國史綱》(上海:生活書店,1946 年5 月),卷一,頁365。
  5. 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學考古系(1994)。天馬-曲村遺址北趙晉侯墓地第四次發掘。文物,1994(8),29。
  6. 山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沂水縣文物管理站(1984)。山東沂水劉家店子春秋墓發掘簡報。文物,1984(9),1-10。
  7. 毛子水(1977)。論語今註今譯。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8. 古方編(2005)。中國出土玉器全集。北京:科學出版社。
  9. 古方編(2005)。中國出土玉器全集。北京:科學出版社。
  10. 古方編(2005)。中國出土玉器全集。北京:科學出版社。
  11. 古方編(2005)。中國出土玉器全集。北京:科學出版社。
  12. 古方編(2007)。中國古玉器圖典。北京:文物出版社。
  13. 司馬光(1964)。資治通鑑。北京:中華書局。
  14. 李宗侗(1954)。中國古代社會史。臺北:中華文化出版事業委員會。
  15. 李宗侗註譯、葉慶柄校訂(1993)。春秋左傳今註今譯。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16. 李宗侗註譯、葉慶柄校訂(1993)。春秋左傳今註今譯。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17. 李勉(1990)。管子今註今譯。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18. 那志良(1990)。中國古玉圖釋。臺北:南天書局。
  19. 周南泉編(1996)。故宮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全集。香港:香港商務印書館。
  20. 林業強(1991)。南越王墓玉器。香港:兩木出版社。
  21. 河北省文物管理處(1979)。河北省平山縣戰國時期中山國墓葬發掘簡報。文物,1979(1),1-31。
  22. 殷志強(2003)。玉羊玉吉祥。文物天地,2003(2),37。
  23. 常素霞(2006)。中國玉器之美。如玉人生:慶祝楊伯達先生八十華誕文集,北京:
  24. 陳志達編、方國錦編(1993)。中國玉器全集。石家莊:河北美術出版社。
  25. 傅忠謨、傅熹年整理(1990)。古玉精英。臺北:中華書局。
  26. 湖北省博物館、隨州市博物館(1985)。湖北隨州擂鼓墩二號墓發掘簡報。文物,1985(1),16-36。
  27. 童書業(1969)。春秋史。臺北:臺灣開明書店。
  28. 黃建淳(1989)。試釋荀子天道觀與人道說─兼論所以化成參天制天之理。黎明學報,6(1),176-188。
  29. 楊家駱編(1976)。漢書。臺北:鼎文書局。
  30. 賈峨(1993)。中國玉器全集。石家莊:河北美術出版社。
  31. 熊公哲(1975)。荀子今註今譯。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32. 趙永魁(2006)。歷代制玉工藝演進和分析。如玉人生:慶祝楊伯達先生八十華誕文集,北京:
  33. 劉向集錄(1990)。戰國策。臺北:里仁書局。
  34. 劉向集錄(1990)。戰國策。臺北:里仁書局。
  35. 鄧淑蘋(1992)。古玉圖考導讀。臺北:藝術圖書公司。
  36. 鄧淑蘋(1995)。群玉別藏。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
  37. 鄧淑蘋(1995)。藍田山房藏玉百選。臺北:財團法人年喜文教基金會。
  38. 鄧聰編(1998)。東亞玉器。香港:香港中文大學。
  39. 錢穆(1953)。國史大綱。臺北:國立編譯館。
  40. 錢穆(1987)。從中國歷史來看中國民族性及中國文化。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
  41. 隨縣擂鼓墩一號墓考古發掘隊(1979)。湖北隨縣曾侯乙墓發掘簡報。文物,1979(7),1-13。
被引用次数
  1. 黃建淳(2013)。漢代辟邪神獸的玉文化。淡江史學,25,25-50。
  2. 黃建淳(2016)。略論玉料偽古作舊的認識。淡江史學,28,125-147。
  3. 黃建淳(2017)。略論傳世古玉比對考古遺存的幾點認識。淡江史學,29,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