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唐代揚州手工業析論

并列篇名

The Analysis of Handicraft Industries of Yangzhou in the Tang Dynasty

DOI

10.29712/THR.201209.0005

作者

朱祖德(Tsu-Te Chu)

关键词

唐代 ; 揚州 ; 手工業 ; Tang Dynasty ; Yangzhou ; handicraft industry

期刊名称

淡江史學

卷期/出版年月

24期(2012 / 09 / 01)

页次

123 - 151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唐代揚州的城市經濟相當地發達,包括擁有四通八達的水陸交通網絡和多元且大規模的手工業,以及商業貿易的繁盛等因素,促使揚州在中晚唐時期成為當時最大經濟都會。本文旨在對唐代揚州的手工業及其發展加以探究,並對揚州的礦藏資源及揚州手工業發達的背景因素等進行了探討。揚州的手工業以製銅業、鑄錢業、金銀製造業、軍器業、造船業、製鹽業、製茶業、紡織業、木器業及製帽業等較為重要,本文主要以上述手工業為探討對象,並結合文獻及考古報告等資料加以探究。

英文摘要

Because of the convenient land and water traffic accessible from all directions, diverse and large scale handicraft industries, and flourishing commercial trade, Yangzhou had become the largest trading city in the middle late period of Tang Dynasty. This study aims to investigate the development of Yangzhou's handicraft industries, the mineral resources, and the background factors of its thriving handicraft industries in the Tang Dynasty. Yangzhou's handicraft industries included mainly copper industry, coin casting industry, gold and silver industry, weapon manufacturing industry, shipbuilding industry, salt industry, tea industry, textile industry, woodworking industry, and hat industry. These handicraft industries, the objects of study, were explored and analyzed with historical documents and archaeological discovery in this paper.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歷史學
参考文献
  1. 王怡辰(2005)。由武宗會昌錢看經濟領域的割據。中國歷史學會史學集刊,37,23-27。
    連結:
  2. 朱祖德(2009)。唐五代淮南地區的經濟發展。中國中古社會與國家—中國中古「社會與國家」史料典籍研讀會成果論文集,台北:
    連結:
  3. 見杜牧,《樊川文集》,卷一一,〈上李太尉論江賊書〉,頁168。
  4. (1981)。天一閣藏明代方志選刊。台北:新文豐出版事業公司。
  5. (1991)。唐國史補。臺北:世界書局。
  6. 《全唐詩》,卷三八二,頁950 中。
  7.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1994)。江蘇揚州市文化宮唐代建築基址發掘簡報。考古,1994(5),419。
  8. 元開、汪向榮校注(2004)。唐大和上東征傳。北京:中華書局。
  9. 卞孝萱(1977)。唐代揚州手工業與出土文物。文物,1977(9),31-129。
  10. 王永興(1993)。試論唐代絲紡織業的地理分佈。陳門問學叢稿,江西:
  11. 王仲犖(1993)。敦煌石室地志殘卷考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2. 王欽若、楊億(1988)。冊府元龜。北京:中華書局。
  13. 王漙(1990)。唐會要。台北:鼎文書局。
  14. 王讜(1975)。唐語林。臺北:世界書局。
  15. 加藤繁(1974)。唐宋時代金銀之研究。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
  16. 司馬光(1974)。資治通鑑。台北:世界書局。
  17. 司馬遷(1991)。史記。台北:鼎文書局。
  18. 白居易(1991)。白居易集。北京:中華書局。
  19. 朱祖德(1999)。唐代揚州的盛況及其繁榮因素試析。淡江史學,10,280-297。
  20. 朱祖德(2009)。唐五代兩浙地區經濟發展之研究。台北:花木蘭文化出版社。
  21. 李廷先(1992)。唐代揚州史考。江蘇:江蘇古籍出版社。
  22. 李林甫(1992)。唐六典。北京:中華書局。
  23. 李昉編(1987)。太平廣記。臺北:文史哲出版社。
  24. 李慶新(1992)。論唐代廣州的對外貿易。中國史研究,1992(4),12-21。
  25. 杜佑、王文錦點校、王永興點校、劉俊文點校(1992)。通典。北京:中華書局。
  26. 杜寶、辛德勇輯校(2006)。大業雜記輯校。西安:三秦出版社。
  27. 周東平(1986)。唐代淮南地區工商業的發展和繁榮。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1986(3),23。
  28. 周欣、周長源(1980)。揚州出土的唐代銅鏡。南京博物館集刊,第三輯,154。
  29. 周偉洲(2002)。唐朝與南海諸國通貢關係研究。中國史研究,2002(3),59-74。
  30. 長孫無忌、劉俊文箋解(1996)。唐律疏議箋解。北京:中華書局。
  31. 俞永炳(1994)。試談絲綢之路上的唐城。漢唐與邊疆考古研究,北京:
  32. 南京博物院(1980)。揚州唐城手工業作坊遺址第二、三次發掘報告。文物,1980(3),11-14。
  33. 南京博物院編(1981)。南京博物院集刊
  34. 南京博物院、揚州博物館及揚州師範學院發掘工作組(1977)。揚州唐城遺址一九七五年考古工作簡報。文物,1977(9),18-22。
  35. 封演、趙貞信校注(2005)。封氏聞見記校注。北京:中華書局。
  36. 洪遵(1986)。泉志。台北市:新文豐出版公司。
  37. 唐長孺(2002)。魏、晉至唐官府作場及官府工程的工匠。魏晉南北朝史論叢,河北:
  38. 翁俊雄(1995)。唐代嶺南社會經濟漫談。唐代人口與區域經濟,臺北:
  39. 崔致遠、黨銀平校注(2007)。桂苑筆耕集校注。北京:中華書局。
  40. 張澤咸(1995)。唐代工商業。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41. 張澤咸(1995)。唐代工商業。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42. 張鷟、田濤校注、郭成偉校注(1996)。龍筯鳳髓判校注。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
  43. 張鷟、趙守儼點校(1997)。朝野僉載。北京:中華書局。
  44. 陳明光、靳小龍(2005)。論唐代廣州的海外交易、市舶制度與財政。中國經濟史研究,2005(1),107-115。
  45. 陳衍德、楊權(1990)。唐代鹽政。西安:三秦出版社。
  46. 陸覺(1961)。揚州施橋發現了古代木船。文物,1961(6),52。
  47. 揚州市文物管理委員、揚州博物館。文物工作資料選輯
  48. 圓仁(1992)。入唐求法巡禮行記。北京:花山文藝。
  49. 楊淑洪(1994)。臺北,中國文化大學史學研究所。
  50. 董誥編纂(1993)。全唐文。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51. 劉希為(1989)。盛唐以後商胡麇集揚州之由。古代長江下游的經濟開發,西安:
  52. 劉昫(1992)。舊唐書。台北:鼎文書局。
  53. 樂史、王文楚點校(2007)。太平寰宇記。北京:中華書局。
  54. 歐陽修、宋祁(1992)。新唐書。台北:鼎文書局。
  55. 盧華語(1995)。唐代桑蠶絲綢研究。北京:首都師範大學出版社。
  56. 戴孚(1992)。廣異記。北京:中華書局。
  57. 薛居正、邵晉涵輯(1992)。舊五代史。臺北:鼎文書局。
  58. 魏徵(1992)。隋書。台北:鼎文書局。
  59. 羅宗真(1979)。唐代揚州經濟繁榮初探—1975-78 年手工業作坊遺址的考古收獲。揚州師院學報,1979(1),138。
被引用次数
  1. 朱祖德(2012)。唐代揚州的商業貿易。史學彙刊,30,57-101。
  2. 朱祖德(2013)。唐代淮南地區農業發展析論。史學彙刊,32,57-83。
  3. 朱祖德(2014)。唐代淮南地區手工業的發展—並論對自然生態的影響。淡江史學,26,31-63。
  4. 朱祖德(2014)。唐代嶺南東道地區經濟之發展。史學彙刊,33,1-37。
  5. 朱祖德(2016)。唐代嶺南地區的經濟─兼論嶺南西道的經濟發展。史學彙刊,35,75-108。
  6. 朱祖德(2017)。唐代淮南地區食鹽的生產和銷售。史學彙刊,36,1-25。
  7. 朱祖德(2017)。唐五代時期洪州的經濟發展。淡江史學,29,85-111。
  8. 朱祖德(2019)。唐代宣歙地區的經濟發展。史學彙刊,38,37-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