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漢代辟邪神獸的玉文化

并列篇名

Jade Culture of the Han Dynasty of Deity Beast

作者

黃建淳(Jiann-Chen Huang)

关键词

神仙方術 ; 辟邪 ; 天祿 ; 符拔 ; 玉文化 ; immortal sorcery ; pishei ; tienlu ; fupa ; jade culturea

期刊名称

淡江史學

卷期/出版年月

25期(2013 / 09 / 01)

页次

25 - 50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有漢一代,巫風暢行,鬼道愈盛。宮廷貴族篤於巫祝,求於譏祥;天下之事,或以仙道方術觀察,或以五行陰陽處置,凡此史載,斑斑可考。在漢代玉器發展上,經見一種相貌兇惡,造型詭譎又難以名狀的動物。其形象不但構成藝術文化的一項重要母題,甚至貫穿了兩漢玉雕藝術之始終,此一形象動物,就是史籍指陳的辟邪神獸。本文依據古籍文獻的記載,並結合考古資料與公私立若干收藏,主要探索漢玉辟邪神獸,在漢室彌漫仙道符讖的世風下,所蘊含生前死後的文學藝術與內在的精神文化。

英文摘要

In Han Dynasty, the sorcery was popular in vogue, even the noblemen showed boundless enthusiasum for the ghost and deity divination, therefore, on the jade development, the beast with evil countenance and unique appearance has been created, whose name was called deity beast in history annal.This article, based on the historical literature accompanied with archaeological data and some jade collections from public or private source, mainly studied the jade deity beast of the Han Dynasty, in which contained the death and living concept and far deep mental culture under the popular sorcery on that era.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歷史學
参考文献
  1. 黃建淳(2008)。略論漢代葬玉的觀念。淡江史學,19,15-16。
    連結:
  2. 黃建淳(2012)。試析春秋戰國貴玉賤珉的玉文化。淡江史學,24,9-10。
    連結:
  3. 楊美莉(1999)。漢代文物展玉器拾萃。故宮文物月刊,198,90。
    連結:
  4. 鄧淑蘋,〈漢.玉辟邪〉,http://www.npm.gov.tw/zh-TW/Article.aspx?sNo=04001022,摘錄於2013 年2 月19 日。
  5. (1983)。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6. (1995)。中國考古文物之美。臺北:光復書局。
  7. baike.baidu.com/view/341322.htm;www.baike.com/wiki/,摘錄於2013 年2 月19 日。
  8. 宋李昉(1963)。太平御覽。北京:中華書局。
  9. 宋范曄、唐李賢注(1972)。後漢書。臺北:宏業書局。
  10. 宋范曄、唐李賢注(1972)。後漢書。臺北:宏業書局。
  11. 漢班固、唐顏師古注(1976)。漢書。臺北:鼎文書局。
  12. 漢班固、唐顏師古注(1976)。漢書。臺北:鼎文書局。
  13. 尤仁德(1999)。漢代玉器的吉祥文化(二)。故宮文物月刊,192,110。
  14. 文崇一(1967)。楚文化研究。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15. 王雲五編(1971)。雲五社會科學大辭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16. 古方編。中國古玉器圖典
  17. 古方編(2005)。中國出土玉器全集。北京:科學出版社。
  18. 古方編(2005)。中國出土玉器全集。北京:科學出版社。
  19. 史為(1972)。長沙馬王堆一號漢墓的棺槨制度。文物,1972(6),52。
  20. 何介鈞編、張維明編(1982)。馬王堆漢墓。北京:文物出版社。
  21. 吳哲夫(1999)。中華五千年文物集刊。臺北:中華五千年文物集刊編輯委員會。
  22. 李子寧編(2010)。劍舞楚天:越王勾踐劍暨楚國文物展。臺北:國立臺灣博物館。
  23. 那志良(1990)。中國古玉圖釋。臺北:南天書局。
  24. 定縣博物館(1973)。河北定縣43 號漢墓發掘簡報。文物,1973(11),8。
  25. 孫希旦(1972)。禮記集解。臺北:文史哲出版社。
  26. 徐琳(2006)。漢玉所見兩漢辟邪厭勝思想研究。如玉人生:祝慶楊伯達先生八十華誕文集,北京:
  27. 殷志強編(2000)。中國古代玉器。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
  28. 荊州博物館編(2008)。荊州博物館館藏精品。武漢:湖北美術出版社。
  29. 袁珂(2004)。山海經校註。臺北:里仁書局。
  30. 袁德星(1977)。雙龍紋簋的裝飾及其相關問題。故宮季刊,12(1),88-91。
  31. 張天莉(2005)。中國和西方藝術中的有翼獸。文物天地,2005(8),45。
  32. 傅錫壬註譯(1976)。新譯楚辭讀本。臺北:三民書局。
  33. 楊家駱編(1979)。新校本史記三家注並附編二種。臺北:鼎文書局。
  34. 熊傳薪編(2001)。楚國.楚人.楚文化。臺北:藝術家出版社。
  35. 劉煒編(2001)。中國文明傳真。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
  36. 蔡慶良(2005)。漢代玉器。臺北:財團法人震旦文教基金會。
  37. 鄧淑蘋。漢代的玉雕動物。故宮文物月刊,9,6+8。
  38. 鄧淑蘋(1999)。群玉別藏續集。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
  39. 鄧淑蘋編(2011)。敬天格物:中國歷代玉器導讀。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
  40. 盧兆蔭編(1993)。中國玉器全集。河北:河北美術出版社。
  41. 錢穆(1953)。國史大綱。臺北:國立編譯館。
  42. 薛貴笙編(1996)。中國玉器賞鑑。香港:中華書局。
被引用次数
  1. 黃建淳(2017)。略論傳世古玉比對考古遺存的幾點認識。淡江史學,29,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