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一件漢代玉卮的考察

并列篇名

A Research on a Han Dynasty Jade Cup

作者

黃建淳(Jiann-Chen Huang)

关键词

玉卮 ; 工藝 ; 紋飾 ; 祀與戎 ; 楚文化 ; Jade Cup ; Craft and Technology ; Carving Omamentation ; Sacrifice ; Ch'u Culture

期刊名称

淡江史學

卷期/出版年月

26期(2014 / 09 / 01)

页次

1 - 30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本文依據古籍文獻的記載,並結合考古資料及公私立相關的收藏,主要在探索精美的漢代玉卮,所兼具內與外在的兩種特色:一、善於掌握器體形態,巧妙運用高難度的工藝,突出圖像的氣質神韻,富饒立體感和生命力;二、漢卮功能在信巫鬼、重淫祀的楚風下,所蘊含生前死後的文學藝術與內在的精神文化。

英文摘要

The article would explore two uniqueness of a splendid Han Dynasty jade cup, through historical documents, combined with archaeological data, public and private collections. (1) By profound craft and technology the jade cup was made to be a masterpiece, filled with three dimensional carving and the fullness of vitality; (2) Being used as worshipping gods under custom for the Han dynasty palace, the jade cup connoted a sense of literature arts and inner spiritual culture.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歷史學
参考文献
  1. 牟永抗(1995)。東方史前時期太陽崇拜的考古學觀察。故宮學術季刊,12(4),10+12。
    連結:
  2. 黃建淳(2008)。略論漢代葬玉的觀念。淡江史學,19,15-16。
    連結:
  3. 楊美莉(1999)。漢代文物展玉器拾萃。故宮文物月刊,198,86。
    連結:
  4. 鄧淑蘋(1993)。中國新石器時代玉器上的神祕符號。故宮學術季刊,10(3),31。
    連結:
  5. 鄧淑蘋(1993)。中國新石器時代玉器上的神祕符號。故宮學術季刊,10(3),31。
    連結:
  6. 鄧淑蘋(1986)。古代玉器上奇異紋飾的研究。故宮學術季刊,4(1),2-3。
    連結:
  7. (1978)。國語。臺北:九江出版公司。
  8. (1995)。嶺南西漢文物寶庫:廣州南越王墓。臺北:光復書局。
  9. 宋范曄、唐李賢注(1972)。後漢書。臺北:宏業書局。
  10. 漢許慎、清段玉裁注(1955)。說文解字注。臺北:藝文印書館。
  11. 中國國家博物館編(2005)。大漢楚王:徐州西漢楚王陵墓文物輯萃。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12. 尤仁德(1997)。玉鳳原型考實。故宮文物月刊,177,80-92。
  13. 文崇一(1967)。楚文化研究。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14. 王夫之(1996)。楚辭通釋。臺北:廣文書局。
  15. 古方(2010)。古方講古玉。北京:金城出版社。
  16. 古方編(2005)。中國出土玉器全集。北京:科學出版社。
  17. 古方編(2005)。中國出土玉器全集。北京:科學出版社。
  18. 古方編(2005)。中國出土玉器全集。北京:科學出版社。
  19. 古方編(2005)。中國出土玉器全集。北京:科學出版社。
  20. 古方編(2005)。中國出土玉器全集。北京:科學出版社。
  21. 古方編(2007)。中國古玉器圖典。北京:科學出版社。
  22. 古方編(2005)。中國出土玉器全集。北京:科學出版社。
  23. 吳棠海(2012)。中國古代玉器。北京:科學出版社。
  24. 李宗侗註釋、葉慶炳校訂(1993)。春秋左傳今註今譯。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25. 李錦山(1999)。漢畫像石反映的巫術習俗。故宮文物月刊,197,120-121。
  26. 周南泉編(1995)。故宮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全集。香港:商務印書館。
  27. 林業強編輯(1991)。南越王墓玉器。廣州:廣州西漢南越王墓博物館。
  28. 苗霞(2006)。中國古代鋪首銜環淺析。殷都學刊,2006(3),29。
  29. 浙江文物局編(1996)。良渚古玉。浙江:浙江人民出版社。
  30. 袁珂(2004)。山海經校注。臺北:里仁書局。
  31. 馬承源(2002)。中國青銅器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32. 國立故宮博物院編輯(1995)。海外遺珍。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館。
  33. 莊適選注(1982)。呂氏春秋。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34. 傅錫壬註釋。新譯楚辭讀本
  35. 楊伯達(1992)。古玉考。香港:徐氏藝術基金出版。
  36. 楊伯達編(2001)。出土玉器鑑定與研究。北京:紫禁城出版社。
  37. 楊美莉(2000)。漢代文物展中一件表現儺禮的玉雕。故宮文物月刊,202,74-75。
  38. 楊家駱編(1979)。新校本史記三家注並附編二種二。臺北:鼎文書局。
  39. 楊家駱編(1979)。新校本史記三家注並附編二種二。臺北:鼎文書局。
  40. 楊權喜(2000)。楚文化。北京:文物出版社。
  41. 廖泱修(2006)。從雙鳳紋至柿蒂紋。玉文化論叢,北京:
  42. 熊傳薪編(2001)。楚國.楚人.楚文化。臺北:藝術家出版社。
  43. 趙永魁(2006)。歷代製玉工藝演進和分析。如玉人生:慶祝楊伯達先生八十華誕文集,北京:
  44. 鄧淑蘋(2012)。古玉新詮:史前玉器小品文集。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
  45. 鄧淑蘋(1999)。群玉別藏續集。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
  46. 鄧淑蘋編(2011)。敬天格物:中國歷代玉器導讀。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
  47. 錢穆(1953)。國史大綱。臺北:國立編譯館。
被引用次数
  1. 黃建淳(2017)。略論傳世古玉比對考古遺存的幾點認識。淡江史學,29,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