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唐代淮南地區手工業的發展-並論對自然生態的影響

并列篇名

Handicraft Industry Development of Huainan Area in Tang Dynasty-Including Its Influence to Natural Ecological Environment

作者

朱祖德(Tsu-Te Chu)

关键词

淮南地區 ; 手工業 ; 自然生態環境 ; Huainan Area ; handicraft industry ; natural ecological environment

期刊名称

淡江史學

卷期/出版年月

26期(2014 / 09 / 01)

页次

31 - 63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唐五代時期淮南地區的經濟有相當程度的發展,而各式手工業更是蓬勃發展,尤以揚州、壽州以及廬州等地的手工業最為著名。唐代淮南地區的手工業,以其創新性、高超的技術及多樣化的產品而得到當時人們的喜愛。唐代淮南地區的手工業,以冶鑄業、造船業、製瓷業、製鹽業、製茶業、建築業、金銀製造業、紡織業及造紙業等較為重要。然而這些著名的手工業,不但使用了大量的木材及樹皮等天然資源作為原料,並且部分手工業在製造過程中,需要使用木柴或木炭作為燃料,因此對自然環境造成了一定程度的負面影響。

英文摘要

The economy of Huainan area in Tang Dynasty advanced more than pervious dynasties, and various kinds of handicraft industries flourished well then, especially in Yang-Chou, Shouzhou, and Luzhou. The handicraft industry of Huainan area attracted lots of people's attention because of its innovation, fine technique, and product diversification. Metalworking, shipbuilding, porcelain, salt, tea, building, gold and silver, textile, and paper industry were most important during that time. However, these outstanding handicraft industries not only used considerable natural resources, such as wood and bark, as raw materials, but also some even required wood or charcoal as fuel in manufacturing process, which had a negative impact on the natural environment then.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歷史學
参考文献
  1. 朱祖德(2012)。唐代揚州手工業析論。淡江史學,24,124。
    連結:
  2. (1987)。太平廣記。臺北:文史哲出版社。
  3. 《唐文拾遺》,卷四五,頁229 下-230 上。
  4. (1992)。舊唐書。臺北:鼎文書局。
  5. (1992)。舊唐書。臺北:鼎文書局。
  6. (1992)。舊唐書。臺北:鼎文書局。
  7. (1991)。唐國史補等八種。臺北:世界書局。
  8. (1992)。舊唐書。臺北:鼎文書局。
  9. (1992)。舊唐書。臺北:鼎文書局。
  10. (1986)。四庫全書。臺北:商務印書館景印。
  11. (1992)。舊唐書。臺北:鼎文書局。
  12. (1992)。舊唐書。臺北:鼎文書局。
  13. 宋王欽若編、宋楊億編(1988)。冊府元龜。北京:中華書局。
  14. 宋王讜(1975)。唐語林。臺北:世界書局。
  15. 宋司馬光(1974)。資治通鑑。臺北:世界書局。
  16. 宋司馬光(1974)。資治通鑑。臺北:世界書局。
  17. 宋司馬光(1974)。資治通鑑。臺北:世界書局。
  18. 宋李昉(1987)。太平廣記。臺北:文史哲出版社。
  19. 宋李昉(1987)。太平廣記。臺北:文史哲出版社。
  20. 宋李昉(1987)。太平廣記。臺北:文史哲出版社。
  21. 宋李昉(1987)。太平廣記。臺北:文史哲出版社。
  22. 宋陸游(2007)。老學庵筆記。北京:中華書局。
  23. 宋路振(1981)。九國志。臺北:商務印書館。
  24. 宋樂史(2007)。太平寰宇記。北京:中華書局。
  25. 宋樂史(2007)。太平寰宇記。北京:中華書局。
  26. 宋歐陽修、宋宋祁(1992)。新唐書。臺北:鼎文書局。
  27. 宋歐陽修、宋宋祁(1992)。新唐書。臺北:鼎文書局。
  28. 明宋應星(2004)。天工開物。石家莊:中國社會出版社。
  29. 唐白居易、顧學頡校點(1991)。白居易集。北京:中華書局。
  30. 唐白居易、顧學頡校點(1991)。白居易集。北京:中華書局。
  31. 唐李林甫、陳仲夫點校(1992)。唐六典。北京:中華書局。
  32. 唐杜佑、王文錦點校、王永興點校、劉俊文點校(1992)。通典。北京:中華書局。
  33. 唐張鷟、田濤校注、郭成偉校注(1996)。龍筯鳳髓判校注。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
  34. 唐陸羽、宋一明譯注(2011)。茶經譯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35. 唐楊煜(1981)。膳夫經。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36. 唐劉肅、許德楠點校(1997)。大唐新語。北京:中華書局。
  37. 唐魏徵(1992)。隋書。臺北:鼎文書局。
  38. 清彭定求纂修、清沈三曾纂修(1990)。全唐詩。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39. 于鐸編、陳植修訂、馬大浦審校(1964)。中國林業技術史料初步研究。北京:農業出版社。
  40. 中國硅酸鹽學會編(1997)。中國陶瓷史。北京:文物出版社。
  41. 尹若春、姚政權、李迎華、汪常明(2011)。壽州窯瓷器的測試與初步分析。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學報,41(1),28。
  42. 方亞光(1993)。論唐代江蘇地區的經濟實力。中國史研究,1993(1),31-41。
  43. 王洪軍(1987)。唐代的茶葉生產—唐代茶葉史研究之一。齊魯學刊,1987(6),14-21。
  44. 加藤繁、譯者不詳(1974)。唐宋時代之金銀研究。臺北:新文豐出版社。
  45. 史念海(1988)。黃河中游森林的變遷及其經驗教訓。河山集,太原:
  46. 史念海(1991)。森林地區的變遷及其影響。河山集,太原:
  47. 史念海(1991)。歷史時期森林變遷的研究及有關的一些問題。河山集,太原:
  48. 朱江(1988)。朝鮮半島和揚州的交通。揚州師院學報,1988(1),126。
  49. 朱祖德(2013)。唐代淮南地區戶口的分佈與變遷。環球士心學報,7,135-147。
  50. 江蘇社會科學院江蘇史綱編寫組(1993)。江蘇史綱。江蘇古籍出版社。
  51. 江蘇省六朝史研究會編、江蘇省社科院歷史所編(1989)。古代長江下游的經濟開發。西安:三秦出版社。
  52. 佐伯富(1988)。中國鹽政史の研究。京都:法律文化社。
  53. 吳綱編(1998)。全唐文補遺。西安:三秦出版社。
  54. 吳覺農編(2005)。茶經述評。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
  55. 李文瀾(1999)。唐代長江中游水患與生態環境諸問題的歷史啟示。江漢論壇,1999(1),60-64。
  56. 李季平、王洪軍(1989)。唐代淮南、江南兩道的茶葉生產。古代長江下游的經濟開發,西安:
  57. 周東平(1989)。唐代淮南道區劃、人口考。中國唐史學會論文集,西安:
  58. 林士民(2008)。越窯衰落原因的探討。2007 中國越窯高峰論壇論文集,北京:
  59. 祁守華(1985)。關於古代用煤燒瓷。陶瓷研究與職業教育,8。
  60. 俞永炳(1994)。試談絲綢之路上的揚州唐城。漢唐與邊疆考古研究,北京:
  61. 南京博物院(1980)。揚州唐城手工業作坊遺址第二、三次發掘報告。文物,1980(3),11-14。
  62. 南京博物院、揚州博物館、揚州師範學院發掘工作組(1977)。揚州唐城遺址一九七五年考古工作簡報。文物,1977(9),18-23。
  63. 姚遷(1981)。唐代揚州考古綜述。南京博物院集刊,1981(3),2。
  64. 胡悅謙(1988)。談壽州瓷窯。考古,1988(8 月),744。
  65. 胡悅謙(1961)。壽州瓷窯址調查記略。文物,1961(12 月),66。
  66. 孫永如、張建生(1989)。論唐代後期淮南道鹽業與社會經濟的發展。古代長江下游的經濟開發,西安:
  67. 孫洪升(2001)。唐宋茶葉經濟。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68. 徐定寶(2002)。越窯青瓷衰落的主因。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6),139-140。
  69. 桑原騭藏、楊鍊譯(1963)。唐宋貿易港研究。臺北:商務印書館。
  70. 真人元開、汪向榮校注(2004)。唐大和上東征傳.日本考。北京:中華書局。
  71. 秦浩(1992)。隋唐考古。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
  72. 翁俊雄(1989)。唐代長江三角洲核心地區經濟發展初探。古代長江下游的經濟開發,西安:
  73. 翁俊雄(1995)。唐朝鼎盛時期政區與人口。北京:首都師範大學。
  74. 康才媛(1997)。博士論文(博士論文)。臺北,中國文化大學史學所。
  75. 張宏庸輯注(1985)。陸羽全集。臺北:茶學文學出版社。
  76. 張學恕(1990)。中國長江下游經濟發展史。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
  77. 張澤咸(1991)。唐代的五金生產。新史學,2(3),96-97。
  78. 張澤咸(1995)。唐代工商業。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79. 清泉(2000)。古代燒煤的瓷窯遺址。當代礦工,2000(6 月),34-35。
  80. 淮南市地方志編纂委員會編(1998)。淮南市志。合肥:黃山書社。
  81. 淮南市博物館編(2010)。淮南市博物館藏鏡。北京:文物出版社。
  82. 許輝編、蔣福亞編(1993)。六朝經濟史。江蘇:江蘇古籍出版社。
  83. 郭正忠編(1997)。中國鹽業史。北京市:人民出版社。
  84. 陳勇(2006)。唐代長江下游經濟發展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85. 陳勇、黃修明(2003)。唐代長江下游的茶葉生產與茶葉貿易。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2003(1),11-22。
  86. 陳衍德、楊權(1990)。唐代鹽政。西安:三秦出版社。
  87. 陳瑋靜(2001)。博士論文(博士論文)。臺北,中國文化大學史研所。
  88. 陳橋驛(1999)。古代紹興地區天然森林的破壞及其對農業的影響。吳越文化論叢,北京:
  89. 陳橋驛(1999)。吳越文化論叢。北京:中華書局。
  90. 陸覺(1961)。揚州施橋發現了古代木船。文物,1961(6),52。
  91. 陶治強(2011)。簡論隋唐時期壽州窯的發展。文物春秋,2011(1 月),40+42。
  92. 揚州博物館、周欣、周長源(1981)。揚州出土的唐代銅鏡。南京博物館集刊,1981(3),154。
  93. 馮先銘(1997)。中國陶瓷。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94. 黃惠賢編、李文瀾編(1988)。古代長江中游的經濟開發。漢口:武漢出版社。
  95. 楊果、陳曦(2008)。經濟開發與環境變遷研究。武昌:武漢大學出版社。
  96. 楊淑洪(1994)。博士論文(博士論文)。臺北,中國文化大學史學研究所。
  97. 楊遠(1982)。唐代的鑛產。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98. 楊寛(2004)。中國古代冶鐵技術發展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99. 葉喆民(2011)。中國陶瓷史。北京:三聯書店。
  100. 裘士京(2004)。江南銅研究。合肥市:黃山書社。
  101. 熊海堂(1995)。東亞窯業技術發展與交流史研究。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
  102. 齊東方(2002)。隋唐考古。北京:文物出版社。
  103. 齊東方(1999)。唐代金銀器。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104. 劉希為(1989)。盛唐以後商胡麇集揚州之由。古代長江下游的經濟開發,西安:
  105. 劉錫濤(2007)。從森林分佈看唐代環境質量狀況。隋唐史論—牛致功教授八十華誕祝壽文集,西安:
  106. 鄭學檬(2003)。中國古代經濟重心南移和唐宋江南經濟研究。長沙:岳麓出版社。
  107. 鄭學檬、徐東升(2013)。唐宋科學技術與經濟發展的關係研究。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
  108. 應岳林、巴兆祥(1997)。江淮地區開發探源。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
  109. 魏明孔(1999)。隋唐手工業研究。甘肅人民出版社。
  110. 羅宗真(1979)。唐代揚州經濟繁榮初探—1975~78 年手工業作坊遺址的考古收獲。揚州師院學報,1979(1),138。
  111. 釋圓仁、小野勝年校注、白化文修訂、周一良審閱(1992)。入唐求法巡禮行記校注。河北:花山文藝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