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先秦諸子論「男女」

并列篇名

A Study of Philosophical Essays on Men and Women in Pre-Qin China

作者

陳君愷(Chun-Kai Chen)

关键词

先秦思想 ; 男女 ; 夫婦 ; 女禍 ; 性別刻板印象 ; nannü ; men and women ; husbands and wives ; pre-Qin era ; femme fatale ; gender stereotypes

期刊名称

淡江史學

卷期/出版年月

28期(2016 / 09 / 01)

页次

1 - 37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春秋戰國是中國所謂的「先秦」時期。在這個變動的時代中,來自列國的諸子,為匡救時弊,紛紛提出各式各樣的主張,爭奇鬥勝、互相辯難,鮮少有一致的共識。然而,當他們在面對男女關係的問題時,卻往往採取相同的立場;而為此所提出的解決方案,亦頗為類似。此種情形,值得吾人加以留意。本論文旨在探討先秦諸子的男女觀念、以及針對當時所產生之種種男女問題的相關議論。在先秦諸子的眼中,天地、陰陽、男女、夫婦、尊卑所構築的自然與人倫秩序,乃是宇宙至理,必須加以維護。而在此種將男女關係視為天經地義、並建構禮制予以規範的框架下,他們往往展現出對「男女有別」的堅持、以及對「男女無別」的憂懼。既然抱持著這樣的觀念,復面對激烈變動的世局,於是,他們遂一方面試圖防範女子的敗德亂政,俾能將政事導向正軌;另一方面,則企圖恢復「正常」的男女關係,以符合自然法則。而這樣的主題,不斷展現在其議論之中,也充分反映時代的變動與混亂。最後,作者透過宏觀的視野,審視先秦諸子對男女的諸多觀念、以及由此所衍生的文化內涵與刻板印象,評析其對後世的影響;並參照西方的性別研究與兩性觀念,省思其所具有的歷史與文化意義。

英文摘要

In Classical China, the Spring and Autumn period and Warring States period predate China's unification under the Qin dynasty. This was a time of intellectual ferment in which philosophers of different states considered the crisis of their time and sought ideas to avert the collapse of the world as they knew it. Although they displayed sharp disagreement on many issues, they yet showed considerable consensus in their discussions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en and women" (nannü 男女) and its connection to the maintenance of a harmonious social order. This article examines pre-Qin philosophical views on nannü, specifically how categories of men and women were conceived, as well as its connection to an ideal of world maintenance. Almost all of the philosophers asserted ideas of natural binaries (including "Heaven and Earth" or Yin 陰 and Yang 陽) indicating that not only were men and women fundamentally different (and complementary), but also that any erosion of this difference would have a negative impact on the larger social/moral/universal order. Accordingly, as a part of a larger effort toward restoration, they advanced suggestions for safeguarding female virtue and re-establishing "normal" gender relations. In this way, these debates reflect the impact of the transformation and disorder of their time. Following this review, the essay then considers the influence of the views of the pre-Qin philosophers on the long-term development of China's culture. Here we see a profound influence on historical ideas of men and women, extending to stereotypes of gender still present in society today.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歷史學
参考文献
  1. 邱麗娟(2006)。清代民間秘密宗教活動中「男女雜處」現象的探討。臺灣師大歷史學報,35,141-175。
    連結:
  2. 陳君愷(2013)。先秦諸子論「鬼神」。輔仁歷史學報,31,41-90。
    連結:
  3. 陳君愷(2012)。先秦諸子論「禽獸」。淡江史學,24,27-64。
    連結:
  4. 陳君愷(2014)。先秦諸子論「飲食」。輔仁歷史學報,33,1-39。
    連結:
  5. 上海師範大學古籍整理研究所校點(1995)。國語。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6. 上海師範大學古籍整理研究所校點(1995)。國語。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7. 上海師範大學古籍整理研究所校點(1995)。國語。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8. 文康、饒彬標點、繆天華校訂(1976)。兒女英雄傳。臺北:三民書局有限公司。
  9. 卡爾‧榮格、黎惟東譯(1984)。人類及其象徵。臺北:好時年出版社有限公司。
  10. 司馬遷(1980)。史記。臺北:鼎文書局。
  11. 布洛、布洛、戚堅衛譯譯(2000)。性態度:神話與真實。臺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12. 朱彬、饒欽農點校(1996)。禮記訓纂。北京:中華書局。
  13. 朱彬、饒欽農點校(1996)。禮記訓纂。北京:中華書局。
  14. 朱彬、饒欽農點校(1996)。禮記訓纂。北京:中華書局。
  15. 朱彬、饒欽農點校(1996)。禮記訓纂。北京:中華書局。
  16. 朱彬、饒欽農點校(1996)。禮記訓纂。北京:中華書局。
  17. 朱彬、饒欽農點校(1996)。禮記訓纂。北京:中華書局。
  18. 朱彬、饒欽農點校(1996)。禮記訓纂。北京:中華書局。
  19. 朱彬、饒欽農點校(1996)。禮記訓纂。北京:中華書局。
  20. 朱彬、饒欽農點校(1996)。禮記訓纂。北京:中華書局。
  21. 吳嘉苓編、傅大為編、雷祥麟編(2004)。科技渴望性別。臺北:群學出版有限公司。
  22. 呂不韋、陳奇猷校注(2002)。呂氏春秋新校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3. 呂不韋、陳奇猷校注(2002)。呂氏春秋新校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4. 呂不韋、陳奇猷校注(2002)。呂氏春秋新校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5. 呂不韋、陳奇猷校注(2002)。呂氏春秋新校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6. 周密、吳企明點校(1988)。癸辛雜識。北京:中華書局。
  27. 屈萬里(1983)。尚書集釋。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
  28. 房玄齡(1976)。晉書。臺北:鼎文書局。
  29. 林麗月(1999)。衣裳與風教—晚明的服飾風尚與「服妖」議論。新史學,10(3),134-137。
  30. 胡培翬、段熙仲點校(1993)。儀禮正義。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
  31. 孫詒讓、王文錦編、陳玉霞編(1987)。周禮正義。北京:中華書局。
  32. 孫詒讓、孫啟治點校(2001)。墨子閒詁。北京:中華書局。
  33. 孫詒讓、孫啟治點校(2001)。墨子閒詁。北京:中華書局。
  34. 孫詒讓、孫啟治點校(2001)。墨子閒詁。北京:中華書局。
  35. 孫詒讓、孫啟治點校(2001)。墨子閒詁。北京:中華書局。
  36. 孫詒讓、孫啟治點校(2001)。墨子閒詁。北京:中華書局。
  37. 高亨(1988)。周易大傳今注。濟南:齊魯書社。
  38. 國立編輯館編(2001)。十三經注疏分段標點。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
  39. 梁啟超(1959)。新民說。臺北:臺灣中華書局。
  40. 梁啟雄(1983)。荀子簡釋。北京:中華書局。
  41. 郭慶藩、王孝魚點校(1985)。莊子集釋。北京:中華書局。
  42. 郭慶藩、王孝魚點校(1985)。莊子集釋。北京:中華書局。
  43. 章學誠、葉瑛校注(1994)。文史通義校注。北京:中華書局。
  44. 章學誠、葉瑛校注(1994)。文史通義校注。北京:中華書局。
  45. 章學誠、葉瑛校注(1994)。文史通義校注。北京:中華書局。
  46. 焦循、沈文倬點校(1987)。孟子正義。北京:中華書局。
  47. 焦循、沈文倬點校(1987)。孟子正義。北京:中華書局。
  48. 焦循、沈文倬點校(1987)。孟子正義。北京:中華書局。
  49. 焦循、沈文倬點校(1987)。孟子正義。北京:中華書局。
  50. 焦循、沈文倬點校(1987)。孟子正義。北京:中華書局。
  51. 焦循、沈文倬點校(1987)。孟子正義。北京:中華書局。
  52. 焦循、沈文倬點校(1987)。孟子正義。北京:中華書局。
  53. 焦循、沈文倬點校(1987)。孟子正義。北京:中華書局。
  54. 楊伯峻編(1995)。春秋左傳注。北京:中華書局。
  55. 劉向集錄(1998)。戰國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56. 劉向集錄(1998)。戰國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57. 劉義慶、劉孝標注、余嘉錫箋疏、周祖謨整理、余淑宜整理、周士琦整理(2011)。世說新語箋疏。北京:中華書局。
  58. 劉寶楠、高流水點校(1990)。論語正義。北京:中華書局。
  59. 劉寶楠、高流水點校(1990)。論語正義。北京:中華書局。
  60. 劉寶楠、高流水點校(1990)。論語正義。北京:中華書局。
  61. 劉寶楠、高流水點校(1990)。論語正義。北京:中華書局。
  62. 劉寶楠、高流水點校(1990)。論語正義。北京:中華書局。
  63. 劉寶楠、高流水點校(1990)。論語正義。北京:中華書局。
  64. 劉寶楠、高流水點校(1990)。論語正義。北京:中華書局。
  65. 蔡幸娟(2000)。北朝正史女主政治評價之考察研究—兼論中國史上「女禍史觀」之形成與發展。認識中國史論文集,臺北:
  66. 韓非、陳奇猷校注(2000)。韓非子新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67. 韓非、陳奇猷校注(2000)。韓非子新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68. 韓非、陳奇猷校注(2000)。韓非子新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