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摘要
|
In the north of China the Qidan people, the Jurchen people, and the Mongols believed Buddhism because of the historical things. Through studying some gold and jade used in Buddhism at the time of Liao, Jin and Yuan dynasties, the exclusive decorations and patterns of Capricorn, Feitian, and Jialou Luoshen could be induced from the integration of Grassland culture, Buddhist culture, and Central Plains culture, and also those people's superb craftsmanship and strong national character could be known.
|
参考文献
|
-
陳奕愷(2006)。來自敦煌的香樂之神。台灣藝術大學書畫藝術學刊,5-7。
連結:
-
黃建淳(2010)。草原帝國弋獵網鉤的玉文化。淡江史學,22,37-51。
連結:
-
(宋)葉隆禮,《契丹國志》(上海:商務印書館,1937 年12 月),卷二十一,頁155。
-
于寶來(2006)。民族玉器綜論。如玉人生:慶祝楊伯達先生八十華誕文集,北京:
-
云希正,袁偉(2006)。遼代佛教用玉器研究。如玉人生:慶祝楊伯達先生八十華誕文集,北京:
-
內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1987)。遼陳國公主駙馬合葬墓發掘簡報。文物,1987(11),4-24。
-
天津市藝術博物館(編)(1993).天津市藝術博物館藏玉.香港:文物出版社.
-
天津博物館(編)(2012).天津博物館藏玉.北京:文物出版社.
-
王行恭(2002)。史前陰山北側。歷史文物,25(5),24。
-
古方(編)(2005).中國出土玉器全集.北京:科學出版社.
-
古方(編)(2007).中國古玉器圖典.北京:文物出版社.
-
任繼愈(編)(1985).中國佛教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
全佛編輯部(2017)。佛教的手印。慧炬雜誌,606,13。
-
岑蕊(1983)。摩羯紋考略。文物,1983(10),78。
-
辛革(2004).佛塔考古寶藏.臺北市:貓頭鷹出版社.
-
周昆田(1966).中國邊疆民族簡史.臺北:中華大典編印會.
-
周南泉(編)(1995).玉器(中)故宮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全集.香港:商務印書館.
-
段清波(編)(2001).中國古金銀器.武漢市:湖北美術出版社.
-
胡耐安(1974).中國民族志.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
孫建華(編),塔拉(編),張亞強(編)(2010).黃金旺族:內蒙古博物院大遼文物展.臺北:時藝多媒體傳播股份有限公司.
-
孫機(2006)。玉屏花與玉逍遙。文物,2006(10),86-92。
-
徐政芸(2006)。滇南瑰寶神密奇幻:雲南省博物館文物精品展巡禮。收藏家,117,21-22。
-
殷志強(2000).中國古代玉器.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
-
國立故宮博物院編輯委員會(1994).海外遺珍玉器(二).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
-
宿白(編)(1999).中華人民共和國重大考古發現.北京:文物出版社.
-
許曉東(2006)。中國晚期金飾展:香港承訓堂藏中國古代耳飾賞析。收藏家,120,5-7。
-
童勉之,童丹(圖)(1997).中華草木蟲魚文化.臺北:文津出版社.
-
賀雲翱,邵磊(2008).中國金銀器.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
-
楊小林,花立夫(2006)。金銀器製作中的傳統細金工藝。收藏家,120,77-78。
-
楊伯達(1992).古玉考.香港:徐氏藝術基金.
-
楊家駱(編),劉雅農(總校)(1970).國史年表.臺北:世界書局.
-
劉煒(編),杭侃(2001).中華文明傳真.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
-
遼寧省博物館文物隊(1977)。遼寧北票水泉一號奢遼墓發掘簡報。文物,1977(12),46-50。
-
錢穆(1953).國史大綱.臺北:國立編譯館.
-
韓建武(2002)。陝西出土的唐代金銀器(下)。收藏家,71,5-12。
-
蘇振申(總校),趙振績(編)(1979).中國歷史圖說(九)遼金元.臺北:新新文化出版社有限公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