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
臺灣先賢曹敬賦作析論
|
DOI
|
10.29445/BDCLFJCU.201010.0008
|
作者
|
劉德玲
|
关键词
|
曹敬 ; 清代臺灣賦 ; 《全臺賦》 ; 臺灣古典文學 ; 臺灣文化
|
期刊名称
|
輔仁國文學報
|
卷期/出版年月
|
31期(2010 / 10 / 01)
|
页次
|
165
-
181
|
内容语文
|
繁體中文
|
中文摘要
|
臺灣清治中期道光咸豐年間,淡北文教圈漸漸形成,其中曹敬是關鍵文人之一,曹敬聚徒講學,在文教的推廣上深具文化意義。作家個案研究,是貼近臺灣古典文學最基礎的方式,兼具史料與文學價值。考察過去相關研究,有關曹敬的個別賦作研究資料甚少,本文擬將焦點集中探討曹敬的賦作,並參照其相關詩文,歸納、分析賦作中的題材特色和寫作技巧,期能還原曹敬在臺灣古典文學史上應有的評價。再者,曹敬賦作反映了清治中期臺灣社會與風俗民情,由曹敬詩文我們揭開清代中葉臺灣的社會、文學樣貌,可補史料不足之缺失,於證史及補史皆有助益。
|
主题分类
|
人文學 >
語言學
人文學 >
中國文學
|
参考文献
|
-
簡宗梧(2008)。《全臺賦》編校之商榷─以曹敬賦為例。長庚人文社會學報,1
連結:
-
方美芬(2001)。有關臺灣文學研究的博碩士論文分類目錄(1960-2000)。文訊月刊,185
-
王嘉弘(2004)。碩士論文(碩士論文)。臺中東海大學中文系。
-
林文龍(1999)。臺灣的書院與科舉。臺北:常民文化。
-
林淑慧(2005)。臺灣清治中期淡北文人曹敬及其手稿的詮釋。臺北文獻,直字第152期
-
林淑慧(2004)。臺灣清治末期古典散文發展與社會變遷(1874-1895)。思辨集第七集
-
施懿琳(1991)。博士論文(博士論文)。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
-
馬積高(1987)。賦史。上海古籍出版社。
-
許俊雅編(2006)。全臺賦影像集。臺灣臺南:國家臺灣文學館。
-
許俊雅編(2006)。全臺賦。臺灣臺南:國家臺灣文學館。
-
連橫(1962)。臺灣通史。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
陳鐓厚(1971)。曹敬詩文略集。臺北文獻,直字第15、16期
-
楊熙(1983)。清代臺灣:政策與社會變遷。臺北:天工書局。
-
謝志賜(1993)。碩士論文(碩士論文)。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
|
被引用次数
|
-
游適宏(2013)。千態萬形,莫可擬仿:清代台灣與內地〈擬鮑明遠舞鶴賦〉試析。台灣文學研究,5,055-093。
-
張鳳玲(2015)。虛擬與實感-曹敬〈纔了蠶桑又種秧賦〉析論。輔仁國文學報,41,125-15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