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馬宗霍的師承與經學史觀—以〈國學摭談〉與《中國經學史》為觀察對象

DOI

10.29445/BDCLFJCU.201110.0001

作者

許華峰

关键词

馬宗霍 ; 中國經學史 ; 章太炎 ; 王闓運

期刊名称

輔仁國文學報

卷期/出版年月

33期(2011 / 10 / 01)

页次

1 - 20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馬宗霍的《中國經學史》,為民國時期經學史專著中的名著。一般皆認為馬宗霍屬古文派,但從師承看,他早年為王闓運的學生,後來雖投入章太炎的門下,在相關著作中,卻始終稱王闓運為「先生」。從他成為章太炎弟子前所發表的〈國學摭談〉,可知其早年的經學觀點,曾受王闓運的影響而偏向今文。與《中國經學史》相參照,便可發現他身兼今、古文學的傳承,調和今古文經學的企圖。在今古文學的立場上,馬氏雖有所轉向,但他不曾貶抑今文經學。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語言學
人文學 > 中國文學
参考文献
  1. (1965)。十三經注疏。臺北市:藝文印書館。
  2. 清皮錫瑞、周予同注。經學歷史。臺北縣: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3. 清皮錫瑞、周春健校注(2011)。經學通論。北京市:華夏出版社。
  4. 支偉成(1986)。清代樸學大師列傳。長沙市:岳麓書社。
  5. 田漢雲(1996)。中國近代經學史。西安市:三秦出版社。
  6. 朱維錚編(1996)。周予同經學史論著選集。上海市:上海人民出版社。
  7. 吳宓、吳學昭整理(1995)。吳宓自編年譜。北京:三聯書店。
  8. 沈衛威(2000)。回眸學衡派:文化保守主義的現代命運。臺北縣:立緒文化。
  9. 沈衛威(2000)。吳宓與〈學衡〉。開封市:河南大學出版社。
  10. 林政華(1981)。經學研究論集。臺北市:黎明文化事業股份公司。
  11. 秋竹(1983)。馬宗霍。求索,5
  12. 徐剛(2008)。古文源流考。北京市:北京大學出版社。
  13. 馬宗霍(2006)。中國經學史。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
  14. 馬宗霍(2010)。論衡校讀箋識。北京:中華書局。
  15. 馬宗霍輯(1984)。書林藻鑒、書林記事。北京市:文物出版社。
  16. 馬承堃。國學摭談。學衡,1
  17. 馬承堃。國學摭談。學衡,3
  18. 馬承堃。國學摭談。學衡,6
  19. 馬承堃。國學摭談。學衡,10
  20. 馬承堃。國學摭談。學衡,2
  21. 張豈之編(2005)。民國學案。長沙市:湖南教育出版社。
  22. 陳璧生編(2010)。國學與近代經學的解體。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23. 章太炎(1985)。章太炎全集。上海:人民出版社。
  24. 章太炎講演、曹聚仁整理、湯志鈞導讀(1998)。國學概論。上海市:上海古籍出版社。
  25. 章太炎、徐復注(2008)。訄書詳注。上海:古籍出版社。
  26. 劉夢溪編(1996)。中國現代學術經典.章太炎卷。河北:河北教育出版社。
  27. 關日順、王迪譯(2007)。經典的形成、流傳與詮釋。臺北市:臺灣學生書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