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
論知組、莊組、章組聲母在近代漢語早中期的演變類型
|
DOI
|
10.29445/BDCLFJCU.201110.0002
|
作者
|
張渭毅
|
关键词
|
知莊章組聲母 ; 音位歸納 ; 捲舌聲母 ; 演變類型 ; 近代漢語 ; 三點一線式漢語語音史理論框架 ; 九點一線式漢語語音史理論框架 ; 散點多線式漢語語音史理論框架
|
期刊名称
|
輔仁國文學報
|
卷期/出版年月
|
33期(2011 / 10 / 01)
|
页次
|
21
-
61
|
内容语文
|
繁體中文
|
中文摘要
|
本文全面論證了中古知組、莊組、章組聲母在近代漢語早期(晚唐五代宋金)和中期(元)各個方言點的演變類型。指出近代早期知莊章聲母的演變類型有四大類十二小類,多數是在晚唐五代北宋初期一百多年的時間裏演變而形成的,這個時期沒有出現捲舌聲母。近代中期,知莊章聲母合流後產生了捲舌聲母,但並非全部變成了捲舌聲母,按照捲舌聲母分化的不同語音條件,可以分為三大類型四小類。前人把知莊章聲母分合及其演變看作由一個中古音系繼承而來的同一個聲母系統在不同時期的直線式歷時演變,把不同時期各音系點的不同性質的語音特徵放在一個音系裏,拉成一條直線進行描寫,從中尋找音變發生的邏輯先後順序,勢必干擾了考察知莊章聲母演變的真實路向的視線。本文嘗試採用「散點多線式」漢語語音史理論框架,明確提出,在近代早期和中期不同的音系點裏,知莊章聲母的演變,各有其不同的演變路向,在不同時期同一個音系點裏的演變,可以有直線式的繼承和發展關係,應該「拉線」描寫;發生在不同的音系點之間的演變,可能沒有繼承和發展關係,不能貿然「拉線」描寫。在近代音研究中,近代各期音系點性質的確定、音類和音類關係的「拉線」工作,任重而道遠。衹有完成了「定點」「拉線」任務,才能徹底地解決知莊章組等音類的歷史演變問題,科學的近代漢語語音史,才能隨之真正建立起來。
|
主题分类
|
人文學 >
語言學
人文學 >
中國文學
|
参考文献
|
-
李添富(1993)。《古今韻會舉要》同音字志疑。輔仁學誌,22
連結:
-
張世祿:《朱翱反切考》,《說文月刊》(4),1944
-
黃淬伯:《慧琳一切經音義反切考》,臺北:史語所集刊,1930
-
Coblin、 W. South(1994).Compendium of Phonetics In Northwest Chinese.Journal of Chinese Linguistics. Monograph Series,7
-
Coblin、 W. South(1991).Studies in Old Northwest Chinese..Journal of Chinese Linguistics. Monograph Series,4
-
Csongor, B.(1960).Some Chinese Texts in Tibetan Script form Tunhuang.A.O.H
-
丁鋒(2005)。音史新論。北京:學苑出版社。
-
丁鋒(1995)。《博雅音》音系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
王力(1985)。漢語語音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
王力(2003)。漢語史稿。北京:中華書局。
-
王力(1991)。王力文集。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
-
王林惠(2001)。晉南方言知莊章組聲母研究。語文研究,1,53-56。
-
王洪君(2007)。《中原音韻》知莊章聲母的分合及其在山西方言中的演變。語文研究,1,1-10。
-
王寧編(2003)。民俗典籍文字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
-
王碩荃(2002)。古今韻會舉要辨證。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
-
平山久雄(1993)。邵雍皇極經世聲音唱和圖の音韻體系。東京大學東洋文化研究所紀要,120,49-107。
-
何一凡(1991)。中原音韻新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
何九盈(1988)。《中洲音韻》述評。中國語文,5
-
何九盈(1986)。《中原雅音》的年代。中國語文,3
-
李立成(2002)。元代漢語音系的比較研究。北京:外文出版社。
-
李行傑(1994)。知莊章流變考論。語言研究,增刊
-
李行傑(1983)。《韻補》聲類與南宋聲母。徐州師院學報,1
-
李添富(1991)。《古今韻會舉要》匣、合二紐之分立。語言研究增刊,99-123。
-
李添富(1991)。《古今韻會舉要》疑、魚、喻三母分合研究。聲韻論叢,3,225-256。
-
李添富(1992)。《古今韻會舉要》聲韻考。輔仁國文學報,8
-
李添富(1992)。《古今韻會舉要》與《禮部韻略七音三十六母通考》比較研究。第二屆國際暨第十屆全國聲韻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
李添富(1998)。《韻會》匣合二母音讀。語言研究增刊
-
李新魁(1990)。語言文字論集。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
-
李新魁(1983)。《中原音韻》音系研究。鄭州:中州書畫社。
-
李新魁(1985)。古漢語論集。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
-
李新魁(1979)。論近代漢語照系聲母的音值。學術研究,6
-
李新魁(1994)。《起數訣》研究。音韻學研究,北京:
-
李榮(1956)。切韻音系。北京:科學出版社。
-
李範文(1995)。宋代西北方音。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
李樹儼(1993)。中古知莊章三組聲紐在德隆方言中的演變兼論寧夏境內方言分ts 、ts的類型。寧夏大學學報,39-45。
-
沈鍾偉(2008)。《蒙古字韻》前後發生的元音如尖化及其相關音變。中國語言學集刊,2,15-34。
-
周法高(1963)。中國語文論叢。臺北:正中書局。
-
周法高(1975)。玄應反切考。臺北:臺灣聯經出版事業公司。
-
周法高、丁邦新抄錄(1968)。玄應反切字表。香港:香港崇基書店。
-
周祖庠(2001)。篆隸萬象名義研究:上冊。銀川:寧夏人民出版社。
-
周祖庠(1994)。原本玉篇零卷音韻。貴州:貴州教育出版社。
-
周祖謨(1966)。問學集:下冊。北京:中華書局。
-
周祖謨(1988)。周祖謨語言文史論集。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
-
周祖謨(1981)。問學集:上冊。北京:中華書局。
-
竺家寧(1986)。古今韻會舉要的語音系統。臺北:學生書局。
-
竺家寧(1991)。近代音史上的舌尖韻母。聲韻論叢,臺北:
-
竺家寧(1980)。九經直音聲母問題。木鐸,9
-
竺家寧(1981)。九經直音聲母的演變。東方雜誌,7
-
花登正宏、王欣譯(1996)。《古今韻會》和《古今韻會舉要》。河北師範學院學報,4,83-88。
-
邵榮芬(1963)。敦煌俗學文學中的別字界文和唐五代西北方音。中國語文,3
-
邵榮芬(1964)。《五經文字》的直音和反切。中國語文,3
-
邵榮芬(1981)。中原雅音研究。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
-
邵榮芬(1981)。《晉書音義》反切的語音系統。語言研究,創刊號
-
邵榮芬(1995)。吳棫《韻補》和宋代閩北建歐方音。中國語文,5,321-335。
-
邵榮芬(1995)。經典釋文音系。臺灣學海出版社。
-
邵榮芬(1982)。切韻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
金周生(2005)。吳棫與朱熹音韻新論。臺北:洪萊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
俞敏(1999)。俞敏語言學論文集。北京:商務印書館。
-
施向東(1999)。芝蘭集。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
施向東(1983)。玄奘譯著中的梵漢對音和唐初中原方音。語言研究,1
-
胡明揚(1992)。近代漢語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
-
范新幹(2002)。東晉劉昌宗音研究。武漢:湖北辭書出版社。
-
唐作藩(2000)。普通話語言史話。北京:語文出版社。
-
唐作藩(1992)。《校訂五音集韻》序。古漢語研究,1,1-4。
-
唐作藩(2011)。漢語語音史教程。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
孫玉文(1993)。李賢《後漢書》音注的音系研究:上。湖北大學學報,5
-
孫玉文(1993)。李賢《後漢書》音注的音系研究:下。湖北大學學報,6
-
孫立新(1993)。蒲城(興鎮)方言見知章組聲母的讀音。方言,3,228-229。
-
桑宇紅(2003)。棗強(桑莊)話知莊章三組聲母與《中原音韻》之比較。河北師範學院學報,5
-
桑宇紅(2007)。止開三知莊章組字在近代漢語的兩種演變類型。語文研究,1,20-24。
-
桑宇紅(2008)。知、照組聲母合一與知二莊、知三章對立-兼論《中原音韻》知莊章聲母的分合。語文研究,3,31-40。
-
浙江大學漢語史研究中心編(2006)。音韻論集。北京:中華書局。
-
浙江大學漢語語史研究中心編(2002)。漢語史學報。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
秦曄(2006)。北京大學中文系。
-
高田時雄(1998)。敦煌資料による中国語史の研究。日本:日本創文社刊行。
-
尉遲治平(1984)。周隋長安方音再探。語言研究,2
-
尉遲治平(1982)。周隋長安方音初探。語言研究,2,18-33。
-
張渭毅(2006)。論採用「散點多線式」框架構建和描寫漢語語音史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上)。民俗典籍文字研究,北京:
-
張渭毅(2006)。中古音論。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
-
張渭毅(2002)。中古音分期綜述。漢語史學報,上海:
-
張福平(1996)。薪火集。太原:山西高校聯合出版社。
-
張慧美(1990)。朱翱反切新考之導論與結語。建國學報,9
-
張慧美(1998)。朱翱反切中的重紐問題。大陸雜誌,4
-
張潔(1998)。《文選》李善注的直音和反切。語言研究,增刊,214-238。
-
張潔(1999)。《音決》聲母考。古漢語研究,4,53-57。
-
張衛東(2001)。論《龍龕手鏡》音系及其性質。語言學論叢,北京:
-
曹正義(1978)。中古知照聲系類變管測。山東大學文科論文集刊,濟南:
-
梅廣(1963)。碩士論文(碩士論文)。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
-
陳亞川(1981)。《方言》郭璞注的反切上字。中國語文,2,125-131。
-
陳亞川(1983)。《方言》郭璞注的反切下字。中國語文,6,451-456。
-
陳飛龍(1974)。龍龕手鑒研究。臺北:文史哲出版社。
-
陳新雄(1985)。鍥不舍齋論學集。臺北:學生書局。
-
陳新雄(1985)。中原音韻概要。臺北:學海出版社。
-
陳廣忠(1999)。〈朱熹〉《詩集傳》叶音考辨(續)。安徽大學學報,3,26-35。
-
陳廣忠(1999)。〈朱熹〉《詩集傳》叶音考辨。安徽大學學報,2,69-77。
-
陳廣忠(2000)。〈朱熹〉:《楚辭集注》叶音考。中國音韻學研究會第11屆學術討論會暨漢語音韻學第6屆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
陳鴻儒(2000)。《詩集傳》叶音與朱熹古韻。古漢語研究,1,23-30。
-
陳鴻儒(2000)。《詩集傳》叶音與朱熹的古韻分部。中國音韻學研究會第11屆學術討論會暨漢語音韻學第7屆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
陳鴻儒(1992)。朱熹用韻考。龍岩師專學報,1,148-157。
-
陳鑫海(2008)。北京大學中文系。
-
陸志韋(1988)。陸志韋近代漢語音韻論集。北京:商務印書館。
-
陶宗儀(2003)。《盧宗邁切韻法》述論。魯國堯語言學論文集,南京:
-
陶宗儀(1996)。《南村輟耕錄》等著作與元代語言。南京大學學報,4,147-162。
-
陶宗儀(2003)。《南村輟耕錄》與元代吳方言。魯國堯語言學論文集,南京:
-
麥耘(1995)。音韻與方言研究。廣洲:廣州人民出版社。
-
彭輝球(1993)。《爾雅》郭璞注的反切(下)。湘潭大學學報,2,112-117+126。
-
彭輝球(1991)。《爾雅》郭璞注的反切(上)。湘潭大學學報,4,111-115。
-
游尚功(1988)。司馬貞《史記索隱》聲類。貴州大學學報,1
-
馮蒸(1991)。《爾雅音圖》音注所反映的宋初零聲母-兼論中古彩、雲、以母的音值。漢字文化,1,29-36。
-
馮蒸(1993)。《爾雅音圖》音注所反映的宋代初濁上變去。大陸雜誌,2,21-25。
-
馮蒸(2005)。音史新論。北京:學苑出版社。
-
馮蒸(1994)。《爾雅音圖》音注所反映的宋代知莊章三組聲母演變。漢字文化,3,24-32。
-
馮蒸(1991)。《爾雅音圖》音注所反映的宋代濁音清化。語文研究,2,21-29。
-
黃仁煊(2005)。博士論文(博士論文)。華中科技大學。
-
黃冰華(2003)。二十五年以來《中原雅音》研究之檢討。古籍整理研究學刊,31-37。
-
黃典誠(1989)。曹憲《博雅音》研究。語言文字學術論文集,上海:
-
黃淬伯(1998)。唐代關中方言音系。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
-
楊信川(1990)。從雲南方言看知莊章組元明音系中的地位。廣西大學學報,1,85-91。
-
楊信川(1998)。再談照二字聲母的音值。語言研究增刊,287-291。
-
楊耐思(1993)。八思巴字漢語聲類考。中國民族古文字研究,天津:
-
楊耐思(1996)。薪火編。太原:山西高校聯合出版社。
-
楊耐思(1988)。元代漢語的濁聲母。中國語言學報,3,96-106。
-
楊耐思(1978)。《韻學集成》所傳《中原雅音》。中國語文,4
-
楊耐思(1997)。近代漢語音論。北京:商務印書館。
-
楊耐思(1993)。近代漢語語音研究中的三個問題。中國語文研究四十年紀念文集,北京:
-
楊耐思(1989)。《韻會》與《七音》、《蒙古字韻》。語言文字學術論文集,上海:
-
楊耐思(1984)。漢語知章莊日的八思巴字譯音。音韻學研究,北京:
-
楊耐思(1981)。中原音韻音系。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
楊耐思、曹廣順(1992)。近代漢語研究講座第九講、第十講。承德教育學院學報,4,1-12。
-
楊耐思、曹廣順(1992)。近代漢語研究講座第八講。承德教育學院學報,3,1-7。
-
楊徵祥(1999)。《韻會》所引蒙古韻考。聲韻論叢,8
-
照那斯圖(1999)。蒙古字和八思巴字元音字母的字素分析。民族語文,3,6-11。
-
照那斯圖(1980)。論八思巴字。民族語文,1,37-43。
-
照那斯圖(1980)。八思八字篆體字母研究。中國語文,4
-
照那斯圖、楊耐思(1987)。蒙古字韻校本。民族出版社。
-
董同穌(1978)。中國語音史。臺北:華岡出版有限公司。
-
董忠司(1978)。博士論文(博士論文)。臺北,臺灣政治大學歷史研究所。
-
董忠司(1994)。董鍾兩家顏師古音系的比較。臺灣語文學報,1,1-20。
-
寧忌浮(1997)。《古今韻會舉要》及其相關韻書。北京:中華書局。
-
寧忌浮(1992)。校訂五音集韻。北京:中華書局。
-
寧忌浮(1987)。試談近代漢語語音的下限。語言研究,2,52-56。
-
寧忌浮(1992)。《蒙古字韻》校勘補遺。內蒙古大學學報,3,9-16。
-
寧忌浮(1996)。《蒙古字韻》補缺。內蒙古大學學報,1,28-30。
-
寧繼福(1985)。中原音韻表稿。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
-
劉淑學、燕憲俊(2007)。論古知莊章三組聲母在《徐州十三韻》中的讀音分合。語文研究,4,43-49。
-
劉廣和(1991)。東晉譯經對音的晉語聲母系統。語文研究,增刊
-
劉廣和(1994)。《大孔維明王經》咒語義淨跟不空譯音的比較研究。語文研究,增刊
-
劉廣和(1984)。唐代八世紀長安音聲紐。語文研究,8
-
劉曉南(2005)。《韻會》貲字母韻考論。中國語文,2
-
劉曉南(2001)。朱熹與閩方言。方言,1,17-33。
-
劉燕文(1998)。語苑擷英。北京:北京語言文化大學出版社。
-
劉靜(1991)。中原雅音辨析。陝西師大學報,1,66-70。
-
蔣希文(1983)。從現代方言論中古知莊章三組聲母在論《中原音韻》裏的讀音。中國語言學報,1,139-159。
-
蔣希文(1999)。徐邈音切研究。貴陽:貴州教育出版社。
-
蔣希文(1978)。論《中原雅音》記略。中國語文,4
-
蔣紹愚(1994)。近代漢語研究概況。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
蔣冀騁(2000)。論《中原音韻》中知章莊三系的分合。漢語史研究集刊,2,360-366。
-
蔣冀騁(1997)。舌尖前元音產生于晚唐五代說質疑。中國語文,5,384-386。
-
蔣冀騁(1990)。論近代漢語的上限。古漢語研究,4
-
蔣冀騁(1997)。論《中原音韻》中知照莊三系的分合。湖南師範大學社會科學學報,6,109-112。
-
蔣冀騁(1997)。近代漢語音韻研究。湖南師範大學出版社。
-
蔣冀騁(1997)。論《爾雅音圖》的聲母系統。古漢語研究,4,27-30。
-
鄭再發(1966)。漢語音韻史的分期問題。中研院史語所集刊,36,635-648。
-
鄭張尚芳(1998)。《蒙古字韻》所代表的音系及八思巴字一些轉寫問題。李新魁教授紀念文集,北京:
-
鄭榮芝(1998)。唐人盧藏用音切研究。李新魁教授紀念文集,北京:
-
鄧曉華(1994)。中古知莊章精組聲母在閩西客話中的演變。語言研究增刊
-
魯國堯(1993)。《盧宗邁切韻法》述評(續)。中國語文,1,33-43。
-
魯國堯(1992)。《盧宗邁切韻法》述評。中國語文,6,401-409。
-
黎新第(1991)。近代以來的北方方言中古莊章知組聲母的歷時變化。語言研究增刊
-
冀伏(1980)。《中原雅音》考辨-兼與蔣希文同志商榷。吉林大學學報,2
-
賴江基(1990)。語言文字論集。廣東:廣東人民出版社。
-
賴江基(1986)。從《詩集轉》的叶音看朱熹音的韻系。音韻學研究,2
-
賴江基(1997)。再論朱熹音韻系。暨南學報,1,112-122+150。
-
龍晦(1979)。《韻學集成》與中原雅音。中國語文,2
-
龍晦(1984)。釋《中原雅音》。音韻學研究,1,383-393。
-
龍晦(1980)。詞典研究叢刊。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
-
龍晦(1981)。詞典研究叢刊。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
-
龍異騰(1994)。《史記正義》反切考。貴州師範大學學報,1,33-38。
-
龍莊偉(1991)。中原音韻新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
儲泰松(1998)。鳩摩羅什譯音的聲母系統。語言研究,增刊
-
儲泰松(2005)。唐五代關中方音研究。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
-
儲泰松(1996)。薪火集。太原:山西高校聯合出版社。
-
儲泰松(1996)。鳩摩羅什譯音研究(聲母部份)。語言研究增刊
-
薛鳳生、魯國堯譯、侍建國譯(1990)。《中原音韻》音位系統。北京:北京語言學院出版社。
-
謝美齡(1990)。慧琳反切中的重紐問題。大陸雜誌,1.2
-
鍾兆華(1982)。顏師古反切考略。古漢語研究論文集,北京:
-
簡啟賢(2002)。呂忱《字林》音注研究。成都:巴蜀書社。
-
羅元誥(1988)。高本漢知照兩組音值擬測述評。江西大學學報,3
-
羅常培(1963)。羅常培語言學論文選集。北京:中華書局。
-
羅常培(1993)。唐五代西北方音。史語所單刊甲種,12
-
嚴學宭(1977)。嚴學宭民族研究論文集。北京:民族出版社。
-
龔煌城(1981)。十二世紀末漢語的西北方音。中研院史語所集刊,1,37-3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