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從「禮義節情」到「委順至理」—論向秀養生思想之流衍

DOI

10.29445/BDCLFJCU.201204.0006

作者

陳雅萍

关键词

向秀 ; 難養生論 ; 莊子注 ; 儒道調和 ; 失圖入洛

期刊名称

輔仁國文學報

卷期/出版年月

34期(2012 / 04 / 01)

页次

117 - 143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身為竹林七賢之一的向秀,史傳對其人其事少有著墨,然以其《莊子注》巧妙的調和儒道,振起玄風,於玄學史上有不容忽視的地位。向秀家世或推為後漢向長、向栩之後,或推為蜀漢向朗、向寵之後,或以為乃一介布衣。筆者考證相關史料,仍推《元和姓纂》所載為後漢向長之後較為接近,見其調和儒道思想明顯與其家學淵源有關。向秀之養生思想僅可從其遺留下來的〈難養生論〉及《莊子注》中窺知,〈難養生論〉帶有濃厚的儒家色彩,以其重「聖王」、「智用」、「富貴」、「禮義」等觀點,明顯與道家相異,故嵇康站在「越名教任自然」之角度予以駁難。《莊子注》養生思想之原點在「自然無心」,故面對外在局勢變化時,「與變升降」、「與群浮沈」、「委順至理」皆是應世之手段,而以「全其天年」為養生之終極目標。《莊子注》之養生觀或有延續〈難養生論〉之主張,但更多的是對儒家思想的修正。此一養生思想「終始變異」的時間點,當在失圖入洛後,以其「重生」、「惜生」,故不敢明顯與司馬氏對抗,但出仕又有所不甘,故調和儒道、仕隱,為必然之手段,其養生思想方從最初〈難養生論〉維護名教綱常,以儒為重,到最後《莊子注》講儒道合,此皆有跡可尋者。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語言學
人文學 > 中國文學
参考文献
  1. (1995)。魏晉思想(乙編三種)。臺北:里仁書局。
  2. (1995)。魏晉思想(乙編三種)。臺北:里仁書局。
  3. 唐房玄齡、楊家駱編(1976)。晉書。臺北:鼎文書局。
  4. 唐魏徵、楊家駱編(1975)。隋書。臺北:鼎文書局。
  5. 晉陳壽、宋裴松之注、楊家駱編(1987)。三國志。臺北:鼎文書局。
  6. 梁沈約、楊家駱編(1987)。宋書。臺北:鼎文書局。
  7. 清阮元(1965)。重刊宋本十三經注疏附校勘記。臺北:藝文印書館。
  8. 清郭慶藩、王孝魚點校(1997)。莊子集釋。北京:中華書局。
  9. 清嚴可均輯(1995)。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北京:中華書局。
  10. 劉宋范曄、唐李賢注、晉司馬彪補志、楊家駱編(1981)。後漢書。臺北:鼎文書局。
  11. 王叔岷(1978)。莊學管闚。臺北:藝文印書館。
  12. 王書輝(1999)。向秀「莊子注」輯校。國家圖書館館刊,1999(12月)
  13. 王曉毅(2003)。儒釋道與魏晉玄學的形成。北京:中華書局。
  14. 王曉毅(2006)。郭象評傳(附向秀評傳)。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
  15. 安繼民(2007)。徘徊于儒道之間的向秀。中州學刊,2007(2月)
  16. 江建俊(1991)。竹林七賢探微。臺北:華正書局。
  17. 江建俊(2009)。于有非有,于無非無─魏晉思想文化綜論。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
  18. 江建俊編(2008)。竹林名士的智慧與詩情。臺北:里仁書局。
  19. 余嘉錫(1989)。世說新語箋疏。臺北:華正書局。
  20. 李和昌(2007)。碩士論文(碩士論文)。逢甲大學中國文學所。
  21. 李德芬(2007)。碩士論文(碩士論文)。安徽大學。
  22. 杜衛國(2007)。從向秀變節看「名教」與「自然」之爭。韶關學院學報,2007(10月)
  23. 林聰舜(1981)。向郭莊學之研究。臺北:文史哲出版社。
  24. 莊萬壽(1990)。嵇康研究及年譜。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25. 許抗生編(1989)。魏晉玄學史。西安:陝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26. 湯一介(2000)。郭象與魏晉玄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27. 楊伯峻(1997)。列子集釋。北京:中華書局。
  28. 鮑青燕(2006)。碩士論文(碩士論文)。安徽大學。
  29. 韓格平(1997)。竹林七賢詩文全集譯注。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
  30. 韓國良(2007)。論向秀《難養生論》的雙簧性質。衡水學院學報,2007(3)
  31. 韓國良(2007)。向秀《莊子注》哲意發微─兼論《莊子》向郭二注的異同。貴州教育學院學報,2007(3)
  32. 羅宗強(1992)。玄學與魏晉士人心態。臺北:文史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