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明代時調民歌《掛枝兒》女性情感書寫

并列篇名

The Female Sentiment Writings of the Ming Dynasty Folk Song, "Gua Zhi Er"

DOI

10.29445/BDCLFJCU.201210.0007

作者

劉淑娟(Chu-Chuan Liu)

关键词

時調民歌 ; 掛枝兒 ; 女性情感書寫

期刊名称

輔仁國文學報

卷期/出版年月

35期(2012 / 10 / 01)

页次

133 - 159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明代的時調民歌集《掛枝兒》為明.馮夢龍編纂,乃明代民歌集大成之一。其內容幾乎全屬情歌,八成以上之時調曲以女性口吻,本著民間詩歌的精神,大膽熱烈地歌頌男女戀情,在明代中後期「人情以放蕩為快」的時代,展現出熱情奔放的生命力,透顯出明代中晚期學術氛圍中女性自主意識覺醒的時代特殊意義。本文針對《掛枝兒》中「私」、「歡」、「想」、「別」、「隙」、「怨」、「感」等部,以女性情感為主題的時調曲予以探究分析,經由詩文解讀,探求其精神內蘊,勾勒其情感軌跡,以期忠實地再現《掛枝兒》中女性情感樣貌,建構女性情感圖像,補白明代婦女文學中屬於世俗、市井階層女性書寫之空白頁。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語言學
人文學 > 中國文學
参考文献
  1. (1994)。中國民間文化-民間俗神信仰。上海:學林出版社。
  2. (1989)。重栞宋本禮記附校勘記。臺北:藝文印書館。
  3. 元高明原著、錢南揚校注、李殿魁補校注(1998)。琵琶記。臺北:里仁書局。
  4. 西漢劉向集錄(1990)。戰國策。臺北:里仁書局。
  5. 宋朱熹集註(1991)。詩集傳。臺北:臺灣中華書局。
  6. 宋李清照(1985)。漱玉詞。北京:中華書局。
  7. 明沈德符(1959)。萬曆野獲編。北京:中華書局。
  8. 明范濂(1997)。雲間據目抄。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
  9. 明陳宏緒(1985)。寒夜錄。北京:中華書局。
  10. 明馮夢龍編纂、劉瑞明注解(2005)。馮夢龍民歌集三種注解。北京:中華書局。
  11. 明馮夢龍、清王廷紹、華廣生編述(1987)。明清民歌時調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2. 東漢許慎、清段玉裁注(1974)。說文解字。臺北:黎明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13. 南朝宋范曄、唐李賢注(1965)。後漢書。北京:中華書局。
  14. 唐張鷟載(1985)。朝野僉載。北京:中華書局。
  15. 清納蘭性德(1970)。納蘭詞。臺北:臺灣中華書局。
  16. Widmer, Ellen(Ed.),Chang, Kang-i Sun(Ed.)(1997).Writing Women in Late Imperial China.Stanford, Calif: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7. 大木康(2009)。中國明清の歌謡。國學院雜誌,110,408-420。
  18. 中國古典文學研究會編(2000)。古典文學。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19. 方志遠(2005)。明代城市與市民文學。北京:中華書局。
  20. 田華(2010)。《掛枝兒》、《山歌》中的私情與晚明社會。淮北煤炭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2),94-97。
  21. 白石浩一、白志柔譯(1998)。愛的心理學。臺北:智慧大學。
  22. 周中明、吳小林、陳肖人(1993)。中國歷代民歌鑑賞辭典。南寧:廣西教育出版社。
  23. 周玉波(2005)。明代民歌研究。南京:鳳凰出版社。
  24. 柯淑敏(2001)。兩性關係學。臺北:揚智出版社。
  25. 唐荷(2010)。女性主義文學理論。臺北:揚智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26. 徐元勇(2002)。馮夢龍及其明代俗曲。交響-西安音樂學院學報,21(2),8-12。
  27. 高洪鈞(2006)。馮夢龍集箋注。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
  28. 張宏生(2002)。明清文學與性別研究。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
  29. 張繼光(1993)。臺北,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
  30. 鹿憶鹿(1986)。臺北,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
  31. 程有慶。「我明詩讓唐」及《古今詞統》評點問題。文津流觴,10
  32. 黃永武(1998)。愛廬談諺詩。臺北:三民書局。
  33. 楊家駱(1995)。中國俗文學。臺北:世界書局。
  34. 廖炳惠(2003)。關鍵詞200:文學與批評研究的通用辭彙編。臺北:麥田出版。
  35. 趙福蓮(1995)。《掛枝兒》的歷史背景和現實意義。杭州師範學院學報,1995(1),44-48。
  36. 齊煙校點、汝梅校點(1990)。新刻繡像批評金瓶梅。臺北:曉圓出版有限公司。
  37. 劉永翔、李露蕾(1992)。俗而不濫淡而有味拙而亦巧-讀馮夢龍輯《掛枝兒》《山歌》。華東師範大學學報(哲社版),1992(2),77-82。
  38. 劉淑娟(2009)。評點的多元面向-馮夢龍《掛枝兒》、《山歌》評語探究。紀念瑞安林尹教授百歲誕辰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
  39. 劉淑娟(2008)。《山歌》中的語言藝術-明代歇後語的活力。中國語文,608,29-38。
  40. 劉淑娟(2004)。臺北,臺灣師範大學國文所。
  41. 蔡谷英(2007)。桃園,中央大學中國文學所。
  42. 蔡景康(1993)。明代文論選。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
  43. 鄭義雨(2000)。臺北,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
  44. 蕭虹(2008)。陽性書寫與陰性書寫:《雲謠集》以外之敦煌曲子詞。敦煌學,27,367-380。
  45. 顧之川(2000)。明代漢語詞匯研究。河南:開封大學。
  46. 顧燕翎(2009)。女性主義理論與流派。臺北:女書文化事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