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
才子的競爭─《第七才子書琵琶記》對《第六才子書西廂記》的繼承與反撥
|
并列篇名
|
Dueling Scholars: Mao's Commentaries on Pipa Ji as a Succession and Reappraisal of Jin's Commentaries on "Xixiang Ji"
|
DOI
|
10.29445/BDCLFJCU.201210.0008
|
作者
|
高禎臨(Chen-Lin Kao)
|
关键词
|
毛聲山 ; 第七才子書 ; 琵琶記 ; 評點
|
期刊名称
|
輔仁國文學報
|
卷期/出版年月
|
35期(2012 / 10 / 01)
|
页次
|
161
-
190
|
内容语文
|
繁體中文
|
中文摘要
|
毛聲山父子評點《琵琶記》以「第七才子書」定位自己的評點之作,首先在命名上便已直接凸顯該批評作品與金聖歎《第六才子書西廂記》之間的關連性;然而毛氏並不希望自身的評點之作寫於金聖歎之後,僅能是一種複製或補充,他認為《琵琶記》的文學價值遠在《西廂記》之上;如何讓「毛氏評點」與《琵琶記》透過這個批評過程一起超越「金聖歎」及其《西廂記》,而後建立起一個新的文學標準,這正是這個評本最重要的批評目的之一。毛氏在評點過程裡透過對於兩者並置與比較的論述方式,用以凸顯《琵琶記》對於《西廂記》的繼承超越,成為《第七才子書》最主要的批評策略之一。而這些開展於毛氏批評脈絡中關於金聖歎文學觀點的反撥,也可視為是建立在讀者位置與批評意義上另一種的「才子競爭」。這篇論文將分析《第七才子書》裡建立在對話關係之上的批評脈絡,梳理毛氏在該部評本中對於《琵琶記》重新提出的藝術價值與經典意義,並用以理解毛氏的讀者立場、文學觀點以及如何為「才子書」重新進行定義。
|
主题分类
|
人文學 >
語言學
人文學 >
中國文學
|
参考文献
|
-
王璦玲(2006)。「為孝子、義夫、貞婦、淑女別開生面─論毛聲山父子《琵琶記》評點之倫理意識與批評視域。中國文哲研究集刊,28,1-49。
連結:
-
(2003)。不登大雅文庫珍本戲曲叢刊。北京:學苑出版社。
-
清.毛聲山:《繪像第七才子書》,清雍正乙卯十三年金閶書業堂重袖珍刊本
-
(1959)。中國古典戲曲論著集成。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
-
明毛晉編(1958)。六十種曲。北京:中華書局。
-
Bloom, Harold(2006)。影響的焦慮-一種詩歌理論。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
-
Fish, Stanley、文楚安譯(1998)。讀者反應批評:理論與實踐。北京:中國社科院出版社。
-
王利器(1981)。元明清三代禁毀小說戲曲史料。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
王璦玲(2005)。晚明清初戲曲之審美構思與其藝術呈現。臺北:中研院文哲所。
-
朱萬曙(2002)。明代戲曲評點研究。合肥:新華書店。
-
吳新雷(1996)。中國戲曲史論。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
-
林鶴宜(2003)。規律與變異-明清戲曲學辨疑。臺北:里仁書局。
-
林子雄點校(2005)。廖燕全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
孫琴安(1999)。中國評點文學史。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
-
隗芾編、吳毓華編(1992)。古典戲曲美學資料集。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
-
蒲松齡、張友鶴輯校(1962)。會校會注會評聊齋誌異。北京:中華書局。
-
譚帆(1992)。金聖歎與中國戲曲批評。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