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元亨利貞,自強不息 柔順利貞,厚德載物-〈乾〉〈坤〉兩卦語言意義的詮釋

并列篇名

"Supremacy, Success, Beneficial and Perseverance/Self-Discipline and Striving Ceaselessly/Gentle, Agreeable, Beneficial and Perseverance/Embracing Everything with Virtue and Tolerance"-The Semantic Interpretation of "Qian" (The Creative) and "Kun" (the Receptive) Divinatory Hexagrams of I Ching.

作者

趙中偉(Chung-Wei Chao)

关键词

乾 ; 坤 ; 自強不息 ; 厚德載物 ; 語言意義

期刊名称

輔仁國文學報

卷期/出版年月

36期(2013 / 04 / 01)

页次

1 - 34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易經》是五經之首,是論述儒家思想的重要語言(包括文字);並是「恆久之至道,不刊之鴻教」。〈乾〉〈坤〉兩卦又是《易經》的代表。而自強不息與厚德載物,更是〈乾〉、〈坤〉兩卦的表徵。就語言而言,德國當代詮釋學大學伽達瑪(Hans-Georg Gadamer 1900-2002)曾指出:「人首先不是使用語言去描述世界的,而是世界體現在語言中,在語言中蘊含人類的各種世界觀念和文化建構。如同在這個世界中存在一樣,我們同時在語言中存在;然並不是因為我們在世界中存在而具有語言性,而是語言使我們獲得了在世界中存在的共同性。唯有在語言中,『我』與世界相互聯結,構成了世界整體。就此而言,語言代表了一種『世界性』。也就是《易經》的現代化發展,有一個很重要的工作,就是必須將《易經》的語言不斷的更新闡釋,不斷的現代化詮釋,使其具有生命的意義,達到「世界性」。同時,「經典所以是經典,就在於它非僅屬於某一特定的時間和空間,而且能克服歷史距離,對不同時代,甚至不同地點的人說話(伽達默爾《真理與方法》)」。《易經》這部經典,不受時空限制,永恆長存。除了運用創造及本體詮釋,增進其內涵的價值與意義外;並在於使用語言方法:報導的使用、評價的使用、促使的使用、組織的使用,方能日新又新,與時俱進,可久可大,道濟天下。總之,〈乾〉〈坤〉兩卦的語言的意義與價值,就是將其語言轉化成為「世界性」。從本體的「元亨利貞」、到具體實踐的「自強不息」、「柔順利貞」、「厚德載物」,作為我們的生命意義與價值,內化為生命的核心,念茲在茲,永銘於心,力行不怠,至死不渝,成為「真人一個,真一個人」。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語言學
人文學 > 中國文學
参考文献
  1. 鄔昆如(2003)。中國形上學的三個向度。哲學與文化,345
    連結:
  2. 孔穎達(1973)。周易注疏。藝文印書館。
  3. 孔穎達(1973)。禮記注疏。藝文印書館。
  4. 成中英編(2002)。本體與詮釋。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5. 成中英編(2002)。本體詮釋學。北京大學出版社。
  6. 朱伯崑(1991)。易學哲學史。藍燈文化事業股分有限公司。
  7. 朱熹(2002)。朱子語類。:上海古籍出版社。
  8. 朱熹(1996)。四書章句集注。大安出版社。
  9. 李光地(1989)。周易折中。武陵出版社。
  10. 李翔海編、鄧克武編(2006)。成中英文集。湖北人民出版社。
  11. 李鼎祚(1987)。周易集解。世界書局。
  12. 周金榜編(1990)。哲學基本知識手冊。語文出版社。
  13. 帕瑪、嚴平譯(1997)。詮釋學。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14. 徐道鄰(2000)。語意學概要。友聯出版社。
  15. 高亨(1977)。周易古經通說。洪氏出版社。
  16. 陳怡安(1985)。積極自我的開拓。財團法人洪建全教育文化基金會附設書評書目出版社。
  17. 陳俊民編(2000)。朱子文集。允晨文化實業股份有限公司。
  18. 陳德興(2005)。博士論文(博士論文)。輔仁大學哲學研究所。
  19. 傅偉勳(1999)。從創造的詮釋學到大乘佛學。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20. 勞思光(2004)。新編中國哲學史。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
  21. 程顥、程頤(1983)。二程書。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22. 黃忠天(2004)。周易程傳註評。高雄復文圖書出版社。
  23. 黃壽祺、張善文(1989)。周易譯注。上海古籍出版社。
  24. 漢斯.格奧爾格.伽達瑪、洪漢鼎譯(2004)。真理與方法。上海譯文出版社。
  25. 維克多.弗蘭克、趙可式譯、沈錦惠譯(2010)。活出意義來。光啟文化事業。
  26. 維克多.弗蘭克、鄭納無譯(2010)。意義的呼喚。心靈工坊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27. 樓宇烈(1992)。王弼集校釋。華正書局有限公司。
  28. 潘德榮(1999)。詮釋學導論。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
  29. 黎靖德編(1997)。朱子語類。岳麓書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