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生生之德」與「境識俱顯」:王船山詩論中的儒佛交涉意涵及相關詮釋

并列篇名

"Virtue of Creation "and "Object and Consciousness are Both Revealed": The Interplay between Confucian and Buddhism and the Related Interpretation in Wang Chuanshan Poetry Critics

作者

周志煌(Chih-Huang Chou)

关键词

王船山 ; 以「量」論詩 ; 情景交融 ; 生生之德 ; 境識俱顯 ; 儒佛交涉

期刊名称

輔仁國文學報

卷期/出版年月

36期(2013 / 04 / 01)

页次

143 - 164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王船山(1619-1692)的詩論與其哲學思想息息相關,對於宋明理學,其紹繼於張橫渠,而以「氣」論談宇宙生化流行,著重於形而下世界的開展與實踐。自宋代理學興盛,佛學真常心(如來藏)思想蔚為風潮,儒佛交涉頻繁。相對的,佛教另一思想唯識學自宋代以降漸衰,繼承者日寡。直至有明一代,儒佛會通仍以孔孟心性之學與如來藏思想為主。明末清初的王船山,在論詩之中兼敘儒佛,一方面發揚橫渠之學帶入情景關聯之詩論闡發;但另-方面,捨真常心而著眼於唯識之「量」論,並以之作為評詩優劣之判準。這樣的會通及開拓,在思想史的進程上,即是一項饒負興味值得探索的課題;再者,轉化唐代「意境」、宋代「妙悟」等受真常心系影響的觀念論詩,而從有宗唯識「量論」會通情景交融之說,這一轉向在船山哲學、詩學體象的關懷點究竟為何?就佛學觀念運用於中國文學批評,於船山之處所能顯示的意義又有哪些?以下即就相關議題展開討論。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語言學
人文學 > 中國文學
参考文献
  1. 彭雅玲(2001)。皎然意境論的內涵與意義—從唯識學的觀點分析。佛學研究中心學報,6
    連結:
  2. (1983)。大正藏。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
  3. (1983)。大正藏。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
  4. 宋程顥、宋程頤(1981)。二程集。北京:中華書局。
  5. 明王船山(2011)。船山全書。長沙:嶽麓書社。
  6. 王夢鷗(1984)。古典文學論探索。臺北:正中書局。
  7. 布魯姆、朱立元譯(1992)。比較文學影響論—誤讀圖式。臺北:駱駝出版社。
  8. 布魯姆、徐文博譯(1990)。影響的焦慮—詩歌理論。臺北:久大文化公司。
  9. 何建興(2002)。佛教量論的宗教意義。揭諦,4
  10. 希魯姆、高志仁譯(1998)。西方正典。臺北:立緒文化事業公司。
  11. 孫昌武(1985)。唐代文學與佛教。西安:陝西人民出版社。
  12. 孫昌武(1988)。佛教與中國文學。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3. 徐文明(1997)。唐代詩僧皎然的宗系和思想。佛教與中國傳統文化,12
  14. 張漢良(1986)。比較文學理論與實踐。臺北:東大圖書公司。
  15. 黃景進(2004)。意境論的形成—唐代意境論研究。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16. 葉朗(2002)。中國美學史大綱。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7. 蔣述卓(1992)。佛教與中國文藝美學。佛山: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
  18. 蕭馳(2003)。抒情傳統與中國思想—王夫之詩學發微。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 霍韜晦(1988)。佛家邏輯研究。香港:佛教法住學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