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宋代文話學古論研究-以論說體為例

并列篇名

The Archaist Theory about "Lun Shuo Ti" in the "Wen Hua" of the Song Dynasty

作者

鄭芳祥(Fang-Hsiang Cheng)

关键词

學古論 ; 文話 ; 論說體 ; 宋代

期刊名称

輔仁國文學報

卷期/出版年月

37期(2013 / 10 / 01)

页次

107 - 133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本文以《歷代文話》為考察對象,所欲解答的問題是:宋人寫作論說時如何向前代學習?經研究後可得數點結論:與宋以前「綜合泛論」的學古論不同,宋以後呈現「分體專論」的現象。若以論說體學古論而言,首先,吾人可見由先秦至北宋所應學習的名著名家。再者,亦見視某篇名作乃學習門徑,甚至是捷徑。最後,特定佳言錦句在評點、修辭著作的強調下,亦成為學習重點。以文學史演變的視角觀察,科舉時文的程式化促使論說體學古論由廣博走向偏狹。在研究過程中,吾人亦發現許多特殊的論說體學古論。或取法論說體以外其他文體,如書信、序跋、贈序、上書等的議論技巧,或置內容思想不論而獨取作品之議論技巧,甚或置作品不論而獨取作家人格。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語言學
人文學 > 中國文學
参考文献
  1. (1967)。四部叢刊。臺北:世界書局。
  2. (1983)。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3. (2008)。呂祖謙全集。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
  4. 宋張耒、李逸安點校(2005)。張耒集。北京:中華書局。
  5. 宋陳振孫、徐小蠻點校、顧美華點校(2005)。直齋書錄解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6. 唐房玄齡(1997)。晉書。北京:中華書局。
  7. 唐柳宗元(2000)。柳宗元集。北京:中華書局。
  8. 唐韓愈、羅聯添編(2003)。韓愈古文校注彙輯。臺北:國立編譯館。
  9. 梁劉勰、周振甫注(1998)。文心雕龍注釋。臺北:里仁書局。
  10. 梁蕭統編、唐李善注(2009)。文選。臺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11. 王水照編(2007)。歷代文話。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
  12. 王水照編、朱剛編(2011)。中國古代文章學的成立與展開─中國古代文章學論集。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
  13. 任遂虎(2011)。文章學通論。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
  14. 朱迎平(2003)。宋文論稿。上海:上海財經大學出版社。
  15. 吳小如、羅宗強、曾棗莊、譚家健、董乃斌、吳承學、傅璇琮(2008)。《歷代文話》七人談。中國圖書評論,2008(7),117-123。
  16. 吳承學(2011)。中國古代文體學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
  17. 李慧芳(2009)。碩士論文(碩士論文)。桃園,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
  18. 柯慶明(2004)。「論」、「說」作為文學類型之美感特質的研究。遨遊在中古文化的場域─六朝唐宋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
  19. 祝尚書(2012)。論中國文章學正式成立的時限:南宋孝宗朝。文學遺產,2012(1),81-89。
  20. 祝尚書(2008)。宋代科舉與文學。北京:中華書局。
  21. 祝尚書(2006)。宋元文章學的作家修養論。學術研究,2006(3),130-135。
  22. 祝尚書(2006)。論宋元時期的文章學。四川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2),100-109。
  23. 張高評(1995)。宋詩之新變與代雄。臺北: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24. 章培恒編、王靖宇編(2002)。中國文學評點研究論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5. 曾棗莊編、劉琳編(2006)。全宋文。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
  26. 臺灣大學中文系編輯、成功大學中文系「六朝唐宋學術研討會」編輯小組編輯(2004)。遨遊在中古文化的場域─六朝唐宋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
  27. 鄭芳祥(2006)。葉適《習學記言序目》論呂祖謙《宋文鑑》研究。世新中文研究集刊,2,209-236。
被引用次数
  1. 鄭芳祥(2018)。時文如何取法古文-以《蛟峰批點止齋論祖》為例。淡江中文學報,39,69-101。
  2. 鄭芳祥(2017)。超越「進取之累」─陳騤《文則》新論。東吳中文學報,33,81-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