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從書寫治療論袁枚傷親詩

并列篇名

Writing Therapy: Potential Effects of Yuan Mei's Elegiac Poems

作者

黃淑汝(Shu-Ju Huang)

关键词

袁枚 ; 悼亡 ; 傷親 ; 詩 ; 書寫治療

期刊名称

輔仁國文學報

卷期/出版年月

38期(2014 / 04 / 01)

页次

149 - 175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本文試先釐清悼亡、喪親文學等名詞;使用「傷親」一詞,即:將悼亡對象鎖定在摯愛親人身上,不限於前人所專指「悼妻」「悼夫」狹義範圍。進而選定袁枚傷親詩作為主要討論範圍。傷親詩中睹物思人、撫今追昔的特色並非袁枚首倡,但是記憶中的點滴皆有袁枚與對方的互動,不再只是單向的觀察跟凝視。另外值得留意的是:在對其手足、其晚輩的追悼常集中逝者的文采芳華,此點並不困性別、年紀而有不同。袁枚對死者有著哀傷自責遺憾,進而對己身年老又無後感到極度自憐焦慮。詩歌之於袁枚,並非淡化開脫傷痛,反倒是對死者記憶的強化。而此時的傷親書寫不在於逃避而在面對,讓逝者以另外的一種形式存活在自己的記憶中。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語言學
人文學 > 中國文學
参考文献
  1. (2003)。古今圖書集成。揚州:廣陵書社。
  2. 清孫希旦(1990)。禮記集解。臺北:文史哲出版社。
  3. DeSpelder, Lynne Ann、Strickland, Albert Lee、黃雅文譯(2006)。生命教育─生死學取向。臺北:五南。
  4. Doka, Kenneth J.ed.、許玉來譯(2002)。與悲傷共渡:走出親人遽逝的傷慟。臺北:心理出版社。
  5. Kennedy, Alexandra、張淑美譯、吳慧敏譯(2003)。生死一線牽─超越失落的關係重建。臺北:心理出版社。
  6. 王立(1997)。古代悼亡文學的艱難歷程─兼談古代的悼夫詩詞。社會科學研究,1997(2),128-133。
  7. 王立、王桁(2005)。陸機潘岳悼挽傷逝文學比較。遼東學院學報,7(6),51-62。
  8. 王英志(2002)。袁枚評傳。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
  9. 王英志點校(1997)。袁枚全集。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
  10. 王貴民(1993)。中國禮俗史。臺北:文津出版社。
  11. 石玲(2003)。袁枚詩論。濟南:齊魯書社。
  12. 吉兒.佛瑞德門、金恩.康姆斯、易之新譯(2000)。敘事治療─解構並重寫生病的故事。臺北:張老師文化。
  13. 余德慧(1998)。生死無盡。臺北:張老師文化。
  14. 余德慧、石佳儀(2003)。生死學十四講。臺北:心靈工坊。
  15. 李黎(1990)。悲懷書簡。臺北:爾雅。
  16. 紐則誠編、趙可式編、胡文郁編(2005)。生死學。臺北:國立空中大學。
  17. 張三夕(1996)。死亡之思。臺北:洪葉文化。
  18. 郭振華(1998)。中國古代人生禮俗文化。西安:陝西人民教育出版社。
  19. 萬怡君(2010)。碩士論文(碩士論文)。逢甲大學中國文學所。
  20. 萬建忠(1998)。中國歷代葬禮。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
  21. 葉舒憲編(1999)。文學與治療。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22. 褚斌杰(1991)。中國古代文體學。臺北:學生書局。
  23. 謝衛平(2007)。論中國古代悼亡詩的發展。邵陽學院學報,6(4),107-110。
  24. 夐虹(1996)。夐虹詩集。臺北:大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