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說文解字.心部》「恐懼類」情緒心理動詞語義析論

并列篇名

The Study on the Psychological Verbs Relevant to Fear as Semantic Fields in "Shou Wen Jie Zi"

作者

劉雅芬(Ya-Fen Liu)

关键词

《說文解字》 ; 恐懼情緒 ; 心理動詞 ; 義素分析

期刊名称

輔仁國文學報

卷期/出版年月

38期(2014 / 04 / 01)

页次

25 - 43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說文解字.心部》共收263個字,從不同角度層次反映了人的欲望情戚、感覺觀察、品德性格、思想智慧等精神層面,為古代漢語心理動詞的重要語料。其中「恐懼類」情緒心理動詞共計「愯、懼、懝、怫、忌、恐、慴、怵、惶、悑、慹」11字。本文主要運用「義素分析法」、「同源詞義素分析法」與語義場觀念。在《說文解字》「分別部居,不相雜廁」「同牽條屬,共理相貫」的排列原則基礎上,進一步闡明許慎以義相從排列群眾近、同義詞的思維,揭櫫了《說文解字》之編排體系中已有了語義場之前驅理念。並引用現代心理學論述,相互對舉參照、重新梳理,析理其同、近義詞之區分,微觀釐析。恐懼類情緒心理動詞意指人類表達「害怕、不安」情緒。依此定義抽取核心義素為:[+心情][-正面][+害怕][+不安]。繼而依據其發展過程可分為:與感覺、知覺有關的情緒、與自我評價有關的情緒、與他人有關的情緒。抽取類義素為[+感知][+自評][+有關他者]。(說文解字.心部)「恐懼類」情緒心理動詞可分為一個感知類上位義場,其詞群為「恐、惶、悑(怖)」。下攝二個子義場,一為程度區分類子義場,色括了單純表程度的:「愯(悚)」與表程度並持產生的生理反應:「懼、懝、慴(懾)、慹」兩類。其次為「複合情緒」子義場,並除了恐懼的自我成知之外,還複合了憂傷與憤怒的負面情絡,共有「怫、忌」。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語言學
人文學 > 中國文學
参考文献
  1. 中央研究院漢籍電子文獻《上古漢語語料庫》,不另注出處。
  2. 東漢許慎(1982)。說文解字。臺北市:華世。
  3. 東漢許慎、清段玉裁注(1999)。新添古音說文解字。臺北:洪葉文化。
  4. K.T斯托曼、安宗升譯(1987)。情緒心理學。臺北:五洲出版社。
  5. 于正安(2002)。《荀子》心理動詞研究。黔南民族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2(3)
  6. 文雅麗(2007)。博士論文(博士論文)。北京語言大學對外漢語研究中心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專業。
  7. 王紅廠(2004)。近十年來心理動詞研究綜述。青海師專學報,2004(3)
  8. 王琪(2009)。碩士論文(碩士論文)。延邊大學漢語言文化學院。
  9. 呂叔湘(1987)。句型與動詞。北京:語文出版社。
  10. 李昱穎(2010)。博士論文(博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中文所。
  11. 孟蓬生(2001)。上古漢語同源詞音義關係研究。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
  12. 袁之琦、游恒山編譯(1986)。心理學名詞辭典。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13. 馬建忠(1983)。馬氏文通。北京:商務印書館。
  14. 高紅梅(2010)。碩士論文(碩士論文)。河北大學發展與教育心理學研究所。
  15. 陳平(2012)。博士論文(博士論文)。福建師範大學。
  16. 陸宗達、王寧(1983)。訓詁方法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17. 陸善采(1993)。實用漢語語義學。上海:學林出版社。
  18. 馮觀富(2005)。情緒心理學。臺北:心理出版社。
  19. 黃易青(2007)。上古漢語同源詞義系統研究。香港:商務印書館。
  20. 楊華(1994)。試論心理狀態動詞及其賓語的類型。漢語學習
  21. 劉青(2002)。《易經》心理動詞語法功能析微。重慶師範學報,2002(2)
  22. 蔣紹愚(2007)。打擊義動詞的語義分析。中國語文,2007(5)
  23. 羅志翔(2002)。碩士論文(碩士論文)。黑龍江大學文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