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歷史與文學敘事中的襧衡

并列篇名

The image of Mi Hung in Historical and Literary Narration

作者

陳恬儀(Tien-I Chen)

关键词

襧衡 ; 擊鼓 ; 罵曹 ; 鸚鵡洲 ; 狂

期刊名称

輔仁國文學報

卷期/出版年月

38期(2014 / 04 / 01)

页次

69 - 89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襧衡為漢末有名的狂生,具有特出才華與充滿傳奇的一生,尤其「擊鼓」以辱曹操一事為後人稱道,其事迫不僅受到文士所頌揚,在民間亦受到高度重視,隨著三國故事的流傳,不但廣泛地呈現在小說、戲曲之中,亦透過各種媒介呈現。然而,在早期史料的記述中,襧衡基本上僅被視為一個狂妄無禮的文人,到了後期,其形象轉為忠義,成為批判奸佞強權的節義文士,本研究探討歷史文獻中的襧衡形象,以及不同時代的文人及民間作品中呈現的襧衡形象,希望觀察襧衡形象如何透過歷史各種敘事而轉化。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語言學
人文學 > 中國文學
参考文献
  1. 王先謙集解:《後漢書集解》,臺北:藝文印書館,1944年,乙卯秋中長沙王氏校刊本景印
  2. 宋李昉。太平御覽。臺北市:新興書局。
  3. 宋洪邁(1996)。容齋隨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4. 宋蘇軾(1981)。東坡志林。北京:中華書局。
  5. 唐歐陽詢(1969)。藝文類聚。臺北市:新興書局。
  6. 梁蕭統選輯、唐李善注釋(1971)。文選。臺北市:正中書局。
  7. 清胡鳳丹輯、清李桂生輯、清何詩海輯、杜昭暉注(2002)。鸚鵡洲小志。武漢市:湖北教育出版社。
  8. 王曉衛(2003)。魏晉的鸚鵡賦與當時文士的英才情結。貴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2(2),48-51。
  9. 何滿子(1994)。孔融非孝之論源自王充。書城,1994(5),36。
  10. 余嘉錫箋疏(1984)。世說新語箋疏。臺北市:華正書局。
  11. 孟祥才(2004)。論禰衡的悲劇人生。齊魯學刊,2004(2),56-58。
  12. 胡耀(2013)。鸚鵡洲地名由來與禰衡關係考辨。武漢文史資料,2013(7),56-60。
  13. 張蓓蓓(2001)。魏晉學術人物新研。臺北市:大安出版社。
  14. 梁保建(2011)。就禰衡的《鸚鵡賦》論鳥類賦之演變。許昌學院學報,30(3),28-30。
  15. 陳橋驛校釋(1999)。水經注校釋。杭州:杭州大學出版社。
  16. 彭春艷(2014)。禰衡《鸚鵡賦》作年新考。語文教學通訊,794(7),85-86。
  17. 黃南珊(2006)。禰衡故事的文化意蘊。江漢大學學報(人文科學版),25(1),93-98。
  18. 黃暉(1990)。論衡校釋。北京:中華書局。
  19. 葛洪(1997)。抱朴子外篇校釋。北京:中華書局。
  20. 劉勰、周振甫注(1984)。文心雕龍。臺北:里仁書局。
  21. 盧弼集解(1981)。三國志集解。臺北縣: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22. 嚴可均輯(1958)。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北京:中華書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