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名+之+動」的結構及語用分析

作者

周國正

关键词

名之動 ; N之V ; 主之謂 ; 溝通效率

期刊名称

輔仁國文學報

卷期/出版年月

39期(2014 / 10 / 01)

页次

1 - 20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古漢語中「民望之」這類本為主謂關餘的「N+V」作主、賓語時往往會轉用「N+之+V」形式作「氏之望之」,一般同意這是由陳述轉為指稱的有標記,形式;但對加「之」後「N」與「V」的語法關係卻存在不同看法,有認為已轉為偏正,亦有認為仍是主謂。本文指出兩種看法各有問題,並從「之」本質為指代詞,「N+之+V」當理解為「N那V」(而非「N的V」)這一事實出發,論証是一種類似漢語「大主語-小主語」關係的雙元套疊結構。而「N+之+V」的語用動因亦非在於提高指別度或可及性,而在於提高溝通效率,避免單純依賴語境。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語言學
人文學 > 中國文學
参考文献
  1. (1989)。《左傳》虛詞研究。北京:商務。
  2. Givon, Talmy(ed.)(1983).Topic Continuity Discourse.Amsterdam:John Benjamins.
  3. Lambrecht, Knud(1994).Information Structure and Sentence Forms.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4. Li, Charles N.,Thomspon, Sandra(1981).Mandarin Chinese-A Functional Reference Grammar.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5. Mirce, Ariel(1990).Accessing Noun-phrase Antecedents.London:Routledge.
  6. Yue、 Anne O(1998).Zhi 之in Pre-Qin Chinese.T'oung Pao,84(4-5),239-292.
  7. 王力(1989)。漢語語法史。北京:商務。
  8. 王力編。古代漢語。北京:中華。
  9. 朱德熙(1983)。自指和轉指。方言,1983(1),16-31。
  10. 呂叔湘(1982)。中國文法要(田各)。北京:商務。
  11. 呂叔湘編、王海棻編(1986)。馬氏文通讀本。上海:上海教育。
  12. 宋紹年(1998)。古代漢語謂詞性成份的指稱化與名詞化。古漢語語法論集─第二屆國際古漢語語法研討會論文選編,北京:
  13. 沈家煊、完權(2009)。也談「之字結構」和「之」字的功能。語言研究,29(2),1-12。
  14. 周國正(1995)。漢字形符在傳意過程的作用。中國文化研究所學報,新4,257-267。
  15. 姚振武(1995)。現代漢語的N 的V 和古代漢語的N 之V。語文研究,1995(2),1-9。
  16. 姚振武(1995)。現代漢語的N 的V 和古代漢語的N 之V。語文研究,1995(3),26-29。
  17. 洪波(2008)。周秦漢語「之s」的可及性及相關問題。中國語文,2008(4),304-316。
  18. 張世祿(1959)。古漢語裏的偏正化主謂結構。語文教學,1959(11),33-36。
  19. 張雁(2001)。從《呂氏春秋》看上古漢語的主.之.謂結構。語言學論叢,北京:
  20. 劉宗川、劉子瑜。「名.之.動/形」結構再探討。語言學論叢,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