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辯孟子不言利

作者

譚立忠

关键词

孟子 ; 義 ; 利 ; 義利之辯 ; 以利為本

期刊名称

輔仁國文學報

卷期/出版年月

40期(2015 / 04 / 01)

页次

1 - 16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關於儒家對「利」字的看法,〈論語〉中含有諸多反說。如〈里仁〉有言:「放於利而行,多怨」、「君子心懷仁德,小人心懷家鄉;君子心懷法制,小人心懷實利」、「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等,皆與仁義背道而馳。但我們又該如何看待諸如〈述而〉:「富而可求也,雖執鞭之士,吾亦為之」、〈堯曰〉:「因民所利而利之,斯不亦惠而不費」、〈子路〉:「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等的正面詮釋?筆者認為,藉由重新分析孟子對「利」的看法,可以從中尋覓新的理解途徑,進一步完善儒家看待「利」的立場,故特撰此文就教於方家。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語言學
人文學 > 中國文學
参考文献
  1. 段凌辰:〈孟子之辯論術〉 ,收錄於《國立中山大學語言歷史研究所週刊》,1929 年12 月18,第8集,第8期
  2. 宋朱熹(1985)。四書集註。臺北:文津出版社。
  3. 宋程頤(1990)。易程傳。臺北:文津出版社。
  4. 清焦循、沈文倬點校(1988)。孟子正義。臺北:文津出版社。
  5. 文心工作室(2005)。中文經典100句.孟子。臺北:商周出版。
  6. 王邦雄、曾昭旭、楊祖漢(1983)。孟子義理疏解。臺北:鵝湖月刊雜誌社。
  7. 王恩洋(1975)。孟子疏義。臺北:新文豐出版有限公司。
  8. 何曉明(1997)。亞聖思辨錄─孟子與中國文化。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
  9. 陳鼓應(2011)。莊子今註今譯。臺北:台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
  10. 傅佩榮(2005)。解讀易經。臺北:立緒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11. 黃俊傑(1991)。孟子學思想史論(一)。臺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12. 葉繼業(1993)。孟子思想研究。臺北:黎明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13. 駱建人(1988)。孟子學說體系探頤賾。臺北:文津出版社。
  14. 譚宇權(1995)。孟子學術思想評論。臺北:文津出版社。
  15. 譚家哲(2010)。孟子平解。臺北:唐山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