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蘇軾〈洞庭春色中山松醪二賦〉墨蹟合卷析評

作者

孫永忠

关键词

洞庭春色 ; 中山松醪 ; 書法文獻 ; 蘇軾

期刊名称

輔仁國文學報

卷期/出版年月

40期(2015 / 04 / 01)

页次

67 - 91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書法創作與其他藝術一樣,有其不可逆性與即時性,但對情感的抒發卻具有一定功能。一件優秀的書法作品完成,必須要許多條件配合,主要是作者、文本及書藝。如果要說得更精準,「作者」應包括書家與文本作者。書家若能與文本作者同情共感,便能悠遊於文本之神氣情韻,結合書藝功力,可以創發神逸之作。蘇軾〈洞庭春色中山松膠二賦〉墨蹟合卷,即符合上述條件,人、文、書三者絕配。然前人論述或偏賦文,或重書藝,均有不足之處。筆者擬結合人、文、書三項條件,分析其間精深微妙之關係,體察東坡當年在襄邑雨中所要傳遞的信息。以為〈洞庭春色中山松膠二賦〉墨蹟合卷,充分體現了東坡寵辱皆忘、超然物外的精神狀態,值得後世尊仰。亦期本文能對書法藝術、賦學研究提供一點心力。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語言學
人文學 > 中國文學
参考文献
  1. (1967)。四川通志。臺北:華文書局。
  2. (1999)。全唐詩。北京:中華書局。
  3. (2005)。蘇軾全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4. (2002)。續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5. (1984)。歷代書法論文選。臺北:華正書局。
  6. (2005)。蘇軾全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7. (2005)。蘇軾全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8. (2005)。蘇軾全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9. (1991)。三希堂法帖卷2。臺北市:漢鼐文化。
  10. (1999)。全唐詩。北京:中華書局。
  11. (1999)。洞庭春色賦、中山松醪賦。吉林:吉林文史出版社。
  12. (2005)。蘇軾全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3. (2002)。續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4. 元祝堯。古賦辨體。臺北:臺灣商務。
  15. 宋胡仔(1978)。苕溪漁隱叢話.前集。臺北:長安出版社。
  16. 宋葉寘(2010)。愛日摘叢鈔。北京:中華書局。
  17. 宋韓彥直(1966)。橘錄。臺北:藝文印書館。
  18. 明王世貞(1976)。弇州山人四部稿。臺北:偉文。
  19. 明朱棣(1984)。金剛經集註。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 清張璐(1995)。千金方衍義。北京:中國中醫藥。
  21. 清劉熙載(1978)。藝概。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2. 文師華(1997)。論蘇軾的書法美學理論。南昌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8(4),94-101。
  23. 王鑑清(1967)。巴縣志。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24. 李燕新(2011)。東坡詞賦研究─兼論蘇過辭賦。新北市:花木蘭文化出版社。
  25. 林語堂(1988)。蘇東坡傳。臺北:遠景出版社。
  26. 胡海帆(2006)。東坡蘇公帖碑研究。故宮博物院院刊,2006(4),64-85+157。
  27. 郎曄(1979)。經進東坡文集事略。臺北市:臺灣商務。
  28. 孫民(1995)。東坡賦譯注。成都:巴蜀書局。
  29. 徐復觀(1996)。中國藝術精神。臺北:學生書局。
  30. 郭慶藩(1983)。莊子集釋。臺北:漢京文化。
  31. 越仁珪(2000)。論宋六家詞。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
  32. 楊勝寬(2012)。再論蘇軾賦體散文。樂山師範學院學報,27(10),5-10。
  33. 劉春(2012)。論書法創作主體與文字內容的互動關係。江蘇經貿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2(3),31-35。
  34. 蔣高軍(2007)。多樣的書風坎坷的人生─試談蘇軾書法風格的演變與人生境遇。美與時代,53-54。
  35. 蘇轍。欒城三集。臺北:臺灣商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