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出入於兩種怒氣之間--論王鼎鈞《怒目少年》內容義蘊

并列篇名

Discrepancy between Two Types of Anger - Discuss on Wang DingJun's "The Angry Youth" Content Meaning

作者

佘佳燕(Chia-En Shoi)

关键词

王鼎鈞 ; 怒目少年 ; 回憶錄 ; 戰爭 ; 人性 ; Wang DingJun ; The Angry Youth ; Memoir ; War ; Human Nature

期刊名称

輔仁國文學報

卷期/出版年月

41期(2015 / 10 / 01)

页次

155 - 177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本文嘗試從書名,探討何以王鼎鈞第二部回憶錄命名稱為《怒目少年》?有何內容義蘊?這部回憶錄的時間,主要落在抗戰時期,挑起戰火的日軍,自然是最顯而易見的發怒對象。然而,王鼎鈞曾明白指出,中國人蓄怒待發,出氣的對象有變化,先對外國,後對本國。出入於兩種怒氣,構成《怒目少年》這本書的內容。究竟王鼎鈞所指為何?反映出怎樣的內容義蘊?欲回答這個問題,我們透過文本,分析作者發怒涵蓋哪些對象?如何描寫?並且探究使其憤怒的理由,最後作一小結。

英文摘要

The present essay attempts from the title, to explore the content meaning and the reason why Wang DingJun named his second memoir as "The Angry Youth". The time period of this memoir falls mainly during the sino-japanese war, obviously the Japanese army as the war provocateur is the most anger object. However, Wang DingJun clearly pointed out that people's anger was first against the foreigner but then transfer into their own country. The discrepancy between these two types of anger constitutes the main content of this book. Actually what is Wang referring to? What content meaning has been reflected? To answer these questions, we analyze through the text to find out who are the objects of such anger and how the author describe on it. Then to be able to explore and conclude the reason of such anger.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語言學
人文學 > 中國文學
参考文献
  1. 黃雅莉(2011)。戰爭視域中的困境、堅守與突破─王鼎鈞關山奪路中人性義蘊的展現和其「存史」、「詳史」的價值。臺灣文學研究學報,13,169-215。
    連結:
  2. 黃雅莉(2013)。在波詭雲譎的歷史中叩問人性─評王鼎鈞的文學江湖。中央大學人文學報,53,139-146。
    連結:
  3. 陳宛茜採訪:〈臺北─纽約越洋採訪 87歲王鼎鈞:只有寫才覺得活著〉,《聯合報》2012年2月24日
  4. 林欣誼專訪:〈文學江湖壓陣 王鼎鈞回憶錄四部曲完工〉,《中國時報》2009年3月15日,開卷版
  5. 李瑞騰:〈以人性尊嚴為中心〉,《聯合報》1995年9月21日42版
  6. 大衛.李文斯頓.史密斯、馮偉譯(2012)。非人:為何我們會貶低、奴役、傷害他人。重慶:重慶出版社。
  7. 中國平南縣委黨史辦公室編(2010)。平南抗戰。南寧:廣西人民出版社。
  8. 王鼎鈞(2011)。葡萄熟了。臺北:九歌出版社。
  9. 王鼎鈞(2005)。關山奪路。臺北:爾雅出版社。
  10. 王鼎鈞(2005)。怒目少年。臺北:爾雅出版社。
  11. 王鼎鈞(2003)。碎琉璃。臺北:爾雅出版社。
  12. 王鼎鈞(2009)。文學江湖。臺北:爾雅出版社。
  13. 王鼎鈞(2003)。山裏山外。臺北:爾雅出版社。
  14. 加達默爾、洪漢鼎譯(1993)。真理與方法。臺北:時報文化。
  15. 本多勝一、劉春明譯校、包容譯校、吳德利譯校(2001)。南京大屠殺始末採訪錄。太原:北岳文藝出版社。
  16. 全國政協文史資料委員會編(2006)。文史資料存稿選編精選.抗日戰爭寫真。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
  17. 安.蘭德、焦曉菊譯(2007)。自私的美德。臺北:左岸文化。
  18. 李金榮(2005)。烽火歲月:重慶大轟炸。重慶:重慶出版社。
  19. 帕瑪、嚴平譯(1992)。詮釋學。臺北:桂冠出版社。
  20. 松本重治、曾振威譯、沈中琦譯(2005)。上海時代。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
  21. 近代中國社編(1982)。鐵證如山:日本侵華罪惡實錄。臺北:中國近代雜誌社。
  22. 星徹、葉世純譯(2005)。日本老兵懺悔錄。寧夏:寧夏人民出版社。
  23. 洪漢鼎(2010)。當代西方哲學兩大思潮。北京:商務印書館。
  24. 洪漢鼎(2008)。當代哲學詮釋學導論。臺北:五南出版社。
  25. 唐德剛(2014)。民國抗戰史:烽火八年。臺北:遠流出版社。
  26. 高華(2011)。讀王鼎鈞的文學江湖:冷戰年代一位讀書人的困窘和堅守。思想,18,315-332。
  27. 張春榮編選(2013)。王鼎鈞。台南:台灣文學館。
  28. 張瑞德(1993)。抗戰時期的國軍人事。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29. 曹世耘(2011)。集體記憶的異變─論王鼎鈞關山奪路的時空重構。雲漢學刊,23,62-79。
  30. 笠原十九司、李廣廉譯(2005)。難民區百日。南京: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
  31. 陳在俊(1989)。豈止南京大屠殺─日軍在長江三角洲的暴行。中外雜誌,45(1),27-35。
  32. 湯美如編、章開沅編譯(1995)。南京:一九三七年十一月至一九三八年五月。香港:三聯出版。
  33. 黃雅莉(2012)。穿越人性競技場的堅守─從王鼎鈞文學江湖探析作家的創作心史(上)。海南師範大學學報,2012(2),73-92。
  34. 黃雅莉(2012)。穿越人性競技場的堅守─從王鼎鈞文學江湖探析作家的創作心史(下)。海南師範大學學報,2012(4),87-99。
  35. 詹悟(1998)。血淚少年─王鼎鈞的回憶錄怒目少年。書評,37,15-18。
  36. 潘德榮(2004)。伽達默爾的哲學遺產。二十一世紀雙月刊,70,65-68。
  37. 蘇珊.桑塔格、陳耀成譯(2004)。旁觀他人之痛苦。臺北:麥田出版社。
被引用次数
  1. 佘佳燕(2020)。「我仍然不能忘記我的完整」-論王鼎鈞鄉愁散文中的斷裂意象。東華漢學,31,143-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