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論方以智「通機」、「質測」與《通雅》、《物理小識》之關係

并列篇名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Fang Yi-Zhi's Two Methods of Observation- Tong Ji And Zhi Ce, and His Works-Tong Ya and Wu Li Hsiao Shi

作者

洪明玄(Ming-Hsuan Hong)

关键词

方以智 ; 《通雅》 ; 通幾 ; 質測 ; 《物理小識》 ; Fang Yi-zhi ; Tong Ya ; Tong Ji ; Zhi Ce ; Wu Li Hsiao Shi

期刊名称

輔仁國文學報

卷期/出版年月

41期(2015 / 10 / 01)

页次

35 - 63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方以智作為一名融貫中西的學者,其科學性著作《通雅》與《物理小識》中,提出了涵蓋古今中外的兩個研究方法--「通幾」與「質測」,認為學術研究不能脫離此二準則,進而提出「質測即藏通幾」、「通幾護質測之窮」之語,以明二者之不可偏廢,並從觀察事物變動的規律處解「通幾」,於考察事物變動的過程釋「質測」。然其「質測」為西方學術所啟發,並以為西方「通幾」之不足,故要融通二者。而《通雅》書中屢見「詳考〈質測〉」之語,亦可知方以智當有〈質測〉之作。考《物理小識》內容,即通過實際觀測所成,乃質測之學的代表作,亦與《通雅》之語「質測」相符。《物理小識》本收錄在《通雅》之後,所以單行,乃其子方中通摘出。質測既與《物理小識》密不可分,則「通幾」當有相應之作,則其實踐的代表當是《通雅》。

英文摘要

Fang Yi-zhi proposed two methods of observation--Tong Ji and Zhi Ce, in one of his most famous books--Tong Ya. In his opinion, Tong Ji and Zhi Ce have the same level of importance. Tong Ji is for observing the pattern of change, which is more based on the philosophy of the observation itself; while Zhi Ce focuses on the process of the changes that were inspected. The author advocates combining the benefits ofthese two methods. In Wu Li Hsiao Shi, another one of his most well-known works, he puts forth that knowledge should be found through evidence and proof. Wu Li Hsiao Shi was originally a part of Tong Ya, and were later published independently by the author's son. The representative work of Zhi Ce is Wu Li Hsiao Shi; therefore, Tong Ya would be the representative work of Tong Ji.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語言學
人文學 > 中國文學
参考文献
  1. (2002)。續修四庫全書。上海市:上海古籍出版社。
  2. (1988)。船山全書。長沙市:嶽麓書院。
  3. (1955)。十三經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
  4. 明方孔炤、明方以智編(1983)。周易時論合編圖象幾表。臺北市:文鏡出版社。
  5. 明方以智(1968)。物理小識。臺北市:商務印書館。
  6. 明方以智(2014)。青原愚者智襌師語錄。北京市:華夏出版社。
  7. 明方以智(2011)。藥地炮庄。北京市:華夏出版社。
  8. 明方以智編、張永義校注(2012)。青原志略。北京市:華夏出版社。
  9. 明方以智、侯外廬編(1988)。方以智全書。上海市:上海古籍出版社。
  10. 清永瑢(1983)。四庫全書總目提要。臺北市:商務印書館。
  11.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輯校(1966)。明實錄。臺北市: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12. 石云里(2006)。天步真原的神秘序文。廣西民族學院學報,2006(1),23-26。
  13. 何佑森(2009)。清代學術思潮─何佑森先生學術論文集,臺北市:
  14. 杜澤遜(2001)。文獻學概要。北京市:中華書局。
  15. 林慶彰(1986)。明代考據學研究。臺北市:臺灣學生書局。
  16. 侯外廬編(1960)。中國思想通史。北京市:人民出版社。
  17. 袁津琥(2004)。試論通雅命名之由及其在雅學史上的地位。古籍整理研究學刊,4,64-68。
  18. 張世亮(2013)。方以智「質測」與「通幾」之學研究述評─一種方法論的視角。河南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4),34-37。
  19. 張永堂(1985)。方孔炤周易時論合編一書的主要思想。國立成功大學歷史學報,179-225。
  20. 郭金彬、黃長平(2010)。論「寓通幾於質測」─方以智的科學思想。貴州社會科學,2010(1),31-37。
  21. 葛榮晉編(1994)。中國實學思想史。北京市:首都師範大學出版社。
  22. 劉元青(2011)。「質測及藏通幾」說申論─兼論方以智的中西文化觀。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6),27-31。
  23. 劉君燦(1988)。方以智。臺北市:東大圖書公司。
  24. 劉葉秋(1980)。類書簡說。上海市:上海古籍出版社。
  25. 蔣國保(2009)。方以智與明清哲學。合肥市:黃山書社。
  26. 鄭萬耕(2001)。論「質測」與「通幾」之學的本意。哲學研究,7,35-40。
  27. 關增建(1995)。方以智「通幾」與「質測」管窺。鄭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5(1),11-14。
  28. 顧之川(1989)。通雅成書年代考。延安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89(2),83-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