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
論唐五代的自敘散文
|
并列篇名
|
On the Self-narrative Prose in Tang and Five Dynasties
|
作者
|
黃自鴻(Wong Chi-Hung)
|
关键词
|
唐五代 ; 自敘散文 ; 自我意識 ; 虛實 ; 傳主 ; Tang and Five Dynasties ; self-narrative prose ; self-consciousness ; fictional and real ; biographees
|
期刊名称
|
輔仁國文學報
|
卷期/出版年月
|
44期(2017 / 04 / 01)
|
页次
|
261
-
291
|
内容语文
|
繁體中文
|
中文摘要
|
在唐五代各種散文中,自敘散文創作並未得到足夠關注。承襲前代餘緒,從現存文獻,我們可以發現唐人對前人創作的繼承,各種與自敘有關的文本類型均有可觀發展。本文嘗試延伸目前自我書寫的研究,討論唐五代的自敘文學,指出自敘散文的解讀手法,以及說明這些作品表現的自我意識。
|
英文摘要
|
When talking about the genres of prose during Tang and Five Dynasties, it is deemed that the self-narrative prose has never been under spotlight. Based on the prior literature, we can discover there has been progressive development of self-narrative prose by the Tang literati. This paper attempts to extend the current research on the self-narration, discuss the self-narrative literature during Tang and Five Dynasties, at the same time, try to point out another way of interpretation, and lastly, to put forward the explanation of the self-consciousness in the works.
|
主题分类
|
人文學 >
語言學
人文學 >
中國文學
|
参考文献
|
-
曲景毅(2012)。「文章四友」新論:以李嶠、崔融之應用文書寫為探討中心。師大學報,57(2),29-58。
連結:
-
黃自鴻(2014)。重組杜甫的面孔:從現代傳記到「心史」的回溯式閱讀。國文學報,55,67-97。
連結:
-
清.董誥等編:《欽定全唐文》,嘉慶十九年揚州全唐文局刻本
-
五代.孫光憲:《北夢瑣言》,光緒二十五年雲自在龕刻本
-
唐.陸龜蒙:《唐甫里先生文集》,景江南圖書館藏黃蕘圃校本
-
唐.道宣:《續高僧傳》,光緒十六年江北刻經處
-
清.陸心源輯:《唐文拾遺》,光緒十四年陸心源刻潛園總集本
-
五代劉昫(1975)。舊唐書。北京:中華書局。
-
宋歐陽修、宋徐無黨註(1974)。新五代史。北京:中華書局。
-
明吳納、明徐師曾、于北山校點、羅根澤校點(1962)。文章辨體序說.文體明辨序說。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
-
唐魏徵(1973)。隋書。北京:中華書局。
-
晉陶潛、龔斌校箋(1996)。陶淵明集校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
梁慧皎、湯用彤校注、湯一玄整理(1992)。高僧傳。北京:中華書局。
-
清嚴可均校輯(1958)。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北京:中華書局。
-
漢司馬遷(1959)。史記。北京:中華書局。
-
Gadamer, Hans-Georg,Weinsheimer, Joel(trans.),Marshall, Donald G.(trans.)(2006).Truth and Method.New York:Continuum.
-
Lejeune, Philippe(ed.),Eakin, Paul John(ed.),Leary, Katherine(trans.)(1989).On Autobiography.Minneapolis: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
-
Shelston, Alan(1977).Biography.London:Methuen.
-
Wright, Arthur F.(ed.),Twitchett, Denis(ed.)(1962).Confucian Personalities.Stanford: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
Wu, Pei-yi(1990).The Confucian's Progress: Autobiographical Writings in Traditional China.Princeton: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
一海知義、彭佳紅譯(2008)。陶淵明.陸放翁.河上肇。北京:中華書局。
-
川合康三、蔡毅譯(1999)。中國的自傳文學。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
-
孔繁(1987)。魏晉玄學和文學。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
毛文芳(2008)。圖成行樂:明清文人畫像題詠析論。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
史素昭(2009)。唐代自傳論略。湖南師範大學社會科學學報,38(4),103-106。
-
史素昭(2009)。唐代傳記文學研究。長沙:岳麓書社。
-
朱文華(1993)。傳記通論。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
-
伽達默爾、洪漢鼎譯(1999)。真理與方法─哲學詮釋學的基本特徵。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
-
李秀敏(2013)。唐代自撰墓誌銘略論。文藝評論,2013(4),105-108。
-
杜聯喆輯(1977)。明人自傳文鈔。臺北:藝文印書館。
-
周艷菊(2013)。宋人對「漫家」元結的精神體認與宋人的吏隱。齊齊哈爾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3(4),77-80。
-
胡可先(2013)。文學自傳與文學家傳:新出土唐代墓誌文體的家族因素。浙江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43(5),122-137。
-
孫述圻(1992)。六朝思想史。南京:南京出版社。
-
勒熱納、楊國政譯(2001)。自傳契約。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
曹仕邦(1999)。中國佛教史學史:東晉至五代。臺北:法鼓文化出版社。
-
梁慶標(2009)。對話與自我意識:巴赫金的自傳觀。浙江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5),51-56。
-
梁慶標(2010)。自我意識與身分:自傳研究的新視角。寧夏社會科學,2010(1),156-159。
-
莊蕙綺(2004)。博士論文(博士論文)。臺北,國立政治大學。
-
郭登峯編(1965)。歷代自敘傳文鈔。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
陳軍(2012)。劉知幾《史通》的自敘傳理論研究。電影評介,2012(11),105-106+112。
-
陳蘭村編(1999)。中國傳記文學發展史。北京:語文出版社。
-
陸揚(2013)。論馮道的生涯─兼談中古晚期政治文化中的邊緣與核心。唐研究,19,287-329。
-
黃清發(2006)。論唐人自撰墓誌及其本質特徵。唐代文學研究,2006(11),141-148。
-
黃震(2006)。略論唐人自撰墓誌。長江學術,2006(1),163-167。
-
黃麗容(2006)。元次山散文及創作理論:唐代古文運動先驅者文學理念新探。臺北:秀威資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楊正潤(2009)。現代傳記學。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
-
鄒文榮(2014)。析唐代元結的獨特精神及當代意義。金陵科技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8(1),30-34。
-
雷陳生(2011)。李白自我意識的結構層面及其成因。洛陽理工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4),21-24。
-
廖卓成(2012)。梁啟超的傳記學.自傳文研究。新北:花木蘭文化出版社。
-
褚斌杰(1984)。中國古代文體概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
趙白生(2003)。傳記文學理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
劉喬(2012)。碩士論文(碩士論文)。重慶,重慶師範大學。
-
潘珊(2012)。從無名到知名─論《無名印度人自傳》。東方作家傳記文學研究,北京:
-
盧盛江(1994)。魏晉玄學與文學思想。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
-
賴特編、中央研究院中美人文社會科學合作委員會譯(1973)。中國歷史人物論集。臺北:中山學術文化基金董事會。
-
謝佩芬(2012)。自我觀照的影像─宋代自贊文研究。新國學,2012(9),104-160。
-
謝爾斯頓、李文輝譯、尚偉譯(1993)。傳記。北京:崑崙出版社。
|
被引用次数
|
-
黃自鴻(2020)。為生者而創造:唐宋墓誌銘文體特徵一隅。東華漢學,32,183-2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