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性與命:焦循、阮元的人性論述

并列篇名

A study on Jiao Xun's and Ruan Yuan's Theory of Human Nature

作者

王慧茹(Wang Hui-Ju)

关键词

性 ; 命 ; 焦循 ; 阮元 ; 戴震 ; Human Nature ; life ; Jiao Xun ; Ruan Yuan ; Dai Zhen

期刊名称

輔仁國文學報

卷期/出版年月

47期(2018 / 10 / 01)

页次

51 - 88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本文試圖透過焦循、阮元於「性、命」論題的論述,指出二人於戴震人性論的吸收、繼承與轉化。概括來說,三人皆站在自然人性論立場,重視氣質感官之性,焦循強調性命雖各有限制,但通過在上位者造命承擔,民人亦可逐步完就仁義禮智的道德實踐;阮元則將「性命」連說,言節性修身,居敬勤禮,盼在上位者以威儀教民習禮,使君子、小人各自安固於社會位序,俾便保定性命。嚴格來看,不論是焦循於戴震性命說的發揚、或阮元理論土的侷限困滯,皆不脫清儒務實絀虛的思索,其所指出的「性、命」訓釋,亦可謂有其殊見。焦循談「命分於道,性形於一」、「遂生如命,司命進命」,係為建構個人的「一貫」哲學;阮元以「祈命節性,性命相並」、「禮義彌性,保定性命」,則是試圖透過論題轉化,將之改為文化生活教養。性命論題,從個人的主體確立,轉向社會不同倫理位階的穩固,是思想的轉化更新,卻也不免造成邏輯層次上的滑轉,不可不察。

英文摘要

Dai Zhen, Jiao Xun and Ruan Yuan all agree on the natural human nature and attach importance to the temperament of the human senses. Although Jiao Xun emphasizes that life has its own limitations, but with the upper class taking responsibility, the people below can gradually complete the moral practice of benevolence, righteousness and ethics. Ruan Yuan hopes that the superiors will rule and teach people using law and ceremonies, so that the good and the bad can be safely placed within social order, so that their lives will be in a safe condition. Jiao Xun talks about "life comes from human nature, the same form of life has its common traits", and it is the "consistent" philosophy of constructing the individual. Ruan Yuan is trying to transform the human nature of the topic into one of cultural and education. The topic of human nature, from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individual to the stability of the different ethical ranks within society, is the transformation and renewal of thought, but it also inevitably leads to a slip at the logical level, and attention must be paid.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語言學
人文學 > 中國文學
参考文献
  1. 蔡家和(2008)。戴震哲學的倫理義涵。鵝湖學誌,41
    連結:
  2. (2004)。新編諸子集成。北京:中華書局。
  3. (2004)。新編諸子集成。北京:中華書局。
  4. 清阮元、鄧經元點校(2006)。揅經室集。北京:中華書局。
  5. 清阮元、鄧經元點校(2006)。揅經室集。北京:中華書局。
  6. 清章太炎、清劉師培、羅志田編校、徐亮工編校(2006)。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7. 清焦循(2001)。里堂道聽錄。江蘇:廣陵書社。
  8. 清焦循、楊家駱編(1977)。雕菰(樓)集。臺北:鼎文書局。
  9. 清戴震(2009)。戴震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0. 漢孔安國傳、唐孔穎達正義(2001)。十三經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
  11. 漢趙岐注、宋孫奭疏(2001)。十三經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
  12. 漢鄭玄箋、唐孔穎達正義(2001)。十三經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
  13. 王慧茹(1997)。焦循「一貫」哲學之建構與證立。臺北:花木蘭文化出版社。
  14. 江日新編(1994)。清代經學國際研討會論文集,臺北:
  15. 牟宗三(1996)。圓善論。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16. 李瑞全(1993)。當代新儒學之哲學開拓。臺北:文津出版社。
  17. 林安梧(2003)。道的錯置─中國政治思想的根本困結。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18. 林安梧(1995)。中國近現代思想觀念史論。臺北:學生書局。
  19. 林玫玲(2007)。先秦哲學的命論思想。臺北:文津出版社。
  20. 林啟屏(2007)。從古典到正典:中國古代儒學意識之形成。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21. 祁龍威(2000)。清乾嘉後期揚州三儒學術發微。揚州大學學報,4(2)
  22. 祈龍威編、林慶彰編(2001)。清代揚州學術研究.上。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23. 唐君毅(1986)。中國哲學原論─導論篇。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24. 張立文(2014)。戴震哲學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
  25. 張麗珠(2006)。清代義理學新貌。臺北:里仁書局。
  26. 陳寧(1999)。中國古代命運觀的現代詮釋。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
  27. 楊祖漢(2016)。康德的「外在自由說」與華人社會的發展─對戴震「以理殺人」之說的解答。哲學與文化,43(3)
  28. 嚴靈峰(1966)。無求備齋論語集成。臺北:藝文印書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