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俳諧體賦作」之次文類觀念發展考述

并列篇名

The development of Bantering Fu's concept of genre

作者

吳儀鳳(Wu Yi-Feng)

关键词

俳諧體賦作 ; 小說類書 ; 笑話書 ; 次文類觀念 ; 俗賦 ; Bantering Fu ; Xiaoshou Leishu ; the concept of genre ; Su-Fu

期刊名称

輔仁中文學報

卷期/出版年月

48期(2019 / 04 / 01)

页次

103 - 132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賦體中包含各種次文類,其中「俳諧體賦作」是賦體中頗值得注意的次文類。有關「俳諧體賦作」賦學界對此一類型作品也有相關研究。不過,對於「俳諧體賦作」的內涵為何?在賦史的發展源流上扮演著什麼樣的角色?前人對於「俳諧體賦作」又提出過什麼樣的說法?目前的論述仍有不足。因此,本文擬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對賦體中的「俳諧體賦作」這個次文類觀念進行相關賦論材料、觀念上的爬梳,並且進一步擴及明代小說類書編選收錄該類型賦作的情況,以此來說明「俳諧體賦作」形成一個重要次文類的時間和其次文類概念的成形過程。本論文從以下四方面提出論述:一、「俳諧體」的考察;二、俳諧體賦作的發展背景;三、賦論中「俳諧體賦作」的論述;四、小說類書和笑話書編纂中呈現的「俳諧體賦作」之次文類觀念。經由以上的論述後,將有助於學界對「俳諧體賦作」這個賦體的次文類有更清楚的認識和了解。

英文摘要

Former scholars have mentioned Bantering Fu in Fu genre, but there are still more issues to be studied. The exact content of Bantering Fu, the position of Bantering Fu in the development of Fu and the statements of Bantering Fu which former scholars have mentioned - these are valuable issues that worth studying. Basic on the achievement of former scholars, this essay studied further on Bantering Fu. Also, this essay explained related issues of Bantering Fu, through the situation of collecting Fu in Xiaoshou Leishu (fiction reference book) in Ming dynasty. The content included: the early development of Bantering Fu; the discussion of Bantering Fu's concept in commentary of Fu; and the concept of Bantering Fu in the compilation of Xiaoshou Leishu or joke books.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語言學
人文學 > 中國文學
参考文献
  1. 伏俊璉(2012)。敦煌俗賦之研究範疇及俗賦在文學史上的意義。政大中文學報,18,35-56。
    連結:
  2. 吳儀鳳(2018)。《山中一夕話》所錄俳諧體賦作之諧謔性探討。人文社會學報,14(3),241-268。
    連結:
  3. 林雅玲(2014)。琳琳琅琅,用世媚俗─晚明合刊本傳奇小說集選編策略探析。高雄師大國文學報,20,1-26。
    連結:
  4. 歐天發(2009)。論俗賦的鋪敘型態。嘉南學報.人文類,35,467-481。
    連結:
  5. (1988).北京圖書館古籍珍本叢刊.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
  6. (1985).明清善本小說叢刊.臺北:天一出版社.
  7. (五代)劉昀(1975).舊唐書.北京:中華書局.
  8. (宋)洪邁(1981).容齋隨筆.臺北:大立出版社.
  9. (宋)范成大(1975).范石湖集.臺北:河洛圖書出版社.
  10. (宋)陸游(1979).老學庵筆記.北京:中華書局.
  11. (宋)歐陽修(1975).新唐書.北京:中華書局.
  12. (周)左丘明,(三國吳)韋昭(注)(1983).國語注.臺北: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13. (周)左丘明,(晉)杜預(注),(唐)孔穎達(正義)(1989).春秋左傳正義.臺北:藍燈出版社.
  14. (明)赤心子(編輯),(明)吳敬所(編輯),俞為民(點校)(1994).繡谷春容(含國色天香).江蘇:江蘇古籍出版社.
  15. (南朝宋)劉義慶,徐震堮(校箋)(1985).世說新語校箋.臺北:文史哲出版社.
  16. (南朝梁)劉勰,范文瀾(注)(1958).文心雕龍.臺北:臺灣開明書局.
  17. (唐)李延壽(1980).北史.臺北:鼎文書局.
  18. (唐)杜甫,(清)仇兆鱉(注)(1980).杜詩詳注.臺北:里仁書局出版社.
  19. (唐)房玄齡,(唐)褚遂良,(唐)許敬宗,(唐)令狐德棻(1980).新校本晉書.臺北:鼎文書局.
  20. (唐)魏徵(1997).隋書.北京:中華書局.
  21. (清)浦銑,何新文(校證),路成文(校證)(2007).歷代賦話校證(附復小齋賦話).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2. (清)硯雲居士(編纂)(1980).滑稽文集.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
  23. (清)雷瑨(編)(1979).古今滑稽文選.臺北:廣文書局.
  24. (清)嚴可均(編),陳延嘉(點校主編),王同策(點校主編),左振坤(點校主編)(1997).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
  25. (漢)司馬遷,(南朝宋)裴駰(集解),(唐)司馬貞(索隱),(唐)張守節(正義)(1993).新校本史記三家注.臺北:鼎文書局.
  26. (漢)班固,顏師古(集注)(1991).漢書集注.臺北:鼎文書局.
  27. 中國古典文學研究會(編)(1988).文心雕龍綜論.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28. 王毅(2003)。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
  29. 四庫全書存目叢書編纂委員會(編)(1995).四庫全書存目叢書.濟南:齊魯書社.
  30. 四庫全書存目叢書編纂委員會(編)(1995).四庫全書存目叢書.濟南:齊魯書社.
  31. 伏俊璉(2008).俗賦研究.北京:中華書局.
  32. 任半塘(2006).唐戲弄.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33. 向志柱(2008).胡文煥「胡氏粹編」研究.北京市:中華書局.
  34. 何沛雄(編)(1986).賦話六種.香港:三聯書店.
  35. 林雅玲(2012)。《國色天香》、《萬錦情林》合刊本傳奇類書化現象研究。中國學術年刊,34,165-196。
  36. 侯淑娟(1996)。《山中一夕話》初探。東吳中文研究集刊,3,59-79。
  37. 紀祝華(2010)。政治大學國文教學專班。
  38. 馬麗婭(2003)。試論漢魏六朝以後俗賦的傳承。淮海工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1(4),16-18。
  39. 張玉茹(2009)。敦煌俗賦中的詼諧元素之遞嬗─以醜婦題材為例。東方人文學誌,8(2),23-44。
  40. 張鴻勛(2010)。探尋俗賦的流變遺踪─簡論敦煌俗賦與後世文學。南京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61-69。
  41. 張鴻勛(1993).敦煌話本詞文俗賦導論.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
  42. 許俊雅(編),吳福助(編)(2006).全臺賦.臺南市:國家臺灣文學館籌備處.
  43. 陳良運(編)(2002).中國歷代賦學曲學論著選.南昌市:百花洲文藝出版社.
  44. 曾永義(2003).俗文學概論.臺北: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
  45. 楊明璋(2011).敦煌文學與中國古代的諧讔傳統.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
  46. 楊馥菱(2003)。「俗賦」的名稱、淵源與形成。應用語文學報,2003(5),197-211。
  47. 睢駿(2011).王芑孫研究.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48. 劉天振(2006).明代通俗類書研究.濟南:齊魯書社.
  49. 歐天發(2009)。戲曲中俗賦之型態述論。國文學報,9,99-133。
  50. 盧斯飛(編),楊東甫(編)(1994).中國幽默文學史話.南寧市:廣西教育出版社.
  51. 謝謙(2003)。北宋的通俗滑稽詞。中國俗文化研究,成都:
  52. 簡宗梧(2004)。賦與隱語關係之考察。逢甲人文社會學報,8,33-54。
  53. 簡宗梧(1996)。俗賦與講經變文關係之考察。第三屆國際辭賦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
  54. 顏崑陽(2002)。論「典範模習」在文學史建構上的「漣漪效用」與「鍊接效用」。建構與反思─中國文學史的探索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
  55. 魏子雲(1985)。《開卷一笑》版本問題。書和人,533,4011-4012。
  56. 魏裕銘(2011).中國古代幽默文學史論:先秦至宋.南京市:南京大學出版社.
  57. 羅寧(2009)。《俳諧集》與《諧噱錄》考辨。中國俗文化研究,成都:
  58. 蘇瑞隆(1996)。論魏六朝俳諧滑稽之賦及賦體文的內容與型式。第三屆國際辭賦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