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論〈醒世時新小說石琇全傳〉敘事書寫與宗教詮釋

并列篇名

On the Narrative Writing and Religious Interpretation of Xingshi shixin xiaoshuo shixiu quanchuan

作者

李佩師(Lee Pei-Shih)

关键词

傅蘭雅 ; 清末時新小說 ; 醒世時新小說石琇全傳 ; John Fryer ; Late-Qing New Age Novels ; Xingshi shixin xiaoshuo shixiu quanchuan

期刊名称

輔仁中文學報

卷期/出版年月

49期(2019 / 12 / 01)

页次

201 - 232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晚清傳教士傅蘭雅(John Fryer)於1895年舉辦「時新小說」徵文比賽,其目的為要徵求革除當時中國社會「鴉片、時文(八股文)、纏足」三項弊害的妙法良方,然而隨著傅氏返美,學界一度認為文稿全數散佚,直至2006年柏克萊加州大學東亞圖書館搬遷,文稿始被重新發現,於2011年掃描影印,以「清末時新小說集」之名出版。本文討論之〈醒世時新小說石琇全傳〉,即是其中頗具代表性的作品。在「敘事書寫特色」上,展現章回小說的形式,呈現敘事議論化的傾向等;在「內容思想特徵」上除了圍繞三弊外,亦反映出晚清社會現象和問題;值得留意的是,小說作者在深受民間宗教信仰和封建思想影響的背景下,融合自身對基督信仰的理解及詮釋,進而在文本中提出對救國治弊的解決方法,反映出具時代意義、獨特的敘事書寫與宗教詮釋模式。

英文摘要

In the late Qing Dynasty, John Fryer held the "New Age Novels" fiction competition in 1895, for the purpose to seek a way to remove the three evils of "opium, eight-legged essays, and foot-binding" in Chinese society at that time. However, with Fryer's return to the United States, the academic community once thought that the manuscripts were all dilated until the relocation of the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Berkeley's East Asian Library in 2006. The manuscript was rediscovered and scanned in 2011 and published as "Late-Qing New Age Novels". This paper discusses about "xingshi shixin xiaoshuo shixiu quanchuan" which is a representative work. The writing strategy inherited from Chinese chapters and novels technique. At the same time, the tendency of narrative discussion and examining its connotation, the subject matter not only surrounds the three evils, but also reflects the social phenomenon and problems of the late Qing Dynasty. It is worth noting that the author of the novel, in the context of the influence of folk religious beliefs and feudal thoughts, integrates his own understanding and interpretation of Christian faith, and then proposes solutions to the problem of saving the nation in the text, reflecting the narrative of the era.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語言學
人文學 > 中國文學
参考文献
  1. 蔡惠堯(2006)。晚清深圳地區基督教傳播史論。臺灣師大歷史學報,36,131-152。
    連結:
  2. 黎子鵬(2015)。張佃書《無名小說》(1895)的宗教表述-以其「時調」為重點的分析。漢學研究,33(1),295-318。
    連結:
  3. Chinese Recorder 26.7 July 1895, p.330-331.
  4. 孔范今(1995)。中國近代四部著名小說的生成和價值內涵。文史哲,6,18。
  5. 尤雅姿(2017).中國敘事理論與實際批評.臺北:臺灣學生.
  6. 王本朝(2000).20世紀中國文學與基督教文化.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
  7. 付建舟(2008).小說界革命的興起與發展.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8. 吳淳邦(2008)。新發現的傅蘭雅徵文小說《夢治三癱小說》。第三屆中國小說戲曲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
  9. 吳淳邦(編),李奭學(編),黎子鵬(編)(2018).清代基督宗教小說選注.臺北市:中研院文哲所.
  10. 宋莉華(2012)。19世紀傳教士漢語方言小說述略。文學遺產,2012(4),136-143。
  11. 邢福增(1995).文化適應與中國基督徒.香港:宣道出版社.
  12. 周欣平(編)(2011).清末時新小說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3. 周倩(2014)。河南,河南大學。
  14. 林樂知(編)(1968).萬國公報.臺北:華文出版社.
  15. 門紅麗(2016)。時新小說徵文與晚清小說觀念的轉變。成都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1),80-86。
  16. 姚達兌(2013)。楊味西及其《時新小說》的插圖、結構與主體。江漢學術,32(5),99-104。
  17. 姚達兌(2014)。主體間性和主權想像-作為中國現代小說源頭之一的傅蘭雅時新小說徵文。清華大學學報,2014(29),26-36。
  18. 姚達兌(2018)。傅蘭雅時新小說徵文與江貴恩的小說。華文文學,146,31-38。
  19. 徐志平(2014).明清小說敘事研究.臺北:新文豐出版社.
  20. 張立文(1991).中古近代新學的開展.臺北:東大圖書公司.
  21. 梁蒼泱(2013)。格致散人及其作品考述-管窺傅蘭雅求著時新小說活動。漢語言文學研究,2013(3),44-59。
  22. 許麗芳(2007).章回小說的歷史書寫與想像:以三國演義與水滸傳的敘事為例.臺北市:秀威資訊科技.
  23. 陳大康(2013)。論傅蘭雅之求著時新小說。華東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3,1-14。
  24. 陳才俊(2017)。晚清基督徒知識分子之信仰抉擇與愛國救國思想。宗教學研究,4,209-217。
  25. 陳平原(1990).中國小說敘事模式的轉變.臺北:九大文化.
  26. 陳平原(編),夏小虹(編)(1989).二十世紀中國小說理論資料.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27. 游友基(1999).中國社會小說通史.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
  28. 黃錦珠(1995).晚清時期小說觀念之轉變.臺北:文史哲出版社.
  29. 黃錦珠(1991)。甲午之役與晚清小說界。中國文學研究,5月號,237-254。
  30. 虞卉(2015)。江蘇,揚州大學。
  31. 趙玨(2014)。上海,上海師範大學。
  32. 劉紹麟(2003).香港華人教會之開基: 1842至1860年的香港基督教會史.香港:中國神學研究院.
  33. 劉琦(2012)。晚清新小說之先聲-讀《清末時新小說集》。北莘大學學報,13(3),72-75。
  34. 黎子鵬(2013)。清末時新小說《驅魔傳》中鬼魔的宗教原型與社會意涵。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2013(11),173-189。
  35. 黎子鵬(編)(2015).道德除害傳清末基督徒時新小說選.新北市:橄欖出版社.
  36. 黎子鵬(編注)(2012).晚清基督教敘事文學選粹.新北:橄欖出版有限公司.
  37. 韓南, Patrick,徐俠(譯)(2010).中國近代小說的興起.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38. 譚君強(2008).敘事學導論.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39. 嚴麗萍(2014)。浙江,浙江師範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