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考工記》動詞配價類型考察

并列篇名

A Study of the Valence Types of Verbs in Kao Gong Ji (考工記)

作者

李亞明(Li Ya-Ming);王鴻濱(Wang Hong-Bin);顏陽天(Yan Yang-Tian)

关键词

《考工記》 ; 語法 ; 語義 ; 動詞 ; 配價 ; Kao Gong Ji ; grammar ; semantic ; verb ; valence

期刊名称

輔仁中文學報

卷期/出版年月

50期(2020 / 06 / 01)

页次

1 - 46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本文採用配價語法理論,以詞項為單位,對迄今所見中國最早的手工業技術文獻《考工記》中的動詞進行描寫分析,並以配價為基礎,對《考工記》中的動詞進行分類,歸納各類動詞的語義特徵和配價結構,探討其相互關係,論證語義對語法的制約作用。

英文摘要

Based on the theory of Valence Grammar, this paper classifies and makes a descriptive analysis of the verbs in Kao Gong Ji (考工記), the earliest handicraft technical document in China. This research sums up the semantic features and valence structures of all types of verbs, probes into their collocations, and demonstrates the restrictive effect of semantics on the syntax.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語言學
人文學 > 中國文學
参考文献
  1. 李亞明(2007)。《周禮.考工記》名形動同詞形的語義基礎。淡江中文學報,2007(16)
    連結:
  2. 李亞明(2008)。《周禮.考工記》名量同詞形的語義基礎。中國文化大學中文學報,2008(16)
    連結:
  3. (清)永瑢,(清)紀昀(1965).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北京:中華書局.
  4. (清)阮元(校刻)(1980).十三經注疏.北京:中華書局.
  5. (清)段玉裁(1981).說文解字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6. (清)孫詒讓(2016).周禮正義.北京:中華書局.
  7. 弋丹陽(2005)。陝西師範大學。
  8.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2007).殷周金文集成.北京:中華書局.
  9. 王義丹,劉成(2019)。動詞「食」配價的歷時研究-以《公羊傳》《世說新語》《醒世恒言》為例。開封教育學院學報,2019(11)
  10. 王寧(2009).〈禮記〉動詞的語義分類研究.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
  11. 王寧(2018).上古漢語動詞語義內涵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
  12. 王寧(1996).訓詁學原理.北京:中國國際廣播出版社.
  13. 王鳳陽(1993).古辭辨.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
  14. 皮佳佳(2005)。湖南師範大學。
  15. 何雨玲(2016)。天津師範大學。
  16. 何嘉芳(2010)。雲南大學。
  17. 呂雲生(2009).〈禮記〉動詞的語義分類研究.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
  18. 李永(2008)。上古漢語動詞配價分化的語義基礎和句法機制。古漢語研究,2008(2)
  19. 李自修,潘海鷗(1994).中華文明史.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
  20. 李亞明(2006)。北京師範大學。
  21. 李亞明(2008)。《周禮.考工記》行為詞語系統。人文集刊,2008(6)
  22. 李玲玲(2010)。新疆大學。
  23. 侯雅麗(2009)。山西師範大學。
  24. 威廉.馮.洪堡特,姚小平(譯)(2004).論人類語言結構的差異及其對人類精神發展的影響.北京:商務印書館.
  25. 柳巍(2012)。湖北大學。
  26. 唐志成(2005)。《賢愚經》雙音節動詞配價的確是及其分類。邵陽學院學報,2005(5)
  27. 徐朝華(2003).上古漢語詞彙史.北京:商務印書館.
  28. 殷國光(2003)。《關於「《莊子》動詞配價研究」的若干問題。古漢語研究,2003(4)
  29. 殷國光,華建光(2008)。《莊子》動詞配價研究。中國語文,2008(5)
  30. 海柳文(2004)。《孟子》動詞「為」的配價研究。廣西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5)
  31. 海柳文(2003)。《韓非子》單音節動詞配價研究。語言研究,2003(3)
  32. 袁毓林(2010).漢語配價語法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
  33. 袁毓林(1998).漢語動詞的配價研究.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
  34. 馬毛朋(2001)。《詩經》中動詞「有」的配價語法研究。陝西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1(S1)
  35. 馬建忠(1983).馬氏文通.北京:商務印書館.
  36. 張志毅,張慶雲(2001).詞彙語義學.北京:商務印書館.
  37. 張茂發(2008)。西南大學。
  38. 張瑞芳(2009)。《易經》動詞配價研究。內蒙古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1)
  39. 張嬋娟(2007)。遼寧師範大學。
  40. 曹雪林(2010)。西南大學。
  41. 許敏云(2006)。《史記》雙賓動詞的配價研究。惠州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1)
  42. 郭沬若(1962).郭沬若文集.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
  43. 郭沬若(編),胡厚宣(編輯),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甲骨文合集》編輯工作組(編輯)(1978).甲骨文合集.北京:中華書局.
  44. 陸宗達(2002).訓詁簡論.北京:北京出版社.
  45. 陸宗達(2015).說文解字通論.北京:中華書局.
  46. 章太炎:《國故論衡.語言緣起說》(杭州:浙江圖書館,1919年,《章氏叢書十三種》刊本)。
  47. 章太炎(講授),王寧(主持整理)(2010).章太炎說文解字授課筆記.北京:中華書局.
  48. 喬壯壯(2014)。揚州大學。
  49. 黃侃(述),黃焯(編)(1983).文字聲韻訓詁筆記.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50. 楊天婭(2015)。四川師範大學。
  51. 赫琳(2006)。《詩經》使令動詞配價研究。長江學術,2006(4)
  52. 趙冬梅(2011)。浙江師範大學。
  53. 劉云峰(2007)。《論語》動詞「為」的配價考察。哈爾濱學院學報,2007(2)
  54. 劉文正(2009)。湖南師範大學。
  55. 劉丙麗,劉海濤(2011)。基於語料庫的漢語動詞句法配價歷時研究。語言教學與研究,2011(6)
  56. 劉正中(2011)。廣州大學。
  57. 劉師培(1997).劉師培全集.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
  58. 霍靜(2009)。《搜神記》單音動詞配價分類和結構概述。科教文匯,2009(2)
  59. 龍劍梅(2006)。湖南師範大學。
  60. 顧丹霞(2005)。《周易》動詞配價研究。鹽城師範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