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賢奕編》研究-劉元卿教育方式的多元呈現

并列篇名

The Study of "Xian Yi Bian": Diverse Representation of Liu Yuan-Qing's Pedagogy

DOI

10.29989/ZGWHDXZWXB.200910.0004

作者

李昭鴻(Chao-Hung Lee)

关键词

劉元卿 ; 賢奕編 ; 應諧錄 ; 明代小說 ; 雜俎小說 ; Liu Yuan-Qing ; Xian Yi Bian ; Ying Xie Lu ; Ming Dynasty Classical Short Story ; Za Zu Classical Short Story

期刊名称

中國文化大學中文學報

卷期/出版年月

19期(2009 / 10 / 01)

页次

65 - 90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賢奕編》乃明代雜俎小說之代表,是劉元卿文學成就之展現;《應諧錄》從中別裁出版,適證明劉元卿於寓言創作之貢獻。觀《賢奕編》體例,依其內容分為十六類,附錄〈閒鈔〉上下;視其主旨,是從不同角度詮解「賢」的概念,使能獲得讀者共鳴而見賢思齊。是故劉元卿的思想雖本諸王門學派,《賢奕編》的目次是按照儒家修養之次第安排,亦間及博物、釋道、志怪等故事及名物考證,以擴大是書對庶民階層的影響力,藉此實踐其教育理想。因此,本文雖著眼於探討《賢奕編》在明代小說史上的定位,及劉元卿在文學表現上的成就,書中所反映的思想主張和所呈現的教育方式,亦是本文的研究重點,期能給予《賢奕編》一個公允的歷史評價。

英文摘要

”Xian Yi Bian” represents the Za Zu classical short story in Ming Dynasty and it also manifests Liu Yuan-Qing's literature achievement. ”Ying Xie Lu”, an extract from it, verifies Liu Yuan-Qing's contribution to fable creation. As to the style of ”Xian Yi Bian”, it can be divided into 16 categories according to the content, and there is an appendix of ”Xian Cho” at the end of the book. As to its keynote, it annotates the concept of ”Xian” (賢) from different angle for the purpose of attracting the readers and guiding them to follow the examples. Therefore, though the thought of Liu Yuan-Qing deeply rooted in Wang Yang Ming's Doctrine, the contents of ”Xian Yi Bian” are arranged in accordance with the sequence of Confucianism and the book also includes stories about general knowledge, Buddhism, Taoism and mystery as well as textual research, which expands its influence on the level of plebeian and achieves its pedagogic ideal. All in all, although the present study puts emphasis on discussing the historical position of ”Xian Yi Bian” in Ming novel as well as Liu Yuan-Qing's literature achievement, it also aims at exploring the argument and pedagogy that reflect in this book. We hope to provide ”Xian Yi Bian” with a fair historical evaluation.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人文學綜合
人文學 > 語言學
人文學 > 中國文學
参考文献
  1. 呂妙芬(2001)。明代吉安府的陽明講學活動。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35
    連結:
  2. 呂妙芬撰(2002)。晚明江右陽明學者的地域認同與講學風格。臺大文史哲學報,285-326。
    連結:
  3. 德器第三·失褐不認
  4. 廉淡第二·賣犬資奩
  5. 元脫脫修(1996)。宋史。臺北:藝文印書館。
  6. 宋曾慥撰(1970)。類說。臺北:藝文印書館。
  7. 宋歐陽修撰(1951)。新唐書。臺北:藝文印書館。
  8. 周韓非撰、王先慎集解(1983)。韓非子集解。臺北:藝文印書館。
  9. 明王守仁撰(1967)。王文成公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10. 明林堯俞纂修、明俞汝楫編撰(1983)。禮部志稿。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11. 明馮夢龍輯(1993)。智囊補。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2. 明鄒元標撰(1983)。願學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13. 明劉元卿撰。劉聘君全集,卷2
  14. 明劉元卿撰(1997)。劉聘君全集。臺南:莊嚴出版社。
  15. 明劉元卿撰。劉聘君全集,卷12
  16. 明劉元卿撰、清謝昊監修、陶成編纂(1983)。江西通志。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17. 明劉孔當著、明劉以城編。劉喜聞文集,卷12
  18. 明劉孔當著、明劉以城編。劉喜聞文集。東京:高橋情報。
  19. 後晉劉昫撰(1951)。舊唐書。臺北:藝文印書館。
  20. 唐牛僧孺編、程毅中點校(1989)。玄怪錄。臺北:文史哲出版社。
  21. 唐段成式撰(1980)。西陽雜俎。京都:中文出版社。
  22. 唐劉知幾撰(1965)。史通。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23. 清永瑢撰(1989)。四庫全書總目,卷140子部50。臺北:藝文印書館。
  24. 清張廷玉撰(1976)。明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25. 清黃宗羲著、沈之盈點校(1985)。明儒學案。北京:中華書局。
  26. 清黃宗羲著、沈之盈點校(1985)。明懦學案。北京:中華書局。
  27. 清黃虞稷撰(1983)。千頃堂書目。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28. 漢班固撰、唐顏師古注、清王先謙集解(1996)。漢書補注。臺北:藝文印書館。
  29. 漢趙岐注、宋孫奭疏。孟子注疏,卷13上
  30. 漢趙岐注、宋孫奭疏(1993)。孟子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
  31. 漢劉向編、漢高誘注、宋姚宏校(1851)。戰國策。臺北:藝文印書館。
  32. 仇春霖主編(1994)。中國古代寓言大系。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
  33. 方正耀著(2005)。中國古典小說理論史。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34. 吳禮權撰(1993)。中國筆記小說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35. 呂妙芬撰。晚明江右陽明學者的地域認同與講學風格
  36. 李富軒著、李燕著。中國古代寓言史
  37. 周大璞審訂(1983)。中國歷代寓言小品。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
  38. 胡直。胡子衛齊
  39. 耿定向。權子
  40. 唯薛雅著(2007)。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臺北: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
  41. 張萬鈞主編(1999)。中國寓官庫。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
  42. 曹淑絹著(1988)。晚明性靈小品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
  43. 陳蒲清。中國古代寓言史
  44. 陳蒲清著(1998)。中國古代寓言史。臺北:漢威出版社。
  45. 黃瑞雲選編、凡夫選編、于方選編(2003)。中國古代寓官選。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
  46. 劉元卿。應諧錄
  47. 劉征編注、馬達編注、戴山青編注(1994)。中國寓言大觀。北京:北京出版社。
  48. 劉球。兩溪文集
  49. 蘇軾。東坡志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