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士」與「知識份子」的爭奪-論七○年代三三文學集團與《三三集刊》中「士」之實踐

并列篇名

The Contending between the Oriental and the Occidental Intellectuals-A Discourse on the Achievement of the Ideals to the Intellectuals Mentioned in San San Literary Group and Its Publications

DOI

10.29989/ZGWHDXZWXB.200910.0005

作者

沈芳序(Fang-Xu Shen)

关键词

三三文學集團 ; 三三集刊 ; 士 ; 知識份子 ; 爭奪 ; 正統 ; San San Literary Group ; San San Literary Periodical ; the oriental intellectual ; the occidental intellectual ; contend ; legitimate

期刊名称

中國文化大學中文學報

卷期/出版年月

19期(2009 / 10 / 01)

页次

91 - 106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1977年,在胡蘭成的啟發與朱西甯的帶領下,一群青年學子,發起了《三三集刊》。此文學雜誌除提供一創作園地外,亦帶有深刻的中國傳統儒士色彩,他們之於文學、社會的各式問題討論,亦帶有替精神導師胡蘭成思想再闡發論述的意味。想為中國養三千個士的三三文學集團,曾於集團討論會上,發出「三三每一個人都要作士」之豪語。為什麼在西風東漸的七○年代臺灣,三三人非做「士」不可?這「士」與西方的「知識份子」可有區別?本文將集刊中成員,於「士」的定位,拿來與西方知識份子相關理論做對話,發現了一爭奪現象,到底兩者為何而爭?「士」與「知識份子」所堅持的,又有何差異?皆為本文欲探討之處。

英文摘要

In 1977, with Hu, Lan Cheng and Zhu, His Ning's leading and enlightenment, a group of young intellectuals founded the ”San San Literary Periodical.” The collected papers were filled with traditional oriental intellectual's styles. Besides, various kinds of discourses from literature to social problems were all included. This publication was not only the land for literary creations but also the land for the elaboration of the theory of Hu, Lan Cheng-their spiritual mentor.Once the saying, ”Every one of the San San Literary Group has to be an oriental intellectual.” was brought up in the meeting of San San Literary Group, which intended to become a three-thousand-intellectual literary group.The reasons why all the members of this group in the 70's Taiwan have to be the oriental intellectuals, especially in such an occidentalizing society at that time, and the distinction between the intellectuals in the east and the west are going to be discussed in this article. Furthermore, a contending is found in the comparison between the definitions to the oriental intellectual in the San San Literary Periodical and the theories related to this topic in the west. This article is going to look deep into the conflict and try to find out what the two sides insisted on.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人文學綜合
人文學 > 語言學
人文學 > 中國文學
参考文献
  1. (1978)。三三集刊第+輯 種火行動。臺北:皇冠。
  2. (1977)。三三集刊第八輯 劍門。臺北:皇冠。
  3. (1979)。三三集刊第二十四輯 雲的小孩。臺北:皇冠。
  4. (1978)。三三集刊第九輯 落江前的手勢。臺北:皇冠。
  5. (1977)。三三集刊第十輯 盧笑。臺北:皇冠。
  6. 日月長新花長生
  7. (2000)。「祖師奶奶」的功過。「張愛玲與現代中文文學」國際學術研討會,香港:
  8. (1978)。三三集刊第九輯 落江前的手勢。臺北:皇冠。
  9. 三三群士(1980)。中國站起。臺北:三三書坊。
  10. 三三群士(1980)。三三集刊第二十五輯 鐘鼓三年。臺北:皇冠。
  11. 方娥真(1978)。神州文集第1號 滿座衣冠似雪。臺北:皇冠。
  12. 王昇(1978)。三三集刊第十四輯 女兒家。臺北:皇冠。
  13. 王德威(2007)。王德威精選集。臺北:九歌。
  14. 王德威(1993)。小說中國——晚清到當代的中文小說。臺北:麥田。
  15. 王德威(1988)。眾聲喧嘩之後:三○與八○年代的中國小說。臺北:遠流。
  16. 王德威(1998)。如何現代·怎樣文學?。臺北:麥田。
  17. 王德威、朱天文(1996)。花憶前身。臺北:麥田。
  18. 司掃月。神州文集第6號 細看濤生雲減
  19. 朱天心(1977)。三三集刊第二輯 嶺上雁字。臺北:皇冠。
  20. 朱天心(1980)。三三集刊第二十五輯 鐘鼓三年。臺北:皇冠。
  21. 朱天文(1977)。三三集刊第八輯 劍門。臺北:皇冠。
  22. 朱天文(1979)。三三集刊第二十輯 有女同車。臺北:皇冠。
  23. 朱天文(1996)。花憶前身。臺北:麥田。
  24. 朱西甯(1978)。三三集刊第十四輯女兒家。臺北:皇冠。
  25. 朱西甯(1978)。三三集刊第九輯 落江前的手勢。臺北:皇冠。
  26. 朱西甯(1978)。日月長新花長生。臺北:皇冠。
  27. 朱西甯(1978)。三三集刊第十四輯 女兒家。臺北:皇冠。
  28. 朱西甯(1978)。日月長新花長生。臺北:皇冠。
  29. 朱西甯(1978)。三三集刊第十輯 種火行動。臺北:皇冠。
  30. 朱利安·班達、余碧平譯(2005)。知識分子的背叛。上海:人民出版社。
  31. 艾爾文·古納德、顧曉輝譯、蔡嶸譯(2002)。知識分子的未來與新階級的興起。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
  32. 艾德華·薩依德、單德興譯。知識份子論。臺北:麥田。
  33. 余英時。中國知識份子的邊緣化。1991年夏威夷「文化反思討論會」。
  34. 二十一世紀(網路版),總第15期
  35. 余英時(1987)。士與中國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
  36. 余英時(2007)。知識人與中國文化的價值。臺北:時報。
  37. 沈芳序(2005)。碩士論文(碩士論文)。臺中,靜宜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
  38. 林瑞明編(1998)。台灣文學史綱。高雄:春暉。
  39. 胡蘭成(1991)。建國新書。臺北:遠流。
  40. 馬叔禮(1978)。三三集刊第十一輯 衣缽。臺北:皇冠。
  41. 張瑞芬(2007)。胡蘭成、朱天文與「三三」:臺灣當代文學論集。臺北:秀威。
  42. 莊宜文(2003)。朱西甯與胡蘭成,張愛玲的文學因緣。紀念朱西甯先生文學研討會論文集,臺北:
  43. 莊宜文(1998)。國文天地,第13卷,8期
  44. 莊宜文(1997)。《三三集刊》的散文研究。臺灣現代散文研討會,臺北:
  45. 莊宜文(2001)。臺北,東吳大學中文研究所。
  46. 楊照(1998)。夢與灰燼:戰後文學史散論二集。臺北:聯合文學。
  47. 劉慕沙(1980)。三三集刊第二十五輯 鐘鼓三年。臺北:皇冠。
  48. 蔡鳳儀編輯(1996)。華麗與蒼涼——張愛玲紀念文集。臺北:皇冠。
  49. 魯麥(1979)。三三集刊第二十三輯 昆明的四月風暴。臺北:皇冠。
  50. 謝材俊(1978)。三三集刊第十一輯 衣缽。臺北:皇冠。
  51. 羅海鵬(1979)。神州文集第6號 細看濤生雲減。臺北:皇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