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從「存有三態論」重新理解現代人對「命」的詮釋

并列篇名

Re-Perceive the Interpretation of "Life" to Modern People by "The Theory of Three Manifestations of Being"

DOI

10.29989/ZGWHDXZWXB.201204.0008

作者

翁泓文(Hung-Wen Wong)

关键词

存有 ; 存有三態論 ; 命 ; 詮釋 ; 理解 ; Being ; "The Three Manifestations of Being ; "Life ; Interpretation ; Perceive

期刊名称

中國文化大學中文學報

卷期/出版年月

24期(2012 / 04 / 01)

页次

169 - 195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何謂「命」?對於「命」該抱持著何種態度與如何詮釋?歷代哲人皆曾對此議題提出看法,從老子「復命」、孔子「五十知天命」與孟子「立命」、莊子「安命」、墨子「非命」等。其實從王充於《論衡》中就已批判當時平民階層對「命」的興趣和認識與仕宦階級不同,在中國農業社會的結構中,無論是經濟、政治或文化上基本都已定型下,他對社會與思想無情的批判,雖已看不到先秦諸子那種積極政治設計的社會構想和藍圖,於其所見世傳儒書充斥著荒謬,民間言談充斥著迷信人生,這種世俗化的價值取向,卻正也是現代人面對「命」的看法與迷障。故本文試圖從儒、道與自然主義等前人裡對「命」的詮釋切入,再擷取林安梧教授的「存有三態論」重新來理解現代人對「命」的詮釋以及日後面對它時的反思、適用性與限制性的解決方式作一詮釋。

英文摘要

What is ”life”? What kind of attitude should we take for ”life”? Ancient philosophers had put forward their views on the topic, as Lao-tzu's ”Re-Life”; Confucius's ”Know the Mandate of Heaven”; Mencius's ”Heaven-Ordained Being”; Zhuang-zi's ”Life Comforting”; Mozi's ”Anti- Fatalism” and so on. In fact, from Wang Chong in the book ”Discourses Weighed in the Balance”, he advocated that the interest and understanding of life was different between civilian and official at that time. In the holistic structure of China's agricultural society, economic, political or cultural foundation been steadied. Wang Chong ruthlessly criticized society and thought, that had not see the positive political vision and blueprint for the society as pre-Qin Philosophers. Contrary to them, Wang Chong face the real life, the approach of secular values is precisely the modern people' point of view about life. Therefore, at first this article attempts to analyze the ancient philosophers's interpretation of ”life”, then adopt the theory from Professor An-Wu Lin's” The Theory of Three Manifestations of Being”, re-perceive the modern people' interpretation of life, and advance to solve the problem about it for the future.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人文學綜合
人文學 > 語言學
人文學 > 中國文學
参考文献
  1. 詹姆斯‧雷(James Arthur Ray),《信仰的意志》(The Will to Believe),(First published in The New World, Volume ,(1896 年),頁327-347。
  2. (1989)。周易‧繫辭上傳。臺北:藝文印書館。
  3. (明)袁了凡居士著,黃智海先生演述,《了凡四訓》,(了凡弘法學會),頁115。
  4. (1989)。周易‧繫辭上篇。臺北:藝文印書館。
  5. (明)袁了凡著,黃智海演述,《了凡四訓》,(了凡弘法學會整理,民初),頁53。
  6. (1989)。論語‧堯曰篇。臺北:藝文印書館。
  7. (1990)。四庫術數類叢書。上海:古籍出版社。
  8. (1989)。論語‧顏淵篇。臺北:藝文印書館。
  9. (1989)。尚書。臺北:藝文印書館。
  10. (清)文康:《兒女英雄傳》,第38 回,(上海申報館排印本),頁741。
  11. (1989)。周易‧繫辭下傳。臺北:藝文印書館。
  12. Gesammelte Schriften,《笛爾塔全集》,卷10,頁13。
  13. 網頁:上網日期:2011.10.02,網址:http://cqdxcbbs.com/read-htm-tid-3459.html
  14. (1989)。孟子‧盡心下篇。臺北:藝文印書館。
  15. 韋千里,《千里命稿》,楊叔和序,(上海:命學培訓班的講義,1935 年)。
  16. 西洋哲學辭典
  17. 老子,《道德經》
  18. (1989)。論語‧子路篇。臺北:藝文印書館。
  19. 明洪自誠(2010)。菜根譚。台南財團法人詠采文化藝術基金會。
  20. 明蘭陵笑笑生(1983)。金瓶梅。臺北:世界書局。
  21. 東漢王充、黃暉校釋(2006)。論衡校釋。臺北:中華書局。
  22. 戰國荀子、清王先謙集解(1988)。荀子集解。臺北:藝文印書館。
  23. 戰國荀子、清王先謙集解(1989)。荀子集解。臺北:藝文印書館。
  24. 米歇‧傅柯、王德威譯(2007)。知識的考掘。臺北:麥田出版公司。
  25. 吳柏林(2001)。人體革命。臺北:香港三聯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26. 吳懷雲(1985)。命理點睛。臺北:希代出版有限公司。
  27. 林安梧(2006)。儒學轉向:從「新儒學」到「後新儒學」的過渡。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28. 林安梧(2009)。中國人文詮釋學。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29. 肯‧羅賓森、盧‧亞若尼卡、謝凱蒂譯(2009)。讓天賦自由。臺北:天下文化出版公司。
  30. 南懷瑾(2002)。易經雜說。臺北:老古出版社。
  31. 韋政通(1999)。中國思想史。臺北:水牛出版社。
  32. 唐君毅(1966)。中國哲學原論‧導論篇。香港:新亞研究所。
  33. 朗達‧拜恩編、謝明憲譯(2009)。秘密。臺北:方智出版公司。
  34. 殷鼎(1994)。理解的命運。臺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35. 殷鼎(1994)。理解的命運。臺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36. 祝平次、楊如賓編(1997)。從禮的觀點論先秦儒、道身體/主體觀念的差異。中國古代思想中的氣論與身體觀,台北:
  37. 張永堂(1993)。中國古代術數的流傳與應用。歷史月刊,38,52。
  38. 陳柏達(1975)。改造命運的原理與方法。臺北:解佛教出版社。
  39. 陸致極(2008)。中國命理學史論。上海:人民出版社。
  40. 勞思光(1993)。關於術數的反省。哲學雜誌,3,2-8。
  41. 顏山農(1996)。顏鈞集。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42. 羅洛‧梅、傅佩榮導讀、林耀盛導讀、龔卓軍譯、石世明譯(2006)。自由與命運。臺北:立緒文化事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