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
論《大戴禮記‧曾子‧天圓》篇的思想與著作年代
|
并列篇名
|
The Discussion of Qi Theory in the Tsengtzu day circle of the "Da Dai Liji,"
|
DOI
|
10.29989/ZGWHDXZWXB.201204.0005
|
作者
|
賴昇宏(Shin-Huang Lei)
|
关键词
|
大戴禮記 ; 曾子‧天圓 ; 氣論 ; 思想 ; 著成時代 ; "Da Dai Liji" ; Qi theory ; thought ; is becoming the time
|
期刊名称
|
中國文化大學中文學報
|
卷期/出版年月
|
24期(2012 / 04 / 01)
|
页次
|
99
-
124
|
内容语文
|
繁體中文
|
中文摘要
|
孔穎達《禮記正義序》引鄭玄《六藝論》:「今《禮記》行於世者,戴德、戴聖之學也。德傳《記》八十五篇,則《大戴禮》是也。戴聖傳《禮》四十九篇,則此《禮記》是也。」,《小戴禮記》因得馬融、盧植、鄭玄諸儒作注,遂與《周禮》、《儀禮》並稱「三禮」,更納入十三經中,遂為世所重。至於《大戴禮記》,因為晉代陳邵云:「戴聖刪《大戴禮》為四十九篇,是為《小戴禮》。」,《隋書‧經籍志》亦附和其說,乃使後世誤解,以為《小戴禮記》乃《大戴禮記》之精華,《大戴禮記》遂不為人所重,八十五篇遂漸散佚,現僅存四十篇,實則二書皆為戴德、戴聖所收當時論禮之記,並無粗略、精華之別,實具同等之研究價值。《小戴禮記》四十九篇具在,《大戴禮記》今傳僅四十篇,二書之內容龐雜,實集先秦諸儒以至於漢儒論禮之作,二書皆非一完整體系之作,故就其個別篇章論之,以窺先秦儒家學說之演變軌跡。
|
英文摘要
|
The research of ”Da Dai Liji” was very few. Or from the Does fine academic. Or from the Lu Bianzhu. So I had researched the Tsengtzu day circle of the ”Da Dai Liji” a point of view the Qi theory . And discussion the nature Qi theory, the Ritual music Qi theory and the wise man Qi theory in the Tsengtzu day circle of the ”Da Dai Liji”. I take the line of the Qi theory from the Pre-Qin to see the seat of the Tsengtzu day circle of the ”Da Dai Liji”. Hope my research can promote the study of the ”Da Dai Liji”.
|
主题分类
|
人文學 >
人文學綜合
人文學 >
語言學
人文學 >
中國文學
|
参考文献
|
-
陳志信(2004)。禮制國家的組構─以《二戴記》的論述形式剖析漢代儒化世界的形成。臺大文史哲學報,60,1-3+5-44。
連結:
-
鄭麗娟(2010)。盧辯《大戴禮記注》與「鄭、王」論說異同考。中國文哲研究集刊,36,137-180。
連結:
-
(1997)。隋書‧經籍志。臺北:鼎文書局。
-
(1970)。四部叢刊。台灣:商務印書館。
-
(1983)。文淵閣四庫全書。台灣商務印書館。
-
(1976)。十三經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
-
(1976)。十三經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
-
(1976)。十三經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
-
北周盧辯注、清孔廣森補(1965)。大戴禮記補注。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
唐陸德明(1972)。經典釋文‧序錄。臺北:鼎文書局。
-
晉郭象注、唐成玄英疏(1998)。南華真經注疏。北京:中華書局。
-
清王先謙(1981)。荀子集解。北京:中華書局。
-
清王聘珍、王文錦點校(1983)。大戴禮記解詁。北京:中華書局。
-
清戴震(1980)。戴震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
漢河上公注(1980)。老子。臺北:五洲出版社。
-
漢班固(1997)。漢書‧藝文志。臺北:鼎文書局。
-
漢高誘注、清畢沅校(1996)。呂氏春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
方向東(2008)。大戴禮記匯校集解。北京:中華書局。
-
皮錫瑞(1989)。經學通論。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
李明慈(1987)。碩士論文(碩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中文所。
-
金德建(1986)。〈曾子天圓〉的述作考。中國哲學史研究,1986(3月)
-
徐玉梅(1996)。談大戴禮記中曾子的孝道觀。臺南家專學報,15,1-9。
-
徐復觀(1991)。呂氏春秋及其對漢代學術與政治的影響。中國哲學思想論集,臺北:
-
許東海(1982)。大戴禮記盧辯注釋例。孔孟月刊,21(1),5-10。
-
陳文和編(1997)。嘉定錢大昕全集。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
-
陳宜均(2006)。碩士論文(碩士論文)。彰化師範大學國文學系。
-
陳鼓應(2006)。管子四篇詮釋─稷下道家代表作解析。北京:商務印書館。
-
陳榮捷(1976)。初期儒家。中研院歷史語言所集刊,730。
-
黃佳駿(2008)。孔廣森《大戴禮記補注》的思想取向。東吳中文線上學術論文,1,107-126。
-
劉文典(1992)。淮南鴻烈集解。臺北:文史哲。
-
劉光勝(2011)。《大戴禮記‧曾子》分篇問題新探。深圳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8(1),136。
-
黎翔鳳、梁運華整理(2006)。管子校注。北京:中華書局。
-
賴昇宏(2010)。博士論文(博士論文)。臺北,中國文化大學中文所。
-
鄺芷人(1998)。陰陽五行及其體系。臺北:文津出版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