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讀張愛玲〈桂花蒸 阿小悲秋〉-巴爾特語碼讀文學法的應用(上)

并列篇名

A Study of "The Grieved Reflection of A Xiao in Autumn" by Eileen Chang-An Application of the "Five Codes" Theory by Roland Barthes

DOI

10.29989/ZGWHDXZWXB.201210.0009

作者

毛麗珠(Li-Chu Mao)

关键词

五種語碼 ; 巴爾特 ; 〈桂花蒸 阿小悲秋〉 ; 張愛玲 ; five codes ; Roland Barthes ; "The Grieved Reflection of A Xiao in Autumn" ; Eileen Chang

期刊名称

中國文化大學中文學報

卷期/出版年月

25期(2012 / 10 / 01)

页次

197 - 220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本文以巴爾特(Roland Barthes)五種文學語碼解讀張愛玲〈桂花蒸 阿小悲秋〉,全文架構分為兩大部份:其一為理論之介紹,概說巴爾特五種文學語碼。其二屬於實際操作,運用五種文學語碼解重新詮讀張愛玲〈桂花蒸 阿小悲秋〉。全文共13630字,在閱讀的過程中,分92個閱讀單位,內有24個「鑰」加以闡述。以巴爾特五種文學語碼解讀作品不失為一種新的嘗試,可以探討出許多較深入細微的面向,它不在於取代傳統的文學批評方式,而是用另一種視野拓展出更多可供思索玩味之處。

英文摘要

In this paper, the novel of ”The Grieved Reflection of A Xiao in Autumn” by Eileen Chang will be discussed and analyzed by the theory of five codes identified by Roland Barthes. It will be mainly divided into two parts: first with the introduction to Barthes' ideas of five codes and then with the application of the theory to analyze the work of ”The Grieved Reflection of A Xiao in Autumn”. Regarding to this novel, there are around 13630 words so that, in the processes of analysis, 92 reading units are designed in which there are 24 ”keys” being developed. It aims to explore the deeper and broader meaning of the work by the use of Roland Barthes' theory and it is hoped that it will create a better method to approach Eileen Chang's great work.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人文學綜合
人文學 > 語言學
人文學 > 中國文學
参考文献
  1. 宋洪興祖補注(2005)。楚辭補注。臺北:頂淵文化事業公司。
  2. Miller, Richard(譯)(1974).S/Z.紐約:Hill and Wang.
  3. 于青(2008)。張愛玲傳。北京:新華書店。
  4. 子通編、亦清編(2001)。張愛玲評說六十年。北京:新華書局。
  5. 古添洪(1984)。記號詩學。臺北:東大圖書公司。
  6. 朱我芯(2003)。試以堯斯「文學接受史」與巴爾特「五種語碼」解讀白居易〈賣炭翁〉。僑光學報,21,163-176。
  7. 李泓泊(2003)。讀〈長恨歌〉─羅蘭‧巴特五種文學符碼的方法運用。文學前瞻,4,34-56。
  8. 周英雄編、鄭樹森編(1980)。結構主義的理論與實踐。臺北:黎明文化事業公司。
  9. 胡蘭成(1997)。今生今世‧民國女子‧張愛玲記。臺北:遠景出版事業公司。
  10. 徐崇溫(1988)。結構主義與後結構主義。臺北:長風出版社。
  11. 國立編輯館編、賴橋本(1995)。柳永詞校注。臺北:黎明文化事業公司。
  12. 張健(1996)。張愛玲新論。臺北:書泉出版社。
  13. 張愛玲(2001)。張愛玲典藏全集。臺北:皇冠出版公司。
  14. 張愛玲(1968)。張愛玲小說集。臺北:皇冠出版社。
  15. 童慶炳(1995)。文學理論要略。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
  16. 逯欽立輯校(1983)。先秦漢魏晉南北朝詩。北京:中華書局。
  17. 楊昌年(2001)。百年僅見一明星(10)析評張愛玲短篇〈桂花蒸,阿小悲秋〉。書評,53,17。
  18. 蔡鳳儀編輯(1996)。華麗與蒼涼─張愛玲紀念文集。臺北:皇冠出版公司。
  19. 鄭樹森(1982)。文學理論與比較文學。臺北:時報文化出版事業公司。
  20. 羅伯特‧司格勒斯、譚一明審譯(1989)。符號學與文學。臺北:結構群。
  21. 羅蘭‧巴特、屠友祥譯(2004)。S/Z。臺北:桂冠圖書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