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陳淳《北溪字義》的理氣論

并列篇名

The Study on Neo-Confucianism Thought of Chen Chun

作者

陳正宜(Cheng-Yi Chen)

关键词

北溪字義 ; 陳淳 ; 朱熹 ; 理氣論 ; 氣 ; 理學 ; 嚴陵講義 ; Pei-hsi Tzu-I ; Chen Chun ; Zhu Xi ; Li-Qi theory ; Qi ; Neo-Confucianism ; Yan Ling Handouts

期刊名称

中國文化大學中文學報

卷期/出版年月

28期(2014 / 04 / 01)

页次

97 - 135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陳淳《北溪字義》雖是發揮朱熹《四書集注》的理學思想,卻不討論朱熹的「理氣」議題;這是否因為朱注《四書》中,本身就不論及理、氣的關係呢?還是陳淳本身的理氣觀,已對朱熹理氣論做了修正,而表現在《北溪字義》上呢?本論文以為:第一,陳淳雖繼承朱熹思想,然修改了朱熹「理先氣後」之說,而主張理氣為同層同質的融合統一存在。第二,陳淳如同朱熹「無極而太極」的主張,以無極只是形容太極的無方所形體,但卻又指出太極雖是理之極至者,更是理氣合一的「渾淪」,而非朱熹太極即理之論。由此可見,陳淳應自覺發現與朱熹理論上的不同處,故在《北溪字義》中無「氣」這一理學範疇。因此,本論文由陳淳「纔有氣,便有理」的理氣合一觀點,重新建立其理氣論的架構。

英文摘要

Chen Chun inherited the Neo-Confucianism ideology of Zhu Xi, but Chen Chun did not discuss the "Li-Qi theory" of Zhu Xi's Neo-Confucianism ideology.The reason is whether there was no "Li-Qi theory" in Zhu Xi's book or the thought of Chen Chun was changed? This thesis held that there are two reasons as following: First, Chen Chun amended the theory of Zhu Xi. Chen Chun transformed theory of "Li first Qi" into the theory of "combination of Li and Qi". Second, Chen Chun and Zhu Xi both asserted that the "Wuji(無極)" is able to describe the invisibility of "Taiji(太極)", but the difference is Chen Chun asserted the combination of "Wuji" and "Taiji". According to the opinions mentioned above, Chen Chun should be conscious of the different theory between Chen Chun and Zhu Xi. Therefore, there was no discussion "Qi" in Chen Chun's "Pei-hsi Tzu-i(北溪字義)". Contrarily, Chen Chun re-established a new theory of "combination of Li and Qi".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人文學綜合
人文學 > 語言學
人文學 > 中國文學
参考文献
  1. (2008)。二程集。北京:中華書局。
  2. 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出版社。
  3. (2005)。黃宗羲全集。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
  4. 十三經注疏。臺中:藍燈文化事業公司。
  5. 十三經注疏。臺中:藍燈文化事業公司。
  6. 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出版社。
  7. (2005)。黃宗羲全集。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
  8. 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出版社。
  9. 元脫脫修。宋史。臺北:藝文印書館。
  10. 宋朱熹(2000)。朱子文集。臺北:德富文教基金會。
  11. 宋朱熹(1967)。四書集注。臺北:世界書局。
  12. 宋張載、宋朱熹注(1968)。張子全書。臺北:臺灣中華書局。
  13. 宋陳淳。北溪字義。北京:中華書局。
  14. 宋陳淳。北溪字義。北京:中華書局。
  15. 宋陳淳。北溪字義。北京:中華書局。
  16. 宋陳淳。北溪字義。北京:中華書局。
  17. 宋黎靖德編(2004)。朱子語類。北京:中華書局。
  18. 宋黎靖德編(2004)。朱子語類。北京:中華書局。
  19. 宋黎靖德編(2004)。朱子語類。北京:中華書局。
  20. 宋黎靖德編(2004)。朱子語類。北京:中華書局。
  21. 漢班固。漢書。臺北:藝文印書館。
  22. 田浩(2009)。朱熹的思維世界(增訂版)。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
  23. 牟宗三(1996)。心體與性體。臺北:正中書局。
  24. 何俊(2004)。南宋儒學建構。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5. 李玉峰(2010)。論陳淳與朱熹理氣論的異同。科技信息,21,134。
  26. 侯外廬編、邱漢生編、張豈之編(1984)。宋明理學史。北京:人民出版社。
  27. 侯外廬編、邱漢生編、張豈之編(1984)。宋明理學史。北京:人民出版社。
  28. 張加才(2004)。詮釋與建構-陳淳與朱子學。北京:人民出版社。
  29. 張加才(2002)。關於北溪生平研究的幾個問題。北方工業大學學報,14(2),26-31。
  30. 陳榮捷(1988)。朱子新探索。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31. 楊伯峻(2008)。列子集釋。北京:中華書局。
  32. 楊國榮(1997)。王學通論:從王陽明到熊十力。臺北: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
  33. 蒙培元(1990)。理學的演變-從朱熹到王夫之戴震。臺北:文津出版社。
被引用次数
  1. 王清安(2017)。陳淳本體論中的「氣學向度」再議。淡江中文學報,37,285-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