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從〈破魔變〉看佛經故事之編寫

并列篇名

Studying the compilation of Buddhist story from "Pò Mó biàn"

作者

林靜慧(Lin Ching-hui)

关键词

破魔變 ; 佛經故事 ; 敦煌寫卷 ; 變文 ; Pò Mó biàn ; Story of the Buddhist sutra ; Dunhuang manuscripts ; pinying

期刊名称

中國文化大學中文學報

卷期/出版年月

37期(2019 / 03 / 01)

页次

121 - 135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本文透過對敦煌寫卷〈破魔變〉的敘述結構、故事內容與抄寫字形等研究,探討其故事來源、編寫與抄寫年代,並由此可看出當時變文講唱的源流與傳播的模式。講唱者即便底本相同,也會依照不同的聽眾、場合而即興修改講唱內容,由此,同一故事可能有兩種以上的講唱版本。寫卷P.2187的版本比較接近傳播學的儀式模式,著重講者與聽者的內在滿足,而寫卷S.3491的版本娛樂性較強,接近傳播學的宣傳模式。寫卷S.3491只提供講唱者故事的底本,而寫卷P.2187則是一場講唱活動的全場紀錄。

英文摘要

Studying the narration structure, story contents and handwriting word shapes from Pò Mó biàn on Dunhuang manuscripts, we have researched the source of story and the age of writing and editing. Meanwhile, we have discovered the origin of Dunhuang buddhist narratives and the means of transmission which also show that the narrators usually revise spontaneously the contents according to the different audiences and places, even though they base on the same storytelling manuscripts. So we, therefore, found that a story may have two or more than two versions of telling manuscripts.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人文學綜合
人文學 > 語言學
人文學 > 中國文學
参考文献
  1. 張家豪(2016)。敦煌佛傳文學之特色析論。敦煌學,32,137-153。
    連結:
  2. 《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破僧事》卷五T24, no. 1450, p120-126。
  3. 《雜寶藏經》卷七〈佛在菩提樹下魔王波旬欲來惱佛緣〉T04, no. 203, p481。
  4. 《佛本行集經》卷二十八〈魔怖菩薩品中〉T03, no. 190, p782-786。
  5. 《不退轉法輪經》卷 3〈降魔品〉(T09, no. 267, p244-246)。
  6. 《佛本行集經》卷二十九〈魔怖菩薩品下〉T03, no. 190, p786-791。
  7. 《佛說阿惟越致遮經》卷 2〈降魔品〉(T09, no. 266, p214-218)。
  8. 《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卷 3(CBETA, T19, no. 945, p115c13-14)此經為唐•般剌蜜帝譯,故沿唐俗,而《大方等大集經•日藏分念佛三昧品》。
  9. 《大方等大集經》,卷 47〈魔王波旬詣佛所品〉(T13, no. 397, p303-305)。
  10. (2003).文淵閣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1. 《佛說如來不思議祕密大乘經》卷 11〈降魔品〉(T11, no. 312, p729-730)。
  12. 《佛所行讚》卷三〈破魔品〉T04, no. 192, p25-26。
  13. 《修行本起經》卷下〈出家品〉T03, no. 184, p469-471。
  14. 《過去現在因果經》卷三T03, no. 189, p636-645。
  15. (2003).文淵閣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6. 《佛本行集經》卷二十七〈魔怖菩薩品上〉T03, no. 190, p778-781。
  17. 《大方等大集經》卷四十三〈日藏分念佛三昧品〉T13, no. 397, p284-286。
  18. 《僧伽羅剎所集經》卷 3(T04, no. 194, p134-136)。
  19. 《法苑珠林》卷十一〈千佛篇〉29 T53, no. 2122, p369。
  20. 《普曜經》卷五〈召魔品〉T03, no. 186, p516-519。
  21. 《寶星陀羅尼經》卷 1〈降魔品〉(T13, no. 402, p537-541:依典籍代碼、冊數、經號、頁數、欄數、行數之順序紀錄。參見中華電子佛典協會:《CBETA 電子佛典》,網址:http://cbetaonline.dila.edu.tw/zh,上網日期:2017/06/30。)。http://cbetaonline.dila.edu.tw/zh
  22. 《大方等大集經》〈諸阿修羅詣佛所品〉(T13, no. 397, p305-311)。
  23. 《菩薩從兜術天降神母胎說廣普經》(《菩薩處胎經》)卷三〈八種身品〉T12, no. 384, p1027-1028。
  24. 《大方等大集經》卷 19〈魔調伏品〉(T13, no. 397, p134-137)。
  25. 《太子瑞應本起經》卷上12, T03, no. 185, p477。
  26. 《佛本行經》卷三〈降魔品〉T04, no. 193, p76-79。
  27. 《方廣大莊嚴經》卷九〈降魔品〉T03, no. 187, p590-595。
  28. 《釋迦譜》卷一〈悟道乘時迹第六降魔顯德相〉T50, no. 2041, p91。
  29. (2003).文淵閣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30. 《眾許摩訶帝經》(《佛說眾許摩訶帝經》)卷六T03, no. 191, p948-951。
  31. (2003).文淵閣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32. 《佛說觀佛三昧海經》卷二〈觀相品〉T15, no. 643, p650-656。
  33. 《眾許摩訶帝經》(T03, no. 191, p.950)。
  34. 《普曜經》卷六〈降魔品〉T03, no. 186, p519-523。
  35. (2003).文淵閣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36. (梁)慧皎。梁•慧皎,《高僧傳》卷 13(T50, no.2059, p417-418)。
  37. 漢•蔡邕撰《獨斷》下卷(《四部叢刊三編》影印常熟瞿氏鐵琴銅劍樓藏弘治十六年刊本,1936 年上海商務印書館初版景印本,葉 8-9)
  38. McQuail, Denis,陳芸芸(譯),劉慧雯(譯)(2011).McQuail's 大眾傳播理論.台北:韋伯文化國際出版有限公司.
  39. 王重民(1957).敦煌變文集.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
  40. 吉師老〈看蜀女轉昭君變〉(《全唐詩》,卷 774,葉 1。)
  41. 向達(2009)。唐代俗講考。敦煌學研究,北京:
  42. 奇普•希思, Chip,丹•希思, Dan,姚大鈞(譯)(2007).創意黏力學.台北:大塊文化出版有限公司.
  43. 邵紅(1975)。敦煌石室的佛經變文。中國書目季刊,9(1),53-68。
  44. 金泰寬(1984)。臺北,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
  45. 洪振洲(編),安東平(編),林靜慧(編輯)(2017).〈破魔變〉中英對照校注.臺北:法鼓文化.
  46. 孫楷第(2008).孫楷第集.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47. 陳美伊(2011)。破色入道:《破魔變文》中釋迦牟尼修道研究。中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研究生論文集刊,13,101-114。
  48. 游靖珠(2011)。嘉義,嘉義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
  49. 謝春聘(1975)。臺北,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
  50. 羅宗濤(2001).敦煌講經變文研究.高雄:佛光山文教基金會.
  51. 羅宗濤(1972)。講經變文起源的試探。慧炬,104、105,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