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中國故事中的“救母”情節探析-以目連故事、白蛇故事及沉香故事爲中心

并列篇名

Analysis of the "Rescuing-mother" Theme in Chinese Stories: Using the Mu Lian, White Snake and Shen Xiang Stories as Examples

DOI

10.29726/TJCL.200307.0005

作者

許惠玟(Hui-Wen Hsu)

关键词

救母 ; 救母情節 ; 白蛇故事 ; 沉香故事 ; 目連故事 ; Rescuing-mother ; White Snake Story ; Shen Xiang Story ; Mu Lian Story

期刊名称

東海中文學報

卷期/出版年月

15期(2003 / 07 / 01)

页次

127 - 157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在中國文學發展的流變上,存在著一些共同的主題,並呈顯了人們相似的思惟與祈願。佛教的傳入,對於某些主題有著推進深化的作用,本文擬於探討的「救母」情節,即是其中之一。從佛經中開啟了「救母」的旅程,到目連故事的發展,可謂是一個全盛期;後來的白蛇故事與沉香故事對這一主題的承接,則成為另一種轉折。三者之問雖然都有著「救母」的情節存在,但是由於方式不同、人物不同、身分不同,以致於產生了質變的過程。 本文嘗試由Alan Cole在”Mothers and Sons in Chinese Buddhism”一文中,比較儒教孝道與佛教孝道時的觀點切入。佛教藉由「乳恩」與「生債」,建構了兒子對母親的負疚感。其孝道觀念是以母親為主的一脈,不同於儒家的以父親為主,重構了中國人對於孝道的認知。而女性因為歷經生產之過程而成為「不潔」,也強化了兒子拯救母親責任感。以此觀點來檢視這三個故事,自然可以理解「子救母」會變成其共同子題的原因。 原先佛經故事及目連故事中對於「救母」的陳述比較傾向於宗教(尤其是佛教)的救贖與業報的超脫。在宗教傳播的層面上,目連的「救母」故事可以說是一個集其大成者。然而,隨著往後故事情節的轉易,及傳統儒家觀念的交互影響,遂使得白蛇故事中的「救母」方式,改為儒家觀念裡,必須靠著兒子功成名就,並得皇帝聖恩,方使母親得以出塔的第一個質變。而「救母」子題的第二個質變當出於道教的影響,因此會有沉香故事中人神結合,而子可以為「救母」而挑戰天神的情節產生。

英文摘要

In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stories, there are several themes which represent what people think and wish. After the introduction of Buddhism into China, these themes are reinforced. The ”rescuing-mother” theme discussed in this paper is one of them. This plot has a complete development in the story of Mu Lian 目連, and later on continued to show in the stories of White Snake(白蛇)and Shen Xiang(沈香), only with some alterations. In other words, although all three stories share the same plot of ”rescuing-mother,” the differences in the ways of rescuing, roles and status of the son make them different. This paper adopts what Alan Cole mentions in ”Mothers and Sons in Chinese Buddhism” that the obedience children pay to their parents is different in Confucianism and Buddhism. Buddhism requires sons to have a guilty conscience toward their mothers by imparting in them the ideas of ru-en 乳恩 (breastfeeding) and sheng-zhai 生債 (debt). Therefore, the obedience in Buddhism is mainly towards mother, which is quite different from what we find in Confucianism where obedience has everything to do with father. In Buddhism, because of the process of birth is seen as unclean, mother becomes the un-pure object in need of rescue, this increases the son's sense of duty and the need to rescue mother from suffering. Seeing from this perspective, ”rescuing mother” at first tended to be a religious redemption and an escape from son's guilt in putting his mother in such a situation. This is seen especially in the story of Mu Lian. Afterwards, the ”rescuing mother” in Buddhism began to mingle with that of Confucian ideas. We see in the story of White Snake that the rescuing of mother by son has to rely on the political and bureaucratic achievements and eventually on the emperor's permission. This is the first change. Another change came form the influence of Daoism as in the Shen Xiang story where human and god are merged and the son can challenge gods in order to rescue his mother.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人文學綜合
人文學 > 語言學
人文學 > 中國文學
参考文献
  1. (1981)。白蛇傳集。台北:明文書局。
  2. (1981)。董永沉香合集。台北:明文書局。
  3. 中田妙听(1997)。論白娘子形象及其流變。遼寧大學學報,148,80-84。
  4. 方成培。雷峰塔傳奇。國立北京大學。
  5. 王秋桂主編(1994)。民俗曲藝叢書。財團法人施合鄭民俗化基金會。
  6. 王秋桂主編(1994)。民俗曲藝叢書。財團法人施合鄭民俗化基金會。
  7. 王秋桂主編(1994)。民俗曲藝叢書。財團法人施合鄭民俗化基金會。
  8. 王秋桂主編(1994)。民俗曲藝叢書。財團法人施合鄭民俗化基金會。
  9. 王重民、王慶菽編(1984)。敦煌變文集。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
  10. 王莉(1998)。試論《白蛇傳》的衍變。溫州師範學院學報,19(4),43-48。
  11. 王溢嘉(1995)。古典今看一從孔明到潘金蓮。台北:野鵝出版社。
  12. 王聰建(1996)。「雨月物語」卷四「蛇性之淫」與「警世通言」「白娘子永鎮雷峰塔」之比較。文大日研學報,1,87-90。
  13. 田燦(2001)。《白蛇傳》語言特點說略。戲曲藝術,35-41。
  14. 成丹橘紀錄、呂昱主持(1984)。李喬作品「情天無恨」(白蛇傳)討論會。新書月刊,15
  15. 朱昆槐(1991)。從《鶯鶯傳》到《西廂記》:論中國悲喜劇的發展。國立台北商專學報,37,226-232。
  16. 李重申、陸淑綺(2000)。敦煌目連變文與戲曲研究。敦煌研究,65,52-56。
  17. 李喬(1996)。情天無恨-白蛇新傳。台北:前衛出版社。
  18. 李瓊雲(1993)。碩士論文(碩士論文)。中央大學。
  19. 周建渝(2000)。「色誘」:重讀「白娘子永鎮雷峰塔」。二十一世紀
  20. 明馮夢龍。白娘子永鎮雷峰塔。警世通言,28
  21. 林侑蒔編。全明傳奇·新編目連救母勸善戲文。台北:天一出版社。
  22. 林景蘇(1996)。白蛇傳的階級意識與象徵。文藻學報,10,1-10。
  23. 林麗秋(2000)。碩士論文(碩士論文)。中山大學中文研究所。
  24. 芳英(1983)。國立臺灣大學叢刊。台北:國立臺灣大學文學院。
  25. 段美華(1994)。白娘子形象的歷史嬗變。國文天地,10(4),37-39。
  26. 胡天成(1992)。佛教倫理道德觀中國化管窺-大足石刻「親恩經變相」與「金本目連」比較研究。民俗曲藝,77,49-71。
  27. 徐華龍(1991)。「白蛇傳」中的潛性意識。民俗曲藝,72-73,203-225。
  28. 徐碧霞(2000)。李喬「情天無恨」之新意探討。臺灣文藝
  29. 柴非凡(1999)。從目連救母變文看儒家孝道的佛教化。靜宜人文學報,11,63-76。
  30. 張志維(1998)。白蛇/舌傳:變態的情慾語言(雛形版)。中外文學,26(12),31-46。
  31. 張清發(1999)。由「白蛇故事」的結構發展看其主題流變。雲漢學刊,6,35-57。
  32. 張錯(1995)。蛇蝎女人-復仇與囚禁的女性形象。國立中山大學人文學報,3,77-95。
  33. 許素蘭。愛在失落中蔓延-李喬《情天無恨》裡情愛的追尋、幻滅與轉化。文學台灣,186-207。
  34. 陳泳超(1997)。《白蛇傳》故事的形成過程。藝術百家,2,99-101。
  35. 陳炳良(1998)。形式心理反應中國文學新詮。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36. 陳琬菁(1997)。端午情深-白蛇傳。東吳中文系刊,23
  37. 彭瑞金(2000)。驅除迷霧找回祖靈-台灣文學論文集。春暉出版社。
  38. 黃伯和(2001)。李喬「情天無恨」書中的宗教素材與神學反省。「台灣文學與本土神學」研討會
  39. 黃敬欽(1999)。白蛇故事的迷思結構。中國學術年刊,20,485-504。
  40. 楊振良(1991)。曲藝格局和地域淵源一以客家山歌「白蛇傳」爲例。民俗曲藝,71,91-106。
  41. 虞卓婭(1999)。《雷峰塔》傳奇与《雷峰寶卷》。浙江海洋學院學報,16(4),22-27。
  42. 廖宜方(2000)。碩士論文(碩士論文)。臺灣大學歷史所。
  43. 趙連元(2002)。象徵結構與永恒母題-《拉彌亞》與《白蛇傳》的美學比較。首都師範大學學報,145,36-42。
  44. 劉美華(2002)。「白蛇傳」故事演變及其象徵意義。亞東學報,22,23-1。
  45. 潘少瑜(2000)。雷峰塔倒,白蛇出世-白蛇形象演變試析。中國文學研究,14,179-200。
  46. 潘江東(1984)。白蛇故事研究。台灣:學生書局。
  47. 蔡春華(2000)。中日兩國的蛇精傳說-從《白娘子永鎮雷峰塔》與《蛇性之淫》談起。中國比較文學,41,98-105。
  48. 鄭清文(2001)。試探李喬「白蛇新傳」的文學與宗教。「台灣文學與本土神學」研討會
  49. 穆欣欣(1997)。從妖到人-論中國戲曲中白娘子藝術形象的轉變。戲曲藝術,72,101。
  50. 賴芳伶(1999)。「白娘子永鎮雷峰塔」析論。興大中文學報,12,44-58。
  51. 賴芳伶(1999)。啊!塵世裡的那種幸福-小談白蛇與許宣之戀。聯合文學,15(4),48-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