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墨子的施教與影響析論

并列篇名

On the Educational Teachings of Mo Tzu and Their Influence

DOI

10.29726/TJCL.200407.0002

作者

湯智君(Chih-Chun Tang)

关键词

墨子 ; 天志 ; 三表法 ; 墨辯 ; 知識論 ; Mo Tzu ; Heavenly Will ; Three Methods ; Mo Bian ; Epistemology

期刊名称

東海中文學報

卷期/出版年月

16期(2004 / 07 / 01)

页次

25 - 53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墨子是春秋戰國時代和孔子齊名的偉大思想家與教育家。他的教育理念乃以天志為法,目的在培養學生敬天、愛人、節用的情操。墨子有教無類,並且依照學生的個人特質以「談辯」、「說書」、「從事」三科施教,並以發展潛能、改善社會為施教之標的。墨子為了行道立法儀,講求科學精神,影響所及,墨門特重求知方法、實驗應用,並注重溝通與表達。此外,墨子以獎、懲並行來規範學生的行為,也以無比的愛心輔導學生。墨門弟子在墨子的教育下,由於受到墨子人格精神的感召,表現出為義天下、犧牲小我的可貴行為,真正將人類生命乃為創造宇宙繼起之生命之意義發揚出來。部分弟子傳承墨子注重邏輯、推理論証的思想,因應時勢轉變為論理名家。墨學雖然在秦、漢之後驟然消失,但墨子施教的方法,相信仍有足以讓現代教育取法之處。

英文摘要

The educational ideas of Mo Tzu are directed toward modeling The Will of Heaven, with an aim to training students the attitude of respecting tian (heaven), loving people, and frugality. According to different predilections of students, he designed three subjects of dialectics, pedagogy, practice, so as to develop the potentiality of the students and improve the society. Mo Tzu sets up the criteria and puts great emphasis on the scientific methodology. In his educational teachings, Mo Tzu encourages and punishes students at the same time, all with a caring love. Under such influence, the students of Mo Tzu put these into practice and devoted themselves to the great cause of the society and humankind by sacrificing personal benefits. Some of Mo Tzu's disciples inherited his dialectics and became great polemicists. Due to the political circumstances, the teachings of Mo Tzu gradually faded into background; however, his ideas of education have survived and passed down to later generations for people to learn and exert great influence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人文學綜合
人文學 > 語言學
人文學 > 中國文學
参考文献
  1. (2003)。墨子的智慧(上)。臺北:智慧大學出版公司。
  2. (2003)。墨家義利相容論。聯合學報,22,20-23。
  3. (1996)。墨子。臺北:東大圖書公司。
  4. (1985)。墨子學案。臺北:臺灣中華書局。
  5. (2003)。論墨家「義」學的實踐。聯合學報,22,7-12。
  6. (1981)。墨子教育思想研究。臺北:文史哲出版社。
  7. (1985)。臺大中文學報,1,189-190。
  8. 晉郭象注、唐成玄英疏、唐陸德明釋文、清郭慶藩集釋(1985)。莊子集釋。臺北:世界書局。
  9. 秦呂不韋撰、漢高誘注(1982)。呂氏春秋。臺北:臺灣中華書局。
  10. 清孫詒讓著(1986)。定本墨子閒詁。臺北:世界書局。
  11. 漢司馬遷撰、南朝宋裴駰集解、唐司馬貞索隱、唐張守節正義(1981)。新校本史記三家注并附編二種。臺北:鼎文書局。
  12. 漢陸賈撰(1975)。新語。臺北:世界書局。
  13. 漢趙岐注、宋孫奭疏(1989)。十三經注疏:孟子正義。臺北:藝文印書館。
  14. 漢劉安撰、漢高誘注(1984)。淮南子。臺北:世界書局。
  15. 魏何晏注、宋邢昺疏(1989)。十三經注疏:論語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
  16. 方授楚(1979)。墨學源流。臺北:臺灣中華書局。
  17. 王冬珍(1985)。鄭因百先生八十壽慶論文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18. 吳錫澤(1967)。中國學術思想論叢。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19. 李紹崑(1989)。墨子:偉大的教育家。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20. 周師富美(1981)。臺靜農先生八十壽慶論文集。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
  21. 林永喜(1986)。孔孟荀教育哲學思想比較分析研究。臺北:文景出版社。
  22. 胡適之(1986)。中國古代哲學史。臺北:遠流出版公司。
  23. 梁啟超(1997)。《子墨子學說》附。臺北:臺灣中華書局。
  24. 梅貽寶(1989)。墨子學述(中)。中國文化月刊,121,6。
  25. 陳奇猷(1981)。韓非子集釋。臺北:世界書局。
  26. 趙紹君(1996)。中國論文的先河—《墨子》。南都學壇,16(5),57。
  27. 歐陽教(1989)。教育哲學導論。臺北:文景出版社。
  28. 蔡仁厚(1983)。墨家哲學。臺北:東大圖書公司。
  29. 鐘友聯(1986)。墨家的哲學方法。臺北:東大圖書公司。
被引用次数
  1. 湯智君(2009)。《墨子‧非儒》論評孔子的省察。聯大學報,6(2),87-110。
  2. (2005)。孔、墨「命」說之異同研究—從「知天命」和「非命」二說談起。聯大學報,2,171-206。
  3. (2005)。論墨子「非命」思想之時代意蘊。聯大學報,1,115-143。